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二章經▪P12

  ..續本文上一頁多學佛的人,在一開始常常做了很完善的計劃,很有信心,也很堅定地朝著目標前進。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所行、所學的往往無法突破無明執著,無法確實拿來應用。

   因此,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是否依然保有初發心

  是否能對境不生心

  是否能對情愛不起癡執意念

  若心念不定,與色欲交會時,即易惹禍生災。

   此外,還要進一步推究、認識真谛的道理,這就必須時常親近善知識,依循善知識的督導、指引,努力修學;等到證了阿羅漢果後,才算真正得自在,可以任意自信而不踰矩。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爲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華,不爲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這一章是佛陀警惕比丘們要遠離女色、以防過失,以及開示滅除惡念、生善念的方便法門。

   世間有很多罪業都由女色所産生。所以,佛說:「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不要看女人,女人看不得!因爲凡夫心意不定,容易被外境誘引。欲界衆生最重的欲念就是淫、食兩欲,所以出家修行者應該謹慎,不可與女人獨處,在心念上也不可貪愛女色。

   自古有多少國君帝王爲了美人而丟掉江山!現在的女性常在衣著上暴露身態,誘引男人的心思。本來凡夫的色欲心就已經很重,很難控製心猿意馬的色欲,何況有暴露的美色在引誘,怎能不動心

  所以,修行者要好好自我警惕。若是警覺自己心在動搖,就不要與女色有所接觸,遠離色欲的境界,以免造業。不只要避免注視女人,而且不可和她說話,因爲除了女身婿態會誘惑人心,嬌聲柔語也會誘引人。

   《法華經

  安樂行品》中雲:「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若爲女人說法,不露齒笑。」所以,修行的比丘不要和女人單獨說話,以免引人譏嫌。

   「若與語者」等六句,是指不得不與女人說話時,要正心思念,並警惕自己:我是沙門,雖然處于五濁惡世,也要像蓮花一般,不被汙泥所染。

   「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要觀想那些女人如親人般,年齡比我大的,像是自己的母親;年齡相仿的,像是我的姊妹;年齡幼小的,像是我的子女。以此淨心正念,就不會産生汙染心。

   「生度脫心,息滅惡念」,不但自己要保持戒體清淨,還要對這些女人生起度脫心,像本經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中提到「天神獻玉女于佛,欲壞佛意。」魔女要來擾亂佛心,佛不但不受誘引,還趁機說法感化、息滅她們誘惑的惡念,並導入正途。

   不過,有一句話說:「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有時也不能將罪業全歸咎于女人,因爲有些男人的內心會自起邪念。一旦與色相會,就無法自我控製而造作罪業,所以,佛陀教導修行人「慎勿近女色」;進一步,若能守持戒律,以不淨觀治淫心,就能息滅惡念。

   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正心思念。不只男性如此,女性也要很謹慎,要常常自我警惕,不起「色欲」之心,若能如此,方能學道有成。

  第叁十章 欲火遠離

   佛言:夫爲道者,如被幹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本章強調:「六根猶如幹草:不塵如喻烈火,未到心境兩空,應修遠離勝行。」

   「夫爲道者,如被幹草,火來須避。」修行人對欲念要謹慎防範。就如自己身上穿著一件幹草衣,因爲容易被(欲)火引燃,所以看見火要趕緊走避。

   世間的五欲就如火種,容易使人惹火燒身,因此修行人一定要遠離欲境;要像「幹草畏火」般地謹慎,不可耽染欲念。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如幹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好像烈火。兩者一接觸就會引燃,燒成灰燼;因此,修行功夫未到時要遠離六塵之境,修清淨行。

  第叁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佛爲說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本章主旨在講「心」,申明要斷欲須先斷心,不斷心而斷陰是沒有用的。

   「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有一位修行人,對自己時時生起淫欲的心念,感到非常痛苦。但他不知痛苦的源頭在哪裏,以爲就在淫根,因此想要自斷淫根。

   「佛謂之曰……,從者都息」,是佛陀告誡弟子;要斷淫根,不如斷淫心。因爲「心如功曹」,功曹爲漢代官名,主管一郡一切大小政務;心也一樣,什麼事都想,所以只要心的源頭一斷,就不會有身形的造作了。

   「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邪心若不斷除,光斷淫根又有什麼用

  因爲痛苦是來自心無法停止淫念的苦,而非淫具本身;因此,要斷淫根,不如斷心。

   「佛爲說偈……此偈是迦葉佛說。」是佛引用過去迦葉佛說過的偈語,進一步爲弟子作解釋——淫欲生于心意,而心意又從思想中産生。

   「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若能斷除「作意」和「思想」這兩種心,縱然再接觸外境,也不會生起任何作用了。見一切色如鏡中像,即是非色,觀一切行如泡沫,即是非行,此爲佛陀所教導的調心方法。

   由此可見,心意活動的範圍多麼大啊!心若不調伏,便會使人造業、墮入惡道。反之,心若能爲善,功德也很大!所以,要好好調伏自心,斷除惡念、增長善念。

   佛法教化世人有所分別,這一章也是針對出家修行者而言,因爲出家人修清淨行,必須完全斷淫;而在家居士,只要守不邪淫、不犯外色即可。有些在家居士親近佛法後,以爲不可犯淫戒、夫妻必須遠離,但往往各執一端而造成婚姻不美滿,使家庭失和,這是對佛法了解不透徹所致。學佛,必定要取中道,在家居士若能善加引導另一半,將家庭轉爲佛化家庭,夫妻同心同修,如此家庭就會圓滿幸福。

  第叁十二章 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

  何怖?

   本章指出憂怖的來源是因爲心中有愛欲;若能放下愛欲,就不會有憂怖心。修行,就是要盡量去除煩惱心;要能不煩心、不憂愁,除了「斷欲去愛」別無他法。

   「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愛欲使人心生憂惱。人心緣境,便會有所感受;緣順境是樂受、喜受;緣逆境則有苦受、憂受。

   人人都有愛欲、希望,但是世間無法事事滿足,因爲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所以,希望越高,憂慮就越多,心也就跟著不安而恐怖、患得患失,這是「怖畏心」。由此可見怖畏、憂懼,大都是由愛欲所産生。

   「若離于愛,何憂

  何怖

  」人若能離開愛欲,就不會受煩惱所擾亂。如此一來,哪還會有憂怖、痛苦呢

  須知憂愁、悲惱對人的心理擾亂很大;人生至苦,莫過于此!

   那要如何斷欲去愛呢

  這就要從佛法來推尋。衆生無始以來,妄認「四大」的身體爲「我」,這是由于衆生並不了解「身命」是什麼的緣故。我,是不是真正的「我」呢

  它只不過是個假名相而已。身軀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構成,倘若四大分離,哪還有身」呢

  

   其實,心是藉「根」(注)來緣外面的「塵」而起分別;一般人執著地認爲:外面的境是真實的,而日日追逐不已,不知它只不過是人心所緣的相而已,這就是人的迷執。

   學佛人要如何破迷去執呢

  唯有時時以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來反照觀察;能夠如此,愛欲心自能斷除,憂怖心也會跟著去除。

   人的身體受傷後會腫、爛、膿、臭;這個臭皮囊,哪裏值得我們處心積慮地追逐外境來滿足它呢

  所以,當我們想追求外在物質來裝飾身體時,就要「觀身不淨」。

   而人的愛欲心,無時無刻不在遷變,是個無底坑;我們怎可一輩子爲了愛欲,無止境地忙碌身形追逐執著

  如果能「觀心無常」,覺悟到愛欲並無法滿足我們的心,這樣對外境就不會生起執著。

   再者「觀受是苦」,如果能時時推究自己的感受:目前所享受的快樂究竟能維持多久

  平時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大都不盡如意。如果以不擇手段的行爲來滿足欲望,在未來生生世世當中,所受的果報都將是苦的!若能這樣推究,欲念就全消了。因爲「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有此覺悟,自然能敲醒愛欲的念頭。

   最後「觀法無我」,一切有爲法沒有一樣是真實不變的。既然不真實,有哪一樣是「我所有」的呢

  追根究柢,「愛欲」對人有什麼用處呢

  我們若能如此深思,愛欲自能斷除,憂怖也就沒有了。

   所以,修行人要常常運用「四念處」來護身,把原有的衣袍、換成「四念處」的智慧大衣,欲火才不會延燒入心;如此,便能去欲、遠離憂怖、身心輕安。

   注:根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塵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第叁十叁章 智明破魔

   佛言:夫爲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鍾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稅,不畏前境,破滅衆魔,而得道果。

   在本章中,佛陀教學道者應堅持「叁無漏學」。什麼是「叁無漏學」

  即戒、定、慧。我們要去除煩惱、學道要有所成就,絕對不能缺少叁無漏學。

   「佛言:夫爲道者」等七句,是指學佛人應有威猛的精神,就如戰士上前線打仗一樣。古人打仗,上陣前要穿上铠甲;「铠」就是鐵甲、戰衣。出征後如果沒有勇猛心,就會臨陣怯懦而陣亡或半途而退。

   學道之人,應具足「戒定慧」叁無漏學,以降伏內心的雜念。但是無始以來,凡夫虛妄的習氣、妄念卻很多,這種雜念心也是由一念妄心生起;就好像小孩子玩肥皂水,以一根吸管…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