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不能發揮作用。
諸位,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很好的種子,也就是成佛之「因」。如果不采取行動、身體力行,那就是無菩薩的「緣」;欠缺緣,則不能成就任何事業。
日行萬善,增長大乘
一年叁百六十五天,一天天很快就過了!希望大家莫浪費時間,要好好利用時間,培養善種,造就善緣。總而言之,如果想當一位「菩薩」就必須日行萬善,觀一日之事,立萬世之善願!仔細觀察這個人間社會,並且好好地思考,才能真正體會佛陀的悲心本懷!把握時機因緣立下宏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
前面已提過《無量義經》的一句話:「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立志一定要弘大,並守持不變動。要做到這樣,必須善用智慧觀察人生,若能以智慧來觀察人生,自然能悟得人生的境界,能守持億百千劫的善願。
一般人的善心都是浮沈不定,今天看到某事令他非常感動,就想趕快修行;但遇到別的境界,或聽到別人說的幾句話,心又跟著動搖,這樣如何能「億百千劫,守之不動」呢
大家要學佛、學菩薩一樣——「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日子過得很快!每過一天就減少一天,不知到了明年的今天,我們究竟能增長多少大乘事業呢
日子減少,我們的大乘事業應該有所增長;相對的,我們的智慧也要增長。所以,希望大家努力精進于菩薩道上,福慧雙修!
四.勸進行者
以戒爲師
不斷點亮他人的心光
以戒爲師
「修行」就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爲;「心」修得好,言行自然光明磊落、端正莊嚴。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學佛,就是要學得心定、心靜,將所聽之法表現于日常生活中;若聽法之後就忘了,仍然以原來的習氣待人處事,那麼不管學佛學了多久,都只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愈學愈退步,這樣有什麼用呢
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在自心上下功夫;光是外表看起來很有修養,內心若不踏實,終究一無所成!
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修行想要成就,一定要身體力行,絕對沒有「我吃你飽、我修你成」的事。
「貪念」擾亂心性
出家人與在家人的生活方式雖然不同,但是修行的次第是一樣的,同樣是叁皈、五戒、十善、叁聚淨戒,這些都必須好好守持,絕對不可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稍有一刻偏離了戒律,心就會亂了!
心性散亂,無法好好守住道心,其實就是「貪念」作怪——貪榮華、貪富貴、貪權位、貪名利。唯有「戒」,才能對治貪念。
所謂「衣食可去,戒不可離」,即使沒有衣穿、沒有飯吃,也決不能舍棄做人的規矩與菩提道心!
「戒」是修行人的盔甲
學佛不容易,必須克服長時間的心靈掙紮,才能踏上學佛之路。可是,佛門的修行與社會型態差別很大!在社會上所爭取的是「名」與「利」,而佛門中追求的是「道」與「德」。所以,在生活上難免有很大的沖擊,不易平穩下來。
好不容易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降伏矛盾的心理,如果又離開了道,想再調理混亂的心緒及追求名利的習氣回來修行,就要再從頭開始。人生無常,能有多少次從頭開始的機會呢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決心與耐心,決不可以今天學學看、明天試試看,若時時抱著試探的心態,那麼永遠都是「從頭開始」,永遠無法成就道業。因此,學佛一定要有恒心,不可須臾離佛,不可刹那離道;道心一離,名利心立即産生,豈可不慎!
學佛也不能像天氣一樣時晴時雨、變化不定!如果以強烈的心念求道,想現求現得,是非常危險的,就像雨水太多,易成大災;如果一天雨、半年晴,則幹旱枯竭,菩提心枯萎。所以,修行應像細水長流,不急不徐,綿綿密密;一秒鍾都不能停止,道心一停,名利心很快就會占領進來。
道心與名利永遠都在相互交戰,道心稍微退墮,名利心很快就會浮現,占據道心的位置。所以,佛陀將修行者比喻爲戰場上的士兵,必須精進勇猛地抗拒種種無明習氣;而戒律,就是保護修行者的盔甲。
佛滅度後,以戒爲師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滅度之前剛好講完《法華經》。他覺得還有一件事尚未圓滿,就是親恩未報——佛陀成佛之後,度化俗家的妻、兒及撫養他長大的阿姨出家修行,父親淨飯王亦接受他的教化;但是,唯有在他出生後七天就往生忉利天宮的母親尚未度化。所以,佛在講完《法華經》、世緣將盡之時,到忉利天宮爲他的母親摩耶夫人講《地藏經》。因此,《地藏經》又稱爲佛門的「孝經」。
佛陀講完《地藏經》後回到人間,教阿難鋪尼師氈于娑羅雙樹間,即將示現涅槃。
阿難禁不住生離死別的哀愁,跑到遠處放聲大哭!他的堂兄阿那律陀也是佛陀的弟子,知道佛陀將示涅槃,從遠方匆匆忙忙地趕回來,還沒回到佛陀身邊,就看見阿難在遠處痛哭。他告訴阿難:「你怎麼可以在這個地方浪費時間呢
你必須負起責任,傳承佛陀的精神、教法于人間;而你還不知道傳承的方法,所以要趕緊問佛陀啊!」
阿難恍然大悟!即刻問阿那律陀應請示佛陀什麼問題
阿那律陀告訴他,有四件事必須請示佛陀,其中之一是——佛在世時,大家以佛爲師,佛滅度之後,要以什麼爲師呢
于是阿難趕緊回到佛陀身邊,請佛陀開示。佛陀回答:「以『戒』爲師。」
由此可知,「戒」是佛教的命脈,是學佛修行的根基。
《梵網經》中「菩薩心地品」雲:「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
「戒」如明月般清淨光明,能引導衆生從迷茫走向覺悟。戒亦如珍貴的「璎珞珠」,是世間的珍寶,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國家祥和、社會安定。
微塵是表示數量無限多的意思,「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意指「戒」是學佛修行的根基。唯有嚴持戒律,徹底淨化「身、口、意」,才能覺悟宇宙間的真理,成就無上佛道!
人心有戒,國家安定
臺灣和國際上許多國家比較起來,真可說是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可惜很多人不知惜福,不遵守做人的本分,破壞家庭倫理,擾亂社會秩序。如果社會能夠更安定、更和諧,則當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了。
把「心」照顧好,行爲才不會偏離正軌,而「戒」正是心的明燈——心中有戒,人生平安、吉祥;人人有戒,社會清淨、祥和。
「戒」並非不切實際、莫測高深的道理;守好規矩,該做的事用心做好,不該做的事不要去做,就是戒。所以,戒是——人人都需要,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父母心中有戒,才能以身作則把孩子教好;教師心中有戒,才能培育出心地善良、言行端正的學生;商人心中有戒,就不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公務員心中有戒,便能善盡本分,樹立廉明的形象;政治家心中有戒,才能無私無我、誠正信實,以身作則端正社會風氣,帶領人民走上康莊大道。
總而言之,只要人人心中有戒,何愁我們的國家不能富強安康、受人尊重!
戒如明月,能在黑暗迷茫中綻放清淨光明的力量。希望大家提起大決心、大毅力,精進勇猛嚴持戒律,使品格聖潔如明珠,胸懷坦蕩有如光風霁月!
不斷點亮他人的心光
「慈濟世界」像一個人生大舞臺,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位演出者都是彼此的「貴人」和「助緣」,除了點燃自己的心燈,也點亮他人的心燈。不要輕忽任何一盞小燈或一支小蠟燭的光亮,因爲凝聚千千萬萬的燈火燭光,可以造就無量光明世界!
以前有一個小沙彌尼,跟隨師父在深山裏修行。
有一天,小沙彌尼問師父:「師父,如何才能使我心地光明、智慧開啓
」
師父只告訴他一句話:「點亮你的心燈——心中的燭光!」
小沙彌尼非常迷惑,心想:「師父教我點亮心中燭光,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體會師父真正的意思
」
不久,師父往生,沙彌尼也慢慢長大,另外興建了一所道場,並且度化許多弟子。這個道場有個特色:就是在大殿的角落裏,每日增加一盞燈。
每點燃一盞燈,大殿就增加了一分光明。
一直到他七十歲即將往生時,他睜開眼睛看了一眼滿屋的燈火,然後搖搖頭說:「師父開示要我點亮心燈。我點亮了滿室的燈火,然而到底點亮了我內心幾分光明呢
」他對自己喃喃自語的慨歎著……
但是當他即將咽下最後一口氣,又睜開眼睛看了看所有的燭光,終于微笑著對弟子說:「室外的光,就是內心的明。弟子啊!只要你們每一個人再出去傳燈,這個黑暗的世界就會變成光明的世界。弟子們!大家要跟我一樣,不可輕視每一盞小燈!」
是啊!大家不要輕視小小一盞燭光!希望大家除了將自己的心燈燭光點燃之外,還要不斷點亮他人的心光。更希望每一位都能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將慈濟世界的燭光遍布世界各角落。那麼,這個世界將充滿無限光明!
後記
「淨因叁要」爲學佛初基,期待諸位讀者明因果、修諸善,秉持深切信願,力行「淨因叁要」——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力行「清淨因」,必得「清淨心」。人人都力行清淨因,必然人人都得清淨心,那麼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不遠矣!
祝福大家人格圓成,自度度人,阿彌陀佛!
《淨因叁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