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

  證嚴法師

  前言

   現代生活已邁入高科技,而講究科技的結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製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學時總是在乎成績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壞;求職時也會在乎收入的多寡,升遷的快慢。當一切標准都被量化時,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彈簧秤,時時評量著所獲得的報酬,一旦彈性疲乏,人生准則即頓失依止。

   在追求效率之下,人與人或人與事的接觸、變化,都在瞬息之間;還有更多人因面對豐富多元、快速變遷的社會,而行爲處事卻有太多模糊的標准,以致于無所適從。要如何在快速短暫的時間中,應對進退都能表現得體,展露個人風範?這需要長期的人文修養,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顯現出與人和諧、對事圓融的態度。

   現代人在物質滿足之余,常向內心尋求、探討,于是一些心靈改革的呼聲,坊間盛行的心靈系列書籍,大衆傳媒上的座談,處處都在說明現代人多麼渴望尋求心靈的解梏,找到一條心靈的出口。

   佛陀的教化是最佳的心靈導引,以《佛說四十二章經》而言,它是取自佛陀說法中的精要法語。平時,佛陀說法會觀機逗教,又多所取譬,所以經文較長;而《四十二章經》文字雖短,意義卻很深遠,可謂言簡意赅,又易于誦讀、理解;全經四十二個章節中,已涵蓋了佛法中的主要精髓,對于初學者而言,確實是進入浩瀚佛法的一個最佳入門。

   對于一般讀者而言,本經可說是另一部《論語》,除了能幫助建立個人思想觀念,以及行爲舉止的規範外,更能提醒、教導修學者種種精神層面的觀想。比如第十九章中,佛言:觀天地,念無常;觀世界,念無常;觀靈覺,即菩提。從天地而世界而靈覺,以淺顯漸進的說法,表達出無常的真理,足以讓我們從文字中心領神會到那無垠的真理境界。

   釋尊在西元前六世紀創立佛教,直到西漢時方傳入中國,到後漢明帝時(公元六十七年左右),特命大臣到西域(印度)尋求佛法,數年後以白馬馱負佛像、經書返回洛陽,並禮請迦葉摩騰(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前來翻譯。《四十二章經》就是最早期翻譯的佛經之一,也是中國官方正式翻譯佛經之始。

   漢明帝因禮敬佛教,不僅遣使西域求法,在迎佛經回洛陽時,特興建一座白馬寺,供迦葉摩騰與竺法蘭等高僧在此專心譯經,以後,「寺」便成爲佛教殿堂的專有名詞。由此可知,當時中國從官方到民間對佛法的渴求,以及敬重佛法的虔誠。

   在粗略了解《四十二章經》傳入與翻譯的背景後,我們知道漢代是中國曆史上文學鼎盛時期之一,在當時的文學環境下,也會影響譯者譯經的寫作,綜觀全經,樸實而不失優美的經文,將佛陀的教法,精辟地一一道來,讓學佛者更容易親近佛法,進而啓人智慧,引人行善精進。

   本經一開始便明白講述苦、集、滅、道四大真理,這是修行者修學的基礎,也是人生曆程中的本質真谛。其中大部分的經文所講的去惡行善觀念,與中國儒家思想非常相近,但佛法更透徹之處在于深入精神層面,有系統的由內在思惟至外在行爲,都能清楚指明方向,以引導大衆自行化他。

   首章清楚說明修行的次第,二、叁章主要針對出家衆而言,四章以後便普及于一般人的修行方針。而樸實淺白的文豐,佛陀生動的譬喻,反複不同層面的諄諄教誨,都在教導我們如何觀照自心,進而付諸行爲如何去惡修善,發揮自己生命的良能,並且明白指示一條直趨光明、清淨的道路,讓大衆循正路而行,以達清淨安樂的境界。

   證嚴上人于民國五十五年創立慈濟功德會即致力宣揚——將佛法落實于生活中,上人常言:「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並從慈善志業開始,濟貧教富努力不懈。爲了讓弟子們能解行並進,所以在民國六十年代,對靜思精舍常住衆及慈濟委員、會員講述本經大意,當時的社會環境還很單純,慈濟功德會所接觸的層面尚僅及于慈善,在文中上人淺顯的語意、輕柔的口吻,流露著慈悲的心懷,諄諄講解著每一個篇章,宣揚著「自淨其意、歡喜布施、利益自他」的思想。

   而今慈濟之路已曆經叁十四年,再看看遍及全球的慈濟人跟隨著上人的腳步,踏踏實實地力行菩薩道,上至名流權貴,下至販夫走卒,人人都能在這裏歡喜付出、增長福慧。在慈濟世界中,一張張美麗的笑臉,一顆顆無私的愛心,隨著志業的發展傳遍了五湖四海,而心中謹守的是上人的話:「多用心!做就對了!」一如經中所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正是佛法實踐者的一個貼切注解。

   慈濟人在無私付出之時,也能遵守上人所定的慈濟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吸煙(不吸毒嚼槟榔)、不賭博、不瞋恚(調和聲色)、不違規(遵守規則)、不忘本(孝順父母)。這是爲了符合現代社會變遷而立下的規範,也許有人覺得在如此詭谲多變的社會,要完全守住這十戒實在很難,但是:「有願就有力。」心中既已立定志向,何難之有

  更何況這些規則正是保護自身的清涼法,理應時時自我勉勵警策。

   閱讀佛經需要一顆虔敬之心,但虔誠並不是將它供上佛桌熏香禮拜而已,更要虔誠體會、實踐力行。佛陀于《四十二草經》中闡述、教導大衆如何從行、住、坐、臥中趨向正道。而證嚴上人細膩的解說,貼切的诠釋,更將本經與現代大衆拉近了距離,盼能與閱經讀者相互勉勵,並分享法喜、同沾法益。

  經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爲勝:住大禅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四谛*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複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每一部經典的開始都有「序分」,序分中包括六種證信序,也就是六種成就。普通經文,一開始都會提及「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衆若幹人俱……」這就是六成就,即主成就、衆成就、處成就、時成就、聞成就、信成就。在這段經文裏則稍有差異,*輪是「信」成就、成道已是「時」成就、世尊是「主」成就、鹿野苑是「處」成就、憍陳如等是「聞」成就,複有比丘是「衆」成就。

   《四十二章經》是從佛一生說法中,撷取重要的經句,來作爲啓導佛門修行者的道糧。它的文字雖短,意義卻很深遠。本經是阿難尊者所集,譯者是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

   「世尊成道已」,「世尊」是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誕生于人間,他出生于印度的迦毘羅衛國。「尊」尊貴、榮華之意。他原是迦毘羅衛國的太子,父親淨飯王年過四十歲才生下他,取名爲悉達多。太子出生七天,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撫養長大。

   悉達多太子一出生即被預言長大後,將成爲一位大覺者,使得淨飯王十分煩惱!他絞盡腦汁,提供太子種種的生活享受,但是這些並未使一個有覺性的人迷失。一般世俗人所說的快樂,在太子眼裏都是痛苦的根源。因此,他從小即有一種寂靜的德行,故名爲釋迦牟尼,也就是寂靜能仁的意思。

   太子長大後,在一次出遊中,一位婆羅門教修行者如閑雲野鶴般崇高的生活態度,深深吸引了他,也啓發了他修行的念頭。又在另一次出遊中,看到生、老、病、死的苦,而深深體會人生的苦、空、無常,更加強他想修行以透徹個中真理的決心。

   除此之外,當時印度社會四姓階級分得很清楚,他也想打破這種不平等的階級觀念,以解脫衆生的苦。于是,就在十九歲那年的某一夜,離開皇宮踏上修行之路。以一位年輕太子,在當時那種優渥的環境中,居然能舍得下、看得破,實在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是在受了痛苦、壓迫之後,才想要爭取自由,而這位年輕的太子卻是在富貴、五欲中看開了世間一切,這是聖人和凡夫的不同處。

   離開皇宮之後,太子以五年的時間參訪,遍訪全印度的修道者。但是,那些婆羅門的教理,並無法滿足他的求知欲。于是,五年之後,他進入苦行林修苦行。

   六年的時間過去了,悉達多太子深深覺得:這種苦行並無法成就般若,只是徒然折磨了身體,而智慧應該是在身體有適度的調養時啓發出來的。因爲身體虛弱,也會影響智慧的增長,可見苦行是偏道而非中道。

   于是,他走出苦行林,來到伽耶山,選擇一棵大樹,在樹下石座上鋪草爲座,在禅坐之前發願道:「在這金剛座上,若不能透徹宇宙真理成等正覺,即使粉身碎骨,也不離此座!」

   到十二月八日天將亮時,修行者!悉達多在靜思中慢慢張開眼睛,目光忽然與一顆星星接觸,星星的光透入他的心,剎那間,一切的煩惱完全消失,心地一片靜寂清澄,淨光明亮、照見了宇宙大地一切真相。此時,他心光一閃,歎道:「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于是,決定將佛法推廣于民間,實踐濟世的心願。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爲勝。」佛透徹宇宙的真理、成道後,他思惟著:該用什麼方法來度化衆生

  如何觀機逗教,使大家都能悟入佛的境界

  衆生本具佛性,只因被「欲念」汙染,而失去清淨的本性;要使衆生恢複本來的面目、轉凡入聖,首先就要離欲知足,不動無明貪念,如此,則能「寂靜」清明,這是最殊勝的心靈境界。

   「住大禅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四谛*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修行要使心清淨,必須先降伏魔道,也就是降伏內心的煩惱,覺性朗耀照徹寰宇萬物,理與心會——成等正覺。佛成道後,便前往波羅奈國的鹿野苑;爲阿若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谛*輪。他們原是當初淨飯王派來勸太子回心轉意的五位大臣,後來反而跟隨太子在苦行林中修行;太子走出苦行林之後,他們才轉往鹿野苑修行。

   「四谛法」就是苦、集、滅、道,它是佛教的基礎。不要以爲「四谛法」是小乘法,其…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