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透徹一切人事物的道理;反之,就像墮入一片濃霧中,將會離道越來越遠,最後終至背道而行。
聽法是以耳聞、以音聲入心,但不可執聲爲道;若執著在言語中,道就會離我們愈來愈遠。真正的佛法,是無法用言語說得透徹的;因爲佛法的道理很圓融,但是聽在十個人的耳裏,可能有十種不同的見解,因此不可執著于固定的說法方式。
又如走鋼索的人,雖然他告訴我們平衡的方法,但是說歸說、聽歸聽,我們還是沒有辦法立刻學會這項功夫;一定要下苦功夫熟悉方法並且時時苦練,之後走在鋼索上即能去來自如。
「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我們的本性自由自在,不受世間任何事物所局限;但若稍微沾上「有」、「無」的執著,結果就會有天壤之別。正如我們常說的學佛要聞、思、修,如果只是口中念佛,而不深思念佛谛理,與學佛的方向,就有「差之毫厘、失之須臾」的遺憾。所以,一點也不能有誤差。
唯有「念而無念」、不斷地「行無行行」,而且言語誠實,才能達到「言無言言」,這樣才是真修實學的人。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修行也需要作觀想、分析事物,要時時刻刻觀物修行,好好思惟。佛陀說大部分的人遇事都有所「執著」,因爲執著而看不開,無法解開心結,所以佛陀教導我們這些觀法。
「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句中的「念」是警覺的意思,要我們警覺天地萬物沒有一樣是恒常的。一般人常會說「天長地久」,其實天不長、地也不久;因爲天地的變化是無常的。
如果我們擡頭看天,天真的在上面嗎
其實天也是「空」,它是充滿氣體的虛空,不是實有的。衆生心有執著、執其爲常,才有物性的存在。所以,根本就沒有「天」,那只是一種名相而已。譬如同樣是天空,卻因寒暑的變化而有四季不同的景象,所以也沒有固定的天色。
而土地,也不是像人們所說的「永久長存」。據地理學家說,臺灣島原本並不存在,而是在難以計數的年代前的一次天災地變中浮出水面,後來才逐漸形成「臺灣島」的生態。可見土地也會隨著氣候、地質的變化而跟著變遷,世間萬物就是如此的變化無常。
像這樣的生生滅滅,不是常存的。世間萬物一切唯心,心外別無他物,當然也包括天地。因此除了心法之外,沒有一樣是實有的,能夠如此思惟,才能去除「天地恒常」的執著。
不但天地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是恒常的,即使對于整個世界也應該警覺其「非常」的現象。比如:世界有「成、住、壞、空」,這就是遷流變異。
「世」是指時間的遷流。「界」是方位、位置。時間遷流而有過去、現在、未來,但是也沒有一個基准,譬如現在所說的「今天」是明天的過去,是昨天的未來,由此推算,時間的變遷沒有定數,要如何分別定位
方位也是一樣,我現在坐在這裏,這邊看過來是東邊,那邊看過來是西邊,到底哪個方位看的才是正確呢
其實並沒有固定的方向,只就個人當時的角度、情見而分別東西南北。近的範圍是如此,遠的範圍也是一樣,可見方位同樣是不固定的。
「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靈覺即靈徹的本性,也就是本來的真性。一般凡夫的心中,常存有「我、法」二執,面對外緣即産生偏見,現在既然知道外面的東西是虛幻、遷變無常的,就要反觀自性;若能透徹明白外境皆是幻化,並且用心觀照、去除心垢,智慧的光明自然會顯現出來。
此章旨在破除衆生的偏見迷執,看開天地世間一切的無常,由于世間就是這樣的瞬息無常,我們更要好好把握時間,利益衆生。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這一章教我們要以「四大假合」觀人身,才能了解幻化的法門。前一章講境界的幻化,但是人的智識深受世間物質所迷轉,要他看破「世間一切物質都是幻化」非常困難,所以本章進一步提出要「觀身幻化」。
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聚合而成;一旦四大分散,身體就消失了。「地」是指身上堅質的東西,如:肉、骨、齒等;「水」是指身上的濕潤物,如:淚、汗、血、尿等等體內的液體,屬于水大;「火」是指身體的體溫;「風」是指維持生存的呼吸。
這四大若是分開了,哪有一個「我」呢
以身體來講,五根——眼、耳、鼻、舌、身是「我」嗎
頭是「我」嗎
腳是「我」嗎
都不是。它們各有各的名稱,但是都不叫做「我」。
四大有任何一樣不調和,身體就會生病,病的終點就是死亡;死亡之後,四大又各自回歸自然界——屍水流出歸水,腐肉歸土,熱氣退散歸火,呼吸停止歸風,可見身體的四大,到最後仍歸于宇宙四大。這樣說來,身體還有什麼可執著的
四大一散,還有一個「我」嗎
完全了不可得啊!
除了人身之外,其它萬物同樣是由四大組成。譬如一棵樹,它的硬質部分屬于地大:樹內的濕氣、水分屬于水大;我們用鋸子鋸樹時,鋸子的周圍會冒出火花,可見它的內部有熱能,這是火大;而一棵樹的成長,當然也少不了風大。
由此可知,人身如此,身外一切的境界也是一樣,都是幻化而成的,沒有一樣能永久存在。我們若能徹底了解這個道理,就不會對身相起執著,也不會過分貪愛物質,自然靈性也就通達了。
因爲人心若稍有執著,結果將會有如天地之差。一個會道的人能透視外境的實相,他看所有的事物都是「全真」、十分清朗;但是凡夫的心,只要有一念之迷就會離道愈來愈遠,這就是俗與超俗的不同。因此,我們要拭去心中的垢染、放下我執,才有能力度化衆生。
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
佛言:人隨情欲,求于聲名。聲名顯著,身己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人隨情欲,求于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凡夫常因情欲蒙蔽真智,而汲汲于追求聲名。但是,勞碌一生所換來的聲名,究竟對人有什麼好處呢
人生無常,用盡一生精力去爭取,一旦到了世人所謂可以享受的時候,人也往往步入衰老而行將就木了。
「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句中的「功」字,是指專心在一件事物上。專心原是好事,但是方向若不正確,只會枉費時間。世界上很多國家常常爲了爭名而勞師動衆,甚至萌生許多是非,隱伏了很大的危機。凡夫爲了爭名而勞碌身形,哪有時間學道
我們如果能把爭取聲名的時間,用來學道、增長慧命,進而身體力行、做利益人群的事,不是更好嗎
「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因爲名聲就好比一炷香,等到人們聞到香味時,香炷也已經被燒了。同理,人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行蘊」中不斷地代謝;等到出名的時候,壽命也將盡了。
所謂的「名」分成兩種:一種是世間利益之名,一種是可以萬古流芳的清名。世間的名要枉功勞形去追求,而聖者和高僧大德的名,都是清淨、自然而得的,因此才能夠流傳久遠。像釋迦牟尼佛的聖德,已流傳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而佛陀當初修行並不是爲了名,反而是爲了舍棄名利而放下榮華富貴去修行,這種清高的德行才能永垂不朽。
總之,真谛的顯露,不是爲爭取世俗之名而付出,最後反而能得到脫俗的清譽,能遍虛空界直到未來。「名者命也」,所以要好好持戒,顧好我們的形態與清譽。一般社會上的人士,對宗教不太了解,常帶著有色眼光來看待宗教,所以,學佛人要好好保持最初的那一念真心、以身作則,謹慎地守戒修行,以免一不小心,在世俗人的眼中留下不好的形象。
「危身之火而在其後」,是指威脅我們生命的火還在後面。我們要好好珍惜時間、利用身形,安分修行,因爲叁界如火宅不停地燃燒,怎可再執取世間俗名而引火燒身呢
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顔回,他住屋簡陋,吃飯用粗碗、喝水用瓢子,這般的粗衣淡飯,普通人沒有辦法過這種困苦的生活,但是「回也不改其樂」,他並非沒有當官、過舒適生活的機會,卻能堅持志向、摒棄功名而安貧自得;因此,孔子才贊歎他:「賢哉回也!」象這種聲名,才是真正值得效法並導引人心的清名。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佛言: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
這一章意旨在告訴我們:財色對我們來說,利益少而傷害多。
「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財色」是五欲——「財、色、名、食、睡」的簡稱,「五欲」,是世間人所愛著、爭逐的,追求都來不及了,哪有人願意舍離呢
就像一把刀口上沾有蜜汁的刀子,小孩子只知道蜜是甜的,卻不知刀口銳利;而他所貪著的那一點點蜜,是否足夠飽餐一頓或供給他充分的營養呢
不可能。但是凡夫因爲貪著五欲,時時刻刻舍不得放棄,看到財色就團團轉,卻不知身後有個陷阱、深淵。這就是迷惘的衆生,像個不懂事的小孩,不知道利刃會割人舌頭,只知蜜是甜的,便用舌頭去舔刀口上的蜜,多麼危險啊!
看看世間人爲了五欲,在世俗中流轉忙碌,起惑造業受苦;而學佛就是要推究造業的源頭,舍離果報。五欲,在世間人看來是一件享受;卻不知享受的背後,其實蘊藏著無窮的苦因。因此,我們要時時善自警惕,透徹萬物皆是幻化,不要被五欲所迷惑了。
第二十叁章 妻子甚獄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這一章是針對出家的修行者而言,因爲色欲不斷,即使…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