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二章经▪P9

  ..续本文上一页办呢

  」富楼那回答:「若是这样,我会想:他们只是不能接受而已,并没有骂我,也算不错了。」

   佛又问:「若是对你破口大骂,你会怎么处理呢

  」富楼那说:「我要感激他们只是骂我,并没有打我。」佛说:「如果他们出手打你呢

  」富楼那回答:「我还要感激他们只是用拳脚打我,还不至于用刀、棍、杖等利器来截断我的身体,也值得感恩。」

   佛再问:「如果他们用刀棍加害你、使你丧生,又该如何呢

  」富楼那回答:「那我更要感激他们消除我的「业」,如果过去生我没有和他们结下这分恶缘,也不会被他们怒骂、毒打,甚至丧生;若有这分恶缘,可以藉此了断还清宿债,所以要生起忍辱之心、更需感恩他们成就我的道业。」这就是修行人的心念,他明白因缘果报之理,时时刻刻宽恕众生,所以能发挥修行忍辱的力量。

   学佛人除了被人打骂、毁辱时要忍让外,即使受人恭敬供养、欢喜赞叹,内心也要保持平淡,不起骄慢执着,这就是对众生、对境界的平等心。就像悟达国师,他因为唐懿宗赐给他沉香宝座,起了一念我慢的欢喜心,结果不小心,膝盖碰撞了一下,业障就现前了——受九世前的冤业所缠,使他膝盖生了毒疮。所以在欢喜顺境之中,若不能以平常心看待,这也是心中的污垢、无明。

   经中说明心垢即烦恼,心镜要擦拭干净;心中若有烦恼杂念,别人说你什么,就时时把它放在心里,想尽办法要报复,这就是心垢。心垢若能够灭除,心就如同洁白无瑕的玉一样清净,如此必能明心而透彻一切真理。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就是穷过去世直到现在。我们有幸听闻了忍辱的法,即需确实思惟、实行,能够如此,心垢就能去除;擦掉了心垢,烦恼就能消除。

   「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十方是宇宙无边际的世界,也是十法界。「无有不见」是指一切境界与真理,无不在心念之中显现(亦即见道)。只要心能够明朗,十方尽未来际的无边世界,都能全部显现出来。

   「得一切智,可谓明矣。」此时心垢尽除,便能得一切智。「一切智」包括「一切种智、无师智」,指即使没有老师教授,自己用功修持,也能通达道理而明心见性。

   这章经文,强调用忍耐力来帮助我们修行,忍耐是修行最大的力量。日常之中的杂念心,就是因为不能忍而产生,我们要以忍涤净心垢,心才能清净。

   所以「忍」力之大,能耐怨害、持心寂定、对境不动,不论是出世或入世,一切事业都不能没有忍。学佛人要将世间的事物、人情是非提得起、放得下,才能心无挂碍、轻安自在。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凡夫之所以不能见道、明达佛的境界,就是因为心中存有爱欲杂念。好比一潭原本清澈、平静的湖水,有人伸手搅动它,使沉淀在底层的泥沙再次浮起,湖水就会变得混浊不清,此时大家若到湖边、往水里一看,就无法见到自己的影子了。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人之所以会痛苦、堕落,就是因为爱欲;爱欲若能断除,就能证入圣人的境界,则人心和佛心也就同等了。佛陀能彻见宇宙万物之理,就是因为佛陀的心境清澄寂静;而凡夫因为心浊意乱、爱欲交错,所以无法透彻眼前的境物,更谈不上明白天下宇宙的真相了。

   所以,如果我们想和佛一样见道,除了使心寂境明之外,再也别无他法;而要心寂境明,唯有去除爱欲,这就要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

   惑就是无明烦恼,众生因为见解不正而妄生爱欲、执着,这是「见惑」;并且随着见解而取着、产生贪瞋痴等「思惑」。我们学佛,一定要以坚定恒常的心,断除见思烦恼及端正见解;同时还要发心度化众生,用长时间广学、力行一切法门,以突破世间种种尘沙的烦恼。

   真正的修行者,应舍弃爱欲烦恼,这就要以「真谛」的智慧运用于「世俗」之中,达到真、俗无碍圆融的境界,若能如此,则至道可见。所以,学佛人一定要用功精进,去除心垢烦恼。如此,十法界真实的景象就能显现,这就是至道。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如能会见真谛理,了解真如本性「常明」的道理,即不再有无明惑暗的痴迷。所以见道的人,就像拿着火炬入暗室,黑暗立即灭除。

   何谓「无明」

  无明是指贪、瞋、痴及一切恶念、染着爱欲、不光明之事;它不是常态,也不是本有的,因此可以经由改过而去除。就如恶人并非天生就是恶人,而是受到后天环境的熏染,才起恶念、造作恶业。学佛修道,就是为了除去无明垢染,以回复清净的本性。

   修学者一旦觉悟了,将不再受污浊的环境所熏习;只要真能彻底反省,就能做到不再犯过错。就像一块已洗干净的白布,只要好好地爱惜它,自然不会再受染污。

   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本具的佛性,自然不会再让污垢沾身;因为罪业是由自己去造作的。若能自性觉悟则会道不难,无明自然灭除,而光明恒常存在。

   心病需要心灵妙方医治,行为有差错必须即时改过。孔子说过:「过则勿惮改。」有了过失,要面对现实、认真改正,这样就是仁智勇者;勇敢的人在求道的过程中,能不屈不挠、精进不退。我们若能真正了解罪业的因缘并且改过,罪业自然能消除,而且能生起勇猛心,向前直行。

   「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学道最要紧的就是要能体会真俗二谛的道理。唯有真正身体力行,才能会见道谛、明心见性,无明也就能消除。所以,希望大家要时时擦拭心中的污垢、明觉常存,让心镜能够清楚地照耀外境,而不再被外境所迷。

   学佛,不光是口头上或文字上的学问,也不只是耳闻而已,而是要「闻、思、修」并行;如果只听闻佛法而不实践力行,就不是真正的学佛。

   曾有这么一件真人实事——西部有一座很有名的道场,寺里住着很多出家众,他们经常在赶经忏、做法事。其中,有一个女孩童年就常住寺院,长大后剃度出家,由于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也学会诵经、放焰口(佛门的超度法事之一),赶经忏生涯也就这样决定了。

   直到三十五、六岁,他发现自己得到癌症后,还是不断到处去赶经忏。有一次,他对同坛做法事的一位师父说:「你能不能停止赶经忏呢

  我七岁就进入寺院,到现在三十几岁了,教理什么也没学到。我这辈子都是在诵经,诵得很辛苦。现在得了癌症,再想好好地走学佛的路,也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你能赶快脱离这种生活,好好地修行。」

   这位尼师往生的前一天,寺里的人用椅子把他抬到新落成的大毁前,他看了一下,叹口气说:「这就是我一辈子辛苦换来的!」

   其实,佛经并不只是让人拿来唱诵的,佛经阐述佛陀智慧明觉之道,学佛者应脚踏实地研究实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要以为现在已经接触佛法就能解脱了,其实凡圣之间,差距仍远啊!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这一章的重点,在超越「有、无」两个关头;学佛人要能真念、真行、真言、真修,才能突破这两项执着。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佛陀说我的法「念无念念」。前一个「念」字是真净常念,是说学佛要脚踏实地、真心恒常无间断地学。有些学佛的人上了讲堂或课诵时,才生起「我来听法」、「我来念佛」的念头,这是有间断的念,不是恒常的、真正的念;我们要培养的是真净本分常念之念。

   佛陀的教法,教弟子们随时都能守好一念,于日常生活中,进退如仪,培养怡然的修行态度;而不是只在特殊场合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是「有念」。

   我们若能真诚地念佛,将佛法与心会合,就不会有前念、后念之分,而能时时刻刻都在「净念」中,达到「念无念念、念而无念」的境界。

   不过,一般学佛者不是执着于有,便是执着于无。执「有」者,心中总是存着「每天一定要做多少功课、读多少经」的念头:而执「无」者则认为:心外无佛,何必再念佛

  

   「念佛」,其实是下功夫除去心中的污染,透过比较——为什么佛陀有圆满的「德」,而我却没有,因此必须发心立愿,念佛心、学佛行,这才是念佛真正的目的。当心镜磨亮之后,即得念而无念的境界。

   譬如进入一处黑暗的地方时,必须点灯才能看清里面的景物;但是火点着了以后,眼睛不要执着于「火」,否则将只看见火而看不清被照亮的景物。

   而后两字「念念」就不同了,是有计着的、虚妄的念。有的人以为:只要不停地念佛,临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却忽略了《阿弥陀经》中有一句话:寻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了解在念佛的同时,就要去实行大善根的因缘;若能福慧双修,才能达到「念而无念」。如果只是执着于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念而念念」了。其实,我们时时刻刻念佛,是希望将凡夫的人格化为佛格。

   了解「念」的意涵之后,「行、言、修」这三项的意思也同样推测可知「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是说修行要真修,修到真正体证佛法的真谛,能应用俗谛来度人;亦即能真正脚踏实地去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执着于表相。若能如此,自然在语默动静中,能时时与道相契,无时无刻不是处在修行的气氛中。

   「会者近尔,迷者远乎。」我们如果能领悟会道,真谛自然会现前,而能…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