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二章经▪P10

  ..续本文上一页透彻一切人事物的道理;反之,就像堕入一片浓雾中,将会离道越来越远,最后终至背道而行。

   听法是以耳闻、以音声入心,但不可执声为道;若执着在言语中,道就会离我们愈来愈远。真正的佛法,是无法用言语说得透彻的;因为佛法的道理很圆融,但是听在十个人的耳里,可能有十种不同的见解,因此不可执着于固定的说法方式。

   又如走钢索的人,虽然他告诉我们平衡的方法,但是说归说、听归听,我们还是没有办法立刻学会这项功夫;一定要下苦功夫熟悉方法并且时时苦练,之后走在钢索上即能去来自如。

   「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我们的本性自由自在,不受世间任何事物所局限;但若稍微沾上「有」、「无」的执着,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正如我们常说的学佛要闻、思、修,如果只是口中念佛,而不深思念佛谛理,与学佛的方向,就有「差之毫厘、失之须臾」的遗憾。所以,一点也不能有误差。

   唯有「念而无念」、不断地「行无行行」,而且言语诚实,才能达到「言无言言」,这样才是真修实学的人。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修行也需要作观想、分析事物,要时时刻刻观物修行,好好思惟。佛陀说大部分的人遇事都有所「执着」,因为执着而看不开,无法解开心结,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这些观法。

   「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句中的「念」是警觉的意思,要我们警觉天地万物没有一样是恒常的。一般人常会说「天长地久」,其实天不长、地也不久;因为天地的变化是无常的。

   如果我们抬头看天,天真的在上面吗

  其实天也是「空」,它是充满气体的虚空,不是实有的。众生心有执着、执其为常,才有物性的存在。所以,根本就没有「天」,那只是一种名相而已。譬如同样是天空,却因寒暑的变化而有四季不同的景象,所以也没有固定的天色。

   而土地,也不是像人们所说的「永久长存」。据地理学家说,台湾岛原本并不存在,而是在难以计数的年代前的一次天灾地变中浮出水面,后来才逐渐形成「台湾岛」的生态。可见土地也会随着气候、地质的变化而跟着变迁,世间万物就是如此的变化无常。

   像这样的生生灭灭,不是常存的。世间万物一切唯心,心外别无他物,当然也包括天地。因此除了心法之外,没有一样是实有的,能够如此思惟,才能去除「天地恒常」的执着。

   不但天地宇宙万物没有一样是恒常的,即使对于整个世界也应该警觉其「非常」的现象。比如:世界有「成、住、坏、空」,这就是迁流变异。

   「世」是指时间的迁流。「界」是方位、位置。时间迁流而有过去、现在、未来,但是也没有一个基准,譬如现在所说的「今天」是明天的过去,是昨天的未来,由此推算,时间的变迁没有定数,要如何分别定位

  

   方位也是一样,我现在坐在这里,这边看过来是东边,那边看过来是西边,到底哪个方位看的才是正确呢

  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方向,只就个人当时的角度、情见而分别东西南北。近的范围是如此,远的范围也是一样,可见方位同样是不固定的。

   「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灵觉即灵彻的本性,也就是本来的真性。一般凡夫的心中,常存有「我、法」二执,面对外缘即产生偏见,现在既然知道外面的东西是虚幻、迁变无常的,就要反观自性;若能透彻明白外境皆是幻化,并且用心观照、去除心垢,智慧的光明自然会显现出来。

   此章旨在破除众生的偏见迷执,看开天地世间一切的无常,由于世间就是这样的瞬息无常,我们更要好好把握时间,利益众生。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这一章教我们要以「四大假合」观人身,才能了解幻化的法门。前一章讲境界的幻化,但是人的智识深受世间物质所迷转,要他看破「世间一切物质都是幻化」非常困难,所以本章进一步提出要「观身幻化」。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聚合而成;一旦四大分散,身体就消失了。「地」是指身上坚质的东西,如:肉、骨、齿等;「水」是指身上的湿润物,如:泪、汗、血、尿等等体内的液体,属于水大;「火」是指身体的体温;「风」是指维持生存的呼吸。

   这四大若是分开了,哪有一个「我」呢

  以身体来讲,五根——眼、耳、鼻、舌、身是「我」吗

  头是「我」吗

  脚是「我」吗

  都不是。它们各有各的名称,但是都不叫做「我」。

   四大有任何一样不调和,身体就会生病,病的终点就是死亡;死亡之后,四大又各自回归自然界——尸水流出归水,腐肉归土,热气退散归火,呼吸停止归风,可见身体的四大,到最后仍归于宇宙四大。这样说来,身体还有什么可执着的

  四大一散,还有一个「我」吗

  完全了不可得啊!

   除了人身之外,其它万物同样是由四大组成。譬如一棵树,它的硬质部分属于地大:树内的湿气、水分属于水大;我们用锯子锯树时,锯子的周围会冒出火花,可见它的内部有热能,这是火大;而一棵树的成长,当然也少不了风大。

   由此可知,人身如此,身外一切的境界也是一样,都是幻化而成的,没有一样能永久存在。我们若能彻底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对身相起执着,也不会过分贪爱物质,自然灵性也就通达了。

   因为人心若稍有执着,结果将会有如天地之差。一个会道的人能透视外境的实相,他看所有的事物都是「全真」、十分清朗;但是凡夫的心,只要有一念之迷就会离道愈来愈远,这就是俗与超俗的不同。因此,我们要拭去心中的垢染、放下我执,才有能力度化众生。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己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凡夫常因情欲蒙蔽真智,而汲汲于追求声名。但是,劳碌一生所换来的声名,究竟对人有什么好处呢

  

   人生无常,用尽一生精力去争取,一旦到了世人所谓可以享受的时候,人也往往步入衰老而行将就木了。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句中的「功」字,是指专心在一件事物上。专心原是好事,但是方向若不正确,只会枉费时间。世界上很多国家常常为了争名而劳师动众,甚至萌生许多是非,隐伏了很大的危机。凡夫为了争名而劳碌身形,哪有时间学道

  我们如果能把争取声名的时间,用来学道、增长慧命,进而身体力行、做利益人群的事,不是更好吗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因为名声就好比一炷香,等到人们闻到香味时,香炷也已经被烧了。同理,人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行蕴」中不断地代谢;等到出名的时候,寿命也将尽了。

   所谓的「名」分成两种:一种是世间利益之名,一种是可以万古流芳的清名。世间的名要枉功劳形去追求,而圣者和高僧大德的名,都是清净、自然而得的,因此才能够流传久远。像释迦牟尼佛的圣德,已流传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而佛陀当初修行并不是为了名,反而是为了舍弃名利而放下荣华富贵去修行,这种清高的德行才能永垂不朽。

   总之,真谛的显露,不是为争取世俗之名而付出,最后反而能得到脱俗的清誉,能遍虚空界直到未来。「名者命也」,所以要好好持戒,顾好我们的形态与清誉。一般社会上的人士,对宗教不太了解,常带着有色眼光来看待宗教,所以,学佛人要好好保持最初的那一念真心、以身作则,谨慎地守戒修行,以免一不小心,在世俗人的眼中留下不好的形象。

   「危身之火而在其后」,是指威胁我们生命的火还在后面。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利用身形,安分修行,因为三界如火宅不停地燃烧,怎可再执取世间俗名而引火烧身呢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他住屋简陋,吃饭用粗碗、喝水用瓢子,这般的粗衣淡饭,普通人没有办法过这种困苦的生活,但是「回也不改其乐」,他并非没有当官、过舒适生活的机会,却能坚持志向、摒弃功名而安贫自得;因此,孔子才赞叹他:「贤哉回也!」象这种声名,才是真正值得效法并导引人心的清名。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这一章意旨在告诉我们:财色对我们来说,利益少而伤害多。

   「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财色」是五欲——「财、色、名、食、睡」的简称,「五欲」,是世间人所爱着、争逐的,追求都来不及了,哪有人愿意舍离呢

  

   就像一把刀口上沾有蜜汁的刀子,小孩子只知道蜜是甜的,却不知刀口锐利;而他所贪着的那一点点蜜,是否足够饱餐一顿或供给他充分的营养呢

  不可能。但是凡夫因为贪着五欲,时时刻刻舍不得放弃,看到财色就团团转,却不知身后有个陷阱、深渊。这就是迷惘的众生,像个不懂事的小孩,不知道利刃会割人舌头,只知蜜是甜的,便用舌头去舔刀口上的蜜,多么危险啊!

   看看世间人为了五欲,在世俗中流转忙碌,起惑造业受苦;而学佛就是要推究造业的源头,舍离果报。五欲,在世间人看来是一件享受;却不知享受的背后,其实蕴藏着无穷的苦因。因此,我们要时时善自警惕,透彻万物皆是幻化,不要被五欲所迷惑了。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这一章是针对出家的修行者而言,因为色欲不断,即使…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