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的境界是独善其身、心境清净,观照世间幻化的道理而体会四谛法门,也就是辟支佛的境界。「声闻」是追求觉道和教理的小乘修行者。「天人」,是指在快乐的天堂境界享福的人。另外,还有「人」的境界,能守规行善,才能生于人间。而「阿修罗」道的众生,喜欢发脾气,不能忍耐,常常嫉火、瞋火攻心。「地狱」是极为痛苦的境界,人间也有很多地狱的境界,如往医院、贫民窟走一遭,就可以看到病人、穷人身心遭受煎熬的人间地狱、饿鬼的境界,以上总称为「十法界」,这十法界的境界,我们如果不在众生中磨练、观察,是无法体会的。
例如面对毁谤我们的人时,不要把他们当作是「恶人」,要视为「增上缘」,感谢对方有如洪炉般的对待,让我们有磨练的机会;我们要将责骂当作鼓励,把毁谤当作鞭策提醒,不可轻易发瞋而生怒,要在众生中磨练沉着的心,修养宽恕心。若能如此,任何的境界现前,都无法动摇我们的心。反之,如果时常处在没有外境干扰的环境中,就没有机会练就一心不乱的功夫。所以,要调伏自心,不要随境动心。
(二十)善解方便难。能适当地体会方便法确实很难,因为众生的习性大多有偏执,有的执迷事相,有的迷于理论,所以不能事理圆融,易生种种烦恼,这都是不能「善解方便」的原因。但是,如能晓了方便妙法则无难不解。
而学佛人,要如何运用善巧的方法教导他人呢
这就要先「会理」才能「用事」——要先在人事的境界中,观察体解十法界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然后在理中施展权巧方便,以符合众生的根机,使众生容易纳受。若能如此,善解方便也就不难了!
在日常生活中,不离这二十种难;所以,我们要时时不断自我反省。若能在这「二十」种困难逆境中奋力上游,就能渐入圣贤的境界;若是随顺世情,就会顺生死而无法自拔。
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铁块也要经过洪炉烈火的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利器;修学也是如此,唯有坚定心念、不畏艰苦,才能有所成就。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有些学佛的人往往舍本逐末,还没有真修实学就想求「宿命通」;想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这是错误的观念和追求。
「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佛世时,跟随在佛身边的弟子,为免后学者求神通不成,反而走入邪途,便向佛陀提出这个问题——要用什么方法修行才能证果、得知宿命
佛陀在这里提出纠正:「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净心,即是漏尽、烦恼尽除、心无挂碍;人因为有欲爱——痴心、爱重、情迷,所以心不清净。而学道就是要回复清净的本性,守住学佛成圣的最初那一念志愿,并终身奉行。
世间人往往行事颠倒,譬如为了一次「作醮」大拜拜,可以连吃三天清净素、守不淫戒。但在三天的清净戒之后,却又大开杀戒,这样根本没有用。我们的修行,要终身守志,不能只发短暂的心,这样才能回复清净的本性。「可会至道」,在返回本性之后,就能与道会合,真正体悟佛陀的教法。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古时候镜子是由铜或石器制成,制镜时,都需要经过一番磨亮的功夫;磨得越光亮,照得越清楚。不过,一旦镜面蒙上一层雾或染着尘埃,就无法清楚地映照出万物的本来面目。
佛陀以磨镜为譬喻,就是要我们好好的磨练、修行,若能触境而不动心,人事尘埃才不会污染心镜;也唯有修行净心,去除烦恼,纯良的本质才会显现。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爱欲若能断除,心境自然明朗。因为爱欲会使人愚痴,无法认清现前的境界。眼前的事理都辨认不清了,要如何了解过去、未来呢
因此,一定要断除爱欲;把现前的境界分清楚,要了解过去、未来也就没问题了。
本章提问内容着重在「宿命、神通」;而佛陀的回答则重在「会道」。能够了解道理、心与理会合,自然能知道宿命,也就是要我们好好地脚踏实地修行。
不仅佛教有这方面的探讨,儒家也有一段类似的对话——弟子问:「敢问死
」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活着的时候,做人的道理都还不知道,何必问死后的事
同理,修行也是要踏实地去修持,不要一开始就只想求神通。
一个有修行的人,必定会了达宿命;而知道宿命的人却未必真有修行。例如一些帮人算命的人,往往自己的命却算不准。慈济曾有一个救济个案,案主原本以卜卦算命维生,他能预知问卜者未来会得到什么功名或遭遇厄运,并为他们指点迷津;但是他却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落魄,到后来还得被救济,连他的后事也是慈济代为处理。像这样的「宿命通」,又有什么用呢
又如:「催眠术」就是让被催眠的人忘掉现在的事,引导他说出过去生的事。另外,通灵也一样,必须先让现实的境界消失掉,才能通灵。这都不是自然的现象,而是邪术的一种。
不管是催眠或通灵,只是很短暂的时间,而且是迷昧的状态,不是出于自己清楚的意识。修行若能修得应用自如、能克服诱惑,随心所欲不踰矩,才是真正有神通。总之,必定要先修心、回复本性后,自然万事无障碍;能明心会道,自然明白宿命,通达无碍,切不可舍本逐末,以免落入邪道。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
何者最大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适合者大。」
守志行道很重要。前一章是「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这一章讲到要立志、守真;若能守真奉道,同样能与道会合。所以,修行离不开净心、守志、守真。
「善莫善于真修,大莫大于实证也」,世间人行善有很多种出发点: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有些人则是因一时怜悯而行善:虽然都名之为善,但是并非真善。要能行道守真,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怀,从自己的心,推到整个家庭,再推及社会、国家乃至普天下,脚踏实地去力行,并且无求无私,如此,才能称为「真善」。
佛弟子问「什么最大」呢
「大莫大于实证」,志与道相合就是大,任何事情,都是从立下坚定的志愿开始。佛教所谓的圣人与凡夫,区别就在于志向。人若不肯立志则容易沉迷;若能坚定志向,如法实行,就能真正证入法的境界,这样才叫「大」。志与道会合,应用后所得到的感受就称为「证」,由实践当中而去惑证真,这是最重要的,所以说「大莫大于实证」。
总之,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名利或想逃避一切,而是要身体力行、自证教人,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若能言行一致,并能守住一念真心,就能达到真诚、至善、美满的境界,这样宇宙间一切的至善大道就能会合。
古人云:「理通,万理彻。」志与道会合理就通,也就是法界体圆。何谓「法界」
宇宙间包括有情、无情,一切人事、物理的实相统称为「法界」。「法」是宇宙一切诸法,「界」是分别的境界。十法界中,众生的境界各自不同,但佛性不二。
例如十法界中「六凡」——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的境界各自不同,但本性却相同。堕地狱是自己造了恶因,而结下堕地狱的苦果;若是认真守志修行而到达佛的境界,也是自己所造的,所以,本性都相同,只是心灵境界不同。
凡夫因为迷失了法界、不能明白本性常住的道理,因而生起三业:起惑、造业、受苦,这就是轮回的境界;修行,是为了彻法界的道理、觉悟法性的存在。所以,在了解佛法之后,要守志奉道,藉身体作载道器(修行的工具),将教法善加运用而不抵触,这才能逐渐进入佳境。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本文的大意在说明「忍辱」。修行如果不修「忍」,很难有所成就。在经文中,有位沙门请问佛:「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
」力,是助道的力量;要用什么方法,才是帮助修行最大的力量呢
又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我们明心见性呢
众生就是因为无明、心境不明朗,所以不能彻见宇宙的真理。
佛回答:「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佛说「忍辱」是最有力的助道行,因为有「忍」的功夫,就能不怀旧恶,不会起惑、造业,即使遭人怨骂,身心仍然轻安自在。再者,若不以恨心加诸于人,别人也不会以怨恶加诸于你,这就是「兼加安健」。
人生是相互对待的,一个能够忍辱的人,就能时时对人柔和善顺,而别人也会对他恭敬有礼;能够宽恕、尊敬他人,就不会与人结怨,且能受人尊敬。
那么究竟要如何「忍」呢
这里举「生忍」为例。「生忍」,就是要能真正看开而安心接受世间的一切苦——包括人事是非的迫害、天灾人祸,以及身体病痛等种种的苦。学佛的人,一定要透彻了解身体是四大假合,四大不调而生病是很平常的事,应该要安然忍耐。有的人一生病,不但自己无法忍受,还把烦恼加诸于他人,对人发脾气,这就是不能忍受,因此苦上加苦。
另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人情、是非,也要看淡,他人若是以怨憎的态度对待我们,我们要逆来顺受,并且要自我反省,才能成就道业。
佛陀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有一次他发心要到一个偏远的国家去弘法,那个国家的人民充满邪见、恶念,非常强悍。
佛陀就问:「那地方的人民既然很难接受正法,而且瞋恚怒盛,这样你敢去吗?如果他们不能接受你的教法,你要怎么…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