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的人也很多,很容易可以取得经书,为什么还会「得睹佛经难」
因为佛经道理深奥、文句艰涩,不易理解,一般人往往看不懂。而且,佛经中有很多警惕世人的语句,不看则已,越看越烦恼:因为许多令人趋之若骛的事,在佛经里都明文禁止,所以有些人就干脆不看。
还有一些人佛经看归看、听归听,却没有用心彻底地研究思考;这和没看、没听又有什么差别
所以听闻佛法之后,能好好地体解护持,甚至「得一妙法而拳拳服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五)生值佛世难。成就一尊佛,必须经过好长好长的时间。经中说自释迦牟尼佛到未来的弥勒佛,中间就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而我们现在距释迦牟尼佛离世,才二千五百多年而已!离弥勒佛下生人间还有好长好长的时间,那时我们能否与佛同世
所以说:「生值佛世难」。
但是佛陀曾说:「若能奉持我的教法,虽离我千里亦与我同室无异,虽离我千年亦与我同世无异,若不深入研究听闻佛法,纵使与我同室,也与千里距离无异。」所以,我们若能依照佛陀遗留的教法,脚踏实地的实行,那就与佛陀在世没什么差别。
(六)色忍欲难。物欲当前,不沉迷也难。财、色、名、食、睡,这些嗜欲是人之常情,人们不能自主地一再追求,在五欲漩涡中团团转,起惑造业,顺迷情而流转生死,说来实在很可怕。有智慧的人应该平心静气去观察,其实,世间一切欲乐在事过境迁之后,究竟能残留多少意义
歌台舞榭、一阵喧嚣娱乐之后,究竟快乐的感觉能保持多久
又如私情小爱,当时或许觉得很快乐,但是情越浓、爱越深,往往痛苦也越深。一切的埋怨、仇恨,常常是由最亲近的人所造成。所以,「小爱」能有几许喜乐呢
一切欲乐,只是过眼烟云啊!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所感受的、看得到的一切,就像梦境或水上的泡影般稍纵即逝:因为纵欲过后,留下的只是如幻的印象,摸不到、也触不着。哪怕再高的地位、再大的名利,一切的快乐只不过像一场梦,也像草上的露珠一样,阳光一照射后,很快就会消失了;也像闪电般,刹那一闪就过去了,这都是「无常」。所以修学佛道者,要能忍色忍贪欲,常以「一切有为法……」等四句偈来警惕、鞭策自己。
(七)见好不求难。人都喜欢追求好的事物,凡是他人所享受的一切美好的境界,而自己也跟着盲目地追求,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而凡夫却无法自制!
我们若能好好地静心思惟、观察,贪求物欲的心自然就能降伏。世间愚昧凡夫情不自禁,易被诱惑而随顺「爱欲」,就佛法而言却是痴迷烦恼的苦源;常比较别人住高楼大厦,随心所欲享受福乐,而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些福分呢
的确是「见好不求难」,贪求即痛苦,如能知理知足、守本分,则愚昧的贪心、虚荣心自然就会消除。
(八)被辱不瞋难。受到屈辱而不瞋,的确是很难,一般人都有好胜心,希望自己胜过别人,这也是凡夫心。第八章提过「恶人害贤者」,贤者应该坦然不作响应,在遭人侮辱时,我们若能提起怜悯心宽恕对方,自然不会生气,不会怨憎:对方屈辱不了心宽的人。所以与人相处,若对方起瞋心无明时,不要和他针锋相对;要用宽恕的态度来处理,如此瞋心自然会平息。若和对方一般见识,瞋火延烧入心,即苦不堪言。
(九)有势不临难。权势当前而不执取,着实也难。一般人都不甘卑微,总是要追求显赫的地位;可是在如愿之后,能够不骄傲不炫耀的人,实在不多;若是有很好的地位等着他,而他完全无意争取,这对凡夫而言,也是非常的难,这就是「有势不临难」。世间的一切五欲,就像清晨草上的露珠一般,很快就会消失了。所以,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心,在得意时不要忘形,要更加谨慎,才不会得罪人;进而超越财势、功名的诱引。
(十)触事无心难。遇事能保持平常心,无挂碍、不执着,确实困难。一般凡夫,常将人我是非、得失搁在心上,导致内心无法开朗。须知事境如梦,若是过于计较是很痛苦的事。因此,我们不要将过去的事一直放在心里盘绕。内心有烦恼就无法吸收清新的妙法;因为心不专、意杂乱,真正的佛法就无法摄受铭心,所以要体悟因缘生灭,切莫触事而「心随境转」。
(十一)广学博究难。要研读经论、彻悟义理,实非易事,佛法如大海,又深又广,有些人虽然发心修学,却不认真推究深奥的佛理,只是听经、读经,道理并未心会意解,也无法运用于人、事、物中,这和没有读过差不了多少。如何能与法理合一
必须身体力行,才能与理会合。所以说「广学博究难」,光学而不实行,只是徒劳无功。学了要实行也颇为困难,但是只要学道者「守志奉道」,自然「难亦非难」了。
(十二)除灭我慢难。凡夫愚昧自大,当小有成就时,容易生起「我慢心」,表现出骄傲的态度,这并不是修学者应有的心态,真正的修学者要能舍离我慢心。俗话说:「稻子越饱满,稻穗垂得越低。」只有半生不熟的稻穗才会挺直不垂;同理,人学得不彻底才有我慢心。正如一畦肥沃的稻田中,若掺入稗草,就会妨害稻禾的成长。因此,「学」是要修养自己,不是要卖弄口舌,更不是为了名利。若是为「名」而学,就会生起我慢心;若为修养而学,自然能破除我慢。
(十三)不轻未学难。佛陀曾经说过,世间有四种力量不可以轻视。一是火苗虽小,不可忽视。因为小小的火种,可以烧尽千万甲的山林,也会让都市中的高楼大厦付之一炬。所以尽管火苗很小,力量却很可怕,因此不可忽视。
二是龙虽小,不可忽视。以前的人说龙有覆云降雨的力量,对大地万物影响至钜,所以不可忽视。
三是王子虽小,不可忽视。在帝国时代,王位代代世袭。王子虽然幼小,长大后却能掌理一国之政,所以不可忽视小王子。
四是沙门虽小,不可忽视。小沙弥从小就在寺院中修学佛道,长大后成为法师,可宣扬佛法、度化众生,对佛教的影响很大,因此不可轻视。
有些人自以为学得够多了,就轻视那些初学的人,这是因为他们不知「不可忽视」的道理。现在既然知道了,便不可「倚老卖老」而加以轻视。
(十四)心行平等难。众生皆有佛性,学佛者应等视一切众生。一般人却很难有平等心,对亲近的人即生「执着心」,特别关爱照顾,但无法以同等的爱心来对待疏远的人。
修行就是要扩大爱心,从世情的分别中,推广到无色之爱,将所有的蠢动含灵,都视同「未来佛」般地爱惜与尊重,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若能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心行平等」。
(十五)不说是非难。众生由于有人我的见解、好恶之心,而有是非的分别。例如:一般人都喜欢听好话,明知「巧言令色,鲜矣仁」,明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却偏偏不爱听忠言而喜欢被献殷勤,这就是「是非」心。
虽然人要脱离是非很困难,但是学佛人就是要将「难」转为「不难」,若能拨开成见,化小我为大我而等视一切众生,则一切均是佛法。
(十六)会善知识难。有人说:「名师出高徒」,真正要能成就道业,就要亲近严师,也就是善知识。但是一般人由于个人的情见在是非中,让人教不得也骂不得;对于真正能引导我们体会真道的善知识,反而「敬而远之」不愿亲近,所以说「会善知识难」。
然而善知识果真难遇吗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与人间,如果能时时敞开心胸、谦冲好学,缩小自己而爱护他人,那么即使是小孩的一句善言,也有很大的启示。如此,世间一切万物形态,哪一个不是我们的善知识呢
因此真正的丛林必须有道气和清规,而且要严守规律,懂得分辨是非,才能会见真正的善知识。
(十七)见性学道难。「见性」就是会道。我们学佛,一定要学真实的实相,也就是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
有很多学佛的人,大多是学在「名字相」上,只求会讲、会看,能成名就好,这样绝对无法会道。要如何才能会道呢
学佛人必定要守住一念真心;不可以有应付的心态,因为在入道之时,往往会有种种的魔障现前,所以必须抱持非成道不可的决心,才能冲过考验而真正见道。
(十八)随化度人难。学佛,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然已经立愿「守志奉道」,必定还要「下化众生」。因为唯有兼利他人,才是真正的佛道,所以要下化众生,必须学很多道理,也就是「权实之道」。「权」是指权巧方便的方法,也就是适合众生的根性,用各种方便的法门,引度众生进入正法;「实」是一实相、明心见性。
因为众生有种种的心欲及困难,想要解开他的心欲,就要用种种方法来解决他的困境。
唯有解除困境、看淡心欲,才能渐入佛法的正道;所以要利益众生,必须广学一切法门。守志奉道,并且博闻广究,才能利益、度化众生。
(十九)睹境不动难。人心,常会随境而变化。有人说,修行要找一个非常宁静的环境才能成就。其实,并非如此;矿山中的玉石,在开采以前虽然有玉质,却因为掺杂土石而不值钱;黄金提炼前,在旷山中同样没有价值。要使玉石晶莹剔透,使金矿有价值,一定要经过一番人工的锤炼、琢磨,才能成就它的美与价值;修行也是如此,能在人群中磨练,才是上乘的修行。
学佛一定要能达到「随化度人」的境界;否则,无法真正体会十法界的境界。「十法界」是指:佛、菩萨、辟支佛、声闻、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十种境界。「佛」的境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将爱心普施一切众生。我们若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境,这就与佛菩萨的心境相似,也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守志奉道。
「缘…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