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的人也很多,很容易可以取得經書,爲什麼還會「得睹佛經難」
因爲佛經道理深奧、文句艱澀,不易理解,一般人往往看不懂。而且,佛經中有很多警惕世人的語句,不看則已,越看越煩惱:因爲許多令人趨之若骛的事,在佛經裏都明文禁止,所以有些人就幹脆不看。
還有一些人佛經看歸看、聽歸聽,卻沒有用心徹底地研究思考;這和沒看、沒聽又有什麼差別
所以聽聞佛法之後,能好好地體解護持,甚至「得一妙法而拳拳服膺」,這是很難能可貴的。
(五)生值佛世難。成就一尊佛,必須經過好長好長的時間。經中說自釋迦牟尼佛到未來的彌勒佛,中間就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而我們現在距釋迦牟尼佛離世,才二千五百多年而已!離彌勒佛下生人間還有好長好長的時間,那時我們能否與佛同世
所以說:「生值佛世難」。
但是佛陀曾說:「若能奉持我的教法,雖離我千裏亦與我同室無異,雖離我千年亦與我同世無異,若不深入研究聽聞佛法,縱使與我同室,也與千裏距離無異。」所以,我們若能依照佛陀遺留的教法,腳踏實地的實行,那就與佛陀在世沒什麼差別。
(六)色忍欲難。物欲當前,不沈迷也難。財、色、名、食、睡,這些嗜欲是人之常情,人們不能自主地一再追求,在五欲漩渦中團團轉,起惑造業,順迷情而流轉生死,說來實在很可怕。有智慧的人應該平心靜氣去觀察,其實,世間一切欲樂在事過境遷之後,究竟能殘留多少意義
歌臺舞榭、一陣喧囂娛樂之後,究竟快樂的感覺能保持多久
又如私情小愛,當時或許覺得很快樂,但是情越濃、愛越深,往往痛苦也越深。一切的埋怨、仇恨,常常是由最親近的人所造成。所以,「小愛」能有幾許喜樂呢
一切欲樂,只是過眼煙雲啊!
《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所感受的、看得到的一切,就像夢境或水上的泡影般稍縱即逝:因爲縱欲過後,留下的只是如幻的印象,摸不到、也觸不著。哪怕再高的地位、再大的名利,一切的快樂只不過像一場夢,也像草上的露珠一樣,陽光一照射後,很快就會消失了;也像閃電般,刹那一閃就過去了,這都是「無常」。所以修學佛道者,要能忍色忍貪欲,常以「一切有爲法……」等四句偈來警惕、鞭策自己。
(七)見好不求難。人都喜歡追求好的事物,凡是他人所享受的一切美好的境界,而自己也跟著盲目地追求,這就是虛榮心的表現,而凡夫卻無法自製!
我們若能好好地靜心思惟、觀察,貪求物欲的心自然就能降伏。世間愚昧凡夫情不自禁,易被誘惑而隨順「愛欲」,就佛法而言卻是癡迷煩惱的苦源;常比較別人住高樓大廈,隨心所欲享受福樂,而自己是不是也有這些福分呢
的確是「見好不求難」,貪求即痛苦,如能知理知足、守本分,則愚昧的貪心、虛榮心自然就會消除。
(八)被辱不瞋難。受到屈辱而不瞋,的確是很難,一般人都有好勝心,希望自己勝過別人,這也是凡夫心。第八章提過「惡人害賢者」,賢者應該坦然不作響應,在遭人侮辱時,我們若能提起憐憫心寬恕對方,自然不會生氣,不會怨憎:對方屈辱不了心寬的人。所以與人相處,若對方起瞋心無明時,不要和他針鋒相對;要用寬恕的態度來處理,如此瞋心自然會平息。若和對方一般見識,瞋火延燒入心,即苦不堪言。
(九)有勢不臨難。權勢當前而不執取,著實也難。一般人都不甘卑微,總是要追求顯赫的地位;可是在如願之後,能夠不驕傲不炫耀的人,實在不多;若是有很好的地位等著他,而他完全無意爭取,這對凡夫而言,也是非常的難,這就是「有勢不臨難」。世間的一切五欲,就像清晨草上的露珠一般,很快就會消失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在得意時不要忘形,要更加謹慎,才不會得罪人;進而超越財勢、功名的誘引。
(十)觸事無心難。遇事能保持平常心,無挂礙、不執著,確實困難。一般凡夫,常將人我是非、得失擱在心上,導致內心無法開朗。須知事境如夢,若是過于計較是很痛苦的事。因此,我們不要將過去的事一直放在心裏盤繞。內心有煩惱就無法吸收清新的妙法;因爲心不專、意雜亂,真正的佛法就無法攝受銘心,所以要體悟因緣生滅,切莫觸事而「心隨境轉」。
(十一)廣學博究難。要研讀經論、徹悟義理,實非易事,佛法如大海,又深又廣,有些人雖然發心修學,卻不認真推究深奧的佛理,只是聽經、讀經,道理並未心會意解,也無法運用于人、事、物中,這和沒有讀過差不了多少。如何能與法理合一
必須身體力行,才能與理會合。所以說「廣學博究難」,光學而不實行,只是徒勞無功。學了要實行也頗爲困難,但是只要學道者「守志奉道」,自然「難亦非難」了。
(十二)除滅我慢難。凡夫愚昧自大,當小有成就時,容易生起「我慢心」,表現出驕傲的態度,這並不是修學者應有的心態,真正的修學者要能舍離我慢心。俗話說:「稻子越飽滿,稻穗垂得越低。」只有半生不熟的稻穗才會挺直不垂;同理,人學得不徹底才有我慢心。正如一畦肥沃的稻田中,若摻入稗草,就會妨害稻禾的成長。因此,「學」是要修養自己,不是要賣弄口舌,更不是爲了名利。若是爲「名」而學,就會生起我慢心;若爲修養而學,自然能破除我慢。
(十叁)不輕未學難。佛陀曾經說過,世間有四種力量不可以輕視。一是火苗雖小,不可忽視。因爲小小的火種,可以燒盡千萬甲的山林,也會讓都市中的高樓大廈付之一炬。所以盡管火苗很小,力量卻很可怕,因此不可忽視。
二是龍雖小,不可忽視。以前的人說龍有覆雲降雨的力量,對大地萬物影響至钜,所以不可忽視。
叁是王子雖小,不可忽視。在帝國時代,王位代代世襲。王子雖然幼小,長大後卻能掌理一國之政,所以不可忽視小王子。
四是沙門雖小,不可忽視。小沙彌從小就在寺院中修學佛道,長大後成爲法師,可宣揚佛法、度化衆生,對佛教的影響很大,因此不可輕視。
有些人自以爲學得夠多了,就輕視那些初學的人,這是因爲他們不知「不可忽視」的道理。現在既然知道了,便不可「倚老賣老」而加以輕視。
(十四)心行平等難。衆生皆有佛性,學佛者應等視一切衆生。一般人卻很難有平等心,對親近的人即生「執著心」,特別關愛照顧,但無法以同等的愛心來對待疏遠的人。
修行就是要擴大愛心,從世情的分別中,推廣到無色之愛,將所有的蠢動含靈,都視同「未來佛」般地愛惜與尊重,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若能達到這種境界,才是「心行平等」。
(十五)不說是非難。衆生由于有人我的見解、好惡之心,而有是非的分別。例如:一般人都喜歡聽好話,明知「巧言令色,鮮矣仁」,明知「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卻偏偏不愛聽忠言而喜歡被獻殷勤,這就是「是非」心。
雖然人要脫離是非很困難,但是學佛人就是要將「難」轉爲「不難」,若能撥開成見,化小我爲大我而等視一切衆生,則一切均是佛法。
(十六)會善知識難。有人說:「名師出高徒」,真正要能成就道業,就要親近嚴師,也就是善知識。但是一般人由于個人的情見在是非中,讓人教不得也罵不得;對于真正能引導我們體會真道的善知識,反而「敬而遠之」不願親近,所以說「會善知識難」。
然而善知識果真難遇嗎
孔子說:「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與人間,如果能時時敞開心胸、謙沖好學,縮小自己而愛護他人,那麼即使是小孩的一句善言,也有很大的啓示。如此,世間一切萬物形態,哪一個不是我們的善知識呢
因此真正的叢林必須有道氣和清規,而且要嚴守規律,懂得分辨是非,才能會見真正的善知識。
(十七)見性學道難。「見性」就是會道。我們學佛,一定要學真實的實相,也就是徹底了解自己的本性。
有很多學佛的人,大多是學在「名字相」上,只求會講、會看,能成名就好,這樣絕對無法會道。要如何才能會道呢
學佛人必定要守住一念真心;不可以有應付的心態,因爲在入道之時,往往會有種種的魔障現前,所以必須抱持非成道不可的決心,才能沖過考驗而真正見道。
(十八)隨化度人難。學佛,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既然已經立願「守志奉道」,必定還要「下化衆生」。因爲唯有兼利他人,才是真正的佛道,所以要下化衆生,必須學很多道理,也就是「權實之道」。「權」是指權巧方便的方法,也就是適合衆生的根性,用各種方便的法門,引度衆生進入正法;「實」是一實相、明心見性。
因爲衆生有種種的心欲及困難,想要解開他的心欲,就要用種種方法來解決他的困境。
唯有解除困境、看淡心欲,才能漸入佛法的正道;所以要利益衆生,必須廣學一切法門。守志奉道,並且博聞廣究,才能利益、度化衆生。
(十九)睹境不動難。人心,常會隨境而變化。有人說,修行要找一個非常甯靜的環境才能成就。其實,並非如此;礦山中的玉石,在開采以前雖然有玉質,卻因爲摻雜土石而不值錢;黃金提煉前,在曠山中同樣沒有價值。要使玉石晶瑩剔透,使金礦有價值,一定要經過一番人工的錘煉、琢磨,才能成就它的美與價值;修行也是如此,能在人群中磨練,才是上乘的修行。
學佛一定要能達到「隨化度人」的境界;否則,無法真正體會十法界的境界。「十法界」是指:佛、菩薩、辟支佛、聲聞、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十種境界。「佛」的境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將愛心普施一切衆生。我們若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境,這就與佛菩薩的心境相似,也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守志奉道。
「緣…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