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的境界是獨善其身、心境清淨,觀照世間幻化的道理而體會四谛法門,也就是辟支佛的境界。「聲聞」是追求覺道和教理的小乘修行者。「天人」,是指在快樂的天堂境界享福的人。另外,還有「人」的境界,能守規行善,才能生于人間。而「阿修羅」道的衆生,喜歡發脾氣,不能忍耐,常常嫉火、瞋火攻心。「地獄」是極爲痛苦的境界,人間也有很多地獄的境界,如往醫院、貧民窟走一遭,就可以看到病人、窮人身心遭受煎熬的人間地獄、餓鬼的境界,以上總稱爲「十法界」,這十法界的境界,我們如果不在衆生中磨練、觀察,是無法體會的。
例如面對毀謗我們的人時,不要把他們當作是「惡人」,要視爲「增上緣」,感謝對方有如洪爐般的對待,讓我們有磨練的機會;我們要將責罵當作鼓勵,把毀謗當作鞭策提醒,不可輕易發瞋而生怒,要在衆生中磨練沈著的心,修養寬恕心。若能如此,任何的境界現前,都無法動搖我們的心。反之,如果時常處在沒有外境幹擾的環境中,就沒有機會練就一心不亂的功夫。所以,要調伏自心,不要隨境動心。
(二十)善解方便難。能適當地體會方便法確實很難,因爲衆生的習性大多有偏執,有的執迷事相,有的迷于理論,所以不能事理圓融,易生種種煩惱,這都是不能「善解方便」的原因。但是,如能曉了方便妙法則無難不解。
而學佛人,要如何運用善巧的方法教導他人呢
這就要先「會理」才能「用事」——要先在人事的境界中,觀察體解十法界的道理,並且身體力行,然後在理中施展權巧方便,以符合衆生的根機,使衆生容易納受。若能如此,善解方便也就不難了!
在日常生活中,不離這二十種難;所以,我們要時時不斷自我反省。若能在這「二十」種困難逆境中奮力上遊,就能漸入聖賢的境界;若是隨順世情,就會順生死而無法自拔。
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鐵塊也要經過洪爐烈火的千錘百煉,才能成爲利器;修學也是如此,唯有堅定心念、不畏艱苦,才能有所成就。
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有些學佛的人往往舍本逐末,還沒有真修實學就想求「宿命通」;想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這是錯誤的觀念和追求。
「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佛世時,跟隨在佛身邊的弟子,爲免後學者求神通不成,反而走入邪途,便向佛陀提出這個問題——要用什麼方法修行才能證果、得知宿命
佛陀在這裏提出糾正:「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淨心,即是漏盡、煩惱盡除、心無挂礙;人因爲有欲愛——癡心、愛重、情迷,所以心不清淨。而學道就是要回複清淨的本性,守住學佛成聖的最初那一念志願,並終身奉行。
世間人往往行事顛倒,譬如爲了一次「作醮」大拜拜,可以連吃叁天清淨素、守不淫戒。但在叁天的清淨戒之後,卻又大開殺戒,這樣根本沒有用。我們的修行,要終身守志,不能只發短暫的心,這樣才能回複清淨的本性。「可會至道」,在返回本性之後,就能與道會合,真正體悟佛陀的教法。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古時候鏡子是由銅或石器製成,製鏡時,都需要經過一番磨亮的功夫;磨得越光亮,照得越清楚。不過,一旦鏡面蒙上一層霧或染著塵埃,就無法清楚地映照出萬物的本來面目。
佛陀以磨鏡爲譬喻,就是要我們好好的磨練、修行,若能觸境而不動心,人事塵埃才不會汙染心鏡;也唯有修行淨心,去除煩惱,純良的本質才會顯現。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愛欲若能斷除,心境自然明朗。因爲愛欲會使人愚癡,無法認清現前的境界。眼前的事理都辨認不清了,要如何了解過去、未來呢
因此,一定要斷除愛欲;把現前的境界分清楚,要了解過去、未來也就沒問題了。
本章提問內容著重在「宿命、神通」;而佛陀的回答則重在「會道」。能夠了解道理、心與理會合,自然能知道宿命,也就是要我們好好地腳踏實地修行。
不僅佛教有這方面的探討,儒家也有一段類似的對話——弟子問:「敢問死
」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活著的時候,做人的道理都還不知道,何必問死後的事
同理,修行也是要踏實地去修持,不要一開始就只想求神通。
一個有修行的人,必定會了達宿命;而知道宿命的人卻未必真有修行。例如一些幫人算命的人,往往自己的命卻算不准。慈濟曾有一個救濟個案,案主原本以蔔卦算命維生,他能預知問蔔者未來會得到什麼功名或遭遇厄運,並爲他們指點迷津;但是他卻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一生落魄,到後來還得被救濟,連他的後事也是慈濟代爲處理。像這樣的「宿命通」,又有什麼用呢
又如:「催眠術」就是讓被催眠的人忘掉現在的事,引導他說出過去生的事。另外,通靈也一樣,必須先讓現實的境界消失掉,才能通靈。這都不是自然的現象,而是邪術的一種。
不管是催眠或通靈,只是很短暫的時間,而且是迷昧的狀態,不是出于自己清楚的意識。修行若能修得應用自如、能克服誘惑,隨心所欲不踰矩,才是真正有神通。總之,必定要先修心、回複本性後,自然萬事無障礙;能明心會道,自然明白宿命,通達無礙,切不可舍本逐末,以免落入邪道。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沙門問佛:「何者爲善
何者最大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適合者大。」
守志行道很重要。前一章是「淨心守志,可會至道」,這一章講到要立志、守真;若能守真奉道,同樣能與道會合。所以,修行離不開淨心、守志、守真。
「善莫善于真修,大莫大于實證也」,世間人行善有很多種出發點:有人爲名,有人爲利,有些人則是因一時憐憫而行善:雖然都名之爲善,但是並非真善。要能行道守真,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從自己的心,推到整個家庭,再推及社會、國家乃至普天下,腳踏實地去力行,並且無求無私,如此,才能稱爲「真善」。
佛弟子問「什麼最大」呢
「大莫大于實證」,志與道相合就是大,任何事情,都是從立下堅定的志願開始。佛教所謂的聖人與凡夫,區別就在于志向。人若不肯立志則容易沈迷;若能堅定志向,如法實行,就能真正證入法的境界,這樣才叫「大」。志與道會合,應用後所得到的感受就稱爲「證」,由實踐當中而去惑證真,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說「大莫大于實證」。
總之,修行的目的,不是爲了名利或想逃避一切,而是要身體力行、自證教人,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我們若能言行一致,並能守住一念真心,就能達到真誠、至善、美滿的境界,這樣宇宙間一切的至善大道就能會合。
古人雲:「理通,萬理徹。」志與道會合理就通,也就是法界體圓。何謂「法界」
宇宙間包括有情、無情,一切人事、物理的實相統稱爲「法界」。「法」是宇宙一切諸法,「界」是分別的境界。十法界中,衆生的境界各自不同,但佛性不二。
例如十法界中「六凡」——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的境界各自不同,但本性卻相同。墮地獄是自己造了惡因,而結下墮地獄的苦果;若是認真守志修行而到達佛的境界,也是自己所造的,所以,本性都相同,只是心靈境界不同。
凡夫因爲迷失了法界、不能明白本性常住的道理,因而生起叁業:起惑、造業、受苦,這就是輪回的境界;修行,是爲了徹法界的道理、覺悟法性的存在。所以,在了解佛法之後,要守志奉道,藉身體作載道器(修行的工具),將教法善加運用而不抵觸,這才能逐漸進入佳境。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爲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爲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本文的大意在說明「忍辱」。修行如果不修「忍」,很難有所成就。在經文中,有位沙門請問佛:「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
」力,是助道的力量;要用什麼方法,才是幫助修行最大的力量呢
又要用什麼方法,才能使我們明心見性呢
衆生就是因爲無明、心境不明朗,所以不能徹見宇宙的真理。
佛回答:「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爲人尊。」佛說「忍辱」是最有力的助道行,因爲有「忍」的功夫,就能不懷舊惡,不會起惑、造業,即使遭人怨罵,身心仍然輕安自在。再者,若不以恨心加諸于人,別人也不會以怨惡加諸于你,這就是「兼加安健」。
人生是相互對待的,一個能夠忍辱的人,就能時時對人柔和善順,而別人也會對他恭敬有禮;能夠寬恕、尊敬他人,就不會與人結怨,且能受人尊敬。
那麼究竟要如何「忍」呢
這裏舉「生忍」爲例。「生忍」,就是要能真正看開而安心接受世間的一切苦——包括人事是非的迫害、天災人禍,以及身體病痛等種種的苦。學佛的人,一定要透徹了解身體是四大假合,四大不調而生病是很平常的事,應該要安然忍耐。有的人一生病,不但自己無法忍受,還把煩惱加諸于他人,對人發脾氣,這就是不能忍受,因此苦上加苦。
另外,對周圍的一切事物人情、是非,也要看淡,他人若是以怨憎的態度對待我們,我們要逆來順受,並且要自我反省,才能成就道業。
佛陀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有一次他發心要到一個偏遠的國家去弘法,那個國家的人民充滿邪見、惡念,非常強悍。
佛陀就問:「那地方的人民既然很難接受正法,而且瞋恚怒盛,這樣你敢去嗎?如果他們不能接受你的教法,你要怎麼…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