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辦呢
」富樓那回答:「若是這樣,我會想:他們只是不能接受而已,並沒有罵我,也算不錯了。」
佛又問:「若是對你破口大罵,你會怎麼處理呢
」富樓那說:「我要感激他們只是罵我,並沒有打我。」佛說:「如果他們出手打你呢
」富樓那回答:「我還要感激他們只是用拳腳打我,還不至于用刀、棍、杖等利器來截斷我的身體,也值得感恩。」
佛再問:「如果他們用刀棍加害你、使你喪生,又該如何呢
」富樓那回答:「那我更要感激他們消除我的「業」,如果過去生我沒有和他們結下這分惡緣,也不會被他們怒罵、毒打,甚至喪生;若有這分惡緣,可以藉此了斷還清宿債,所以要生起忍辱之心、更需感恩他們成就我的道業。」這就是修行人的心念,他明白因緣果報之理,時時刻刻寬恕衆生,所以能發揮修行忍辱的力量。
學佛人除了被人打罵、毀辱時要忍讓外,即使受人恭敬供養、歡喜贊歎,內心也要保持平淡,不起驕慢執著,這就是對衆生、對境界的平等心。就像悟達國師,他因爲唐懿宗賜給他沈香寶座,起了一念我慢的歡喜心,結果不小心,膝蓋碰撞了一下,業障就現前了——受九世前的冤業所纏,使他膝蓋生了毒瘡。所以在歡喜順境之中,若不能以平常心看待,這也是心中的汙垢、無明。
經中說明心垢即煩惱,心鏡要擦拭幹淨;心中若有煩惱雜念,別人說你什麼,就時時把它放在心裏,想盡辦法要報複,這就是心垢。心垢若能夠滅除,心就如同潔白無瑕的玉一樣清淨,如此必能明心而透徹一切真理。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就是窮過去世直到現在。我們有幸聽聞了忍辱的法,即需確實思惟、實行,能夠如此,心垢就能去除;擦掉了心垢,煩惱就能消除。
「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十方是宇宙無邊際的世界,也是十法界。「無有不見」是指一切境界與真理,無不在心念之中顯現(亦即見道)。只要心能夠明朗,十方盡未來際的無邊世界,都能全部顯現出來。
「得一切智,可謂明矣。」此時心垢盡除,便能得一切智。「一切智」包括「一切種智、無師智」,指即使沒有老師教授,自己用功修持,也能通達道理而明心見性。
這章經文,強調用忍耐力來幫助我們修行,忍耐是修行最大的力量。日常之中的雜念心,就是因爲不能忍而産生,我們要以忍滌淨心垢,心才能清淨。
所以「忍」力之大,能耐怨害、持心寂定、對境不動,不論是出世或入世,一切事業都不能沒有忍。學佛人要將世間的事物、人情是非提得起、放得下,才能心無挂礙、輕安自在。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衆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凡夫之所以不能見道、明達佛的境界,就是因爲心中存有愛欲雜念。好比一潭原本清澈、平靜的湖水,有人伸手攪動它,使沈澱在底層的泥沙再次浮起,湖水就會變得混濁不清,此時大家若到湖邊、往水裏一看,就無法見到自己的影子了。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人之所以會痛苦、墮落,就是因爲愛欲;愛欲若能斷除,就能證入聖人的境界,則人心和佛心也就同等了。佛陀能徹見宇宙萬物之理,就是因爲佛陀的心境清澄寂靜;而凡夫因爲心濁意亂、愛欲交錯,所以無法透徹眼前的境物,更談不上明白天下宇宙的真相了。
所以,如果我們想和佛一樣見道,除了使心寂境明之外,再也別無他法;而要心寂境明,唯有去除愛欲,這就要斷除見思、塵沙、無明叁惑。
惑就是無明煩惱,衆生因爲見解不正而妄生愛欲、執著,這是「見惑」;並且隨著見解而取著、産生貪瞋癡等「思惑」。我們學佛,一定要以堅定恒常的心,斷除見思煩惱及端正見解;同時還要發心度化衆生,用長時間廣學、力行一切法門,以突破世間種種塵沙的煩惱。
真正的修行者,應舍棄愛欲煩惱,這就要以「真谛」的智慧運用于「世俗」之中,達到真、俗無礙圓融的境界,若能如此,則至道可見。所以,學佛人一定要用功精進,去除心垢煩惱。如此,十法界真實的景象就能顯現,這就是至道。
第十七章 明來暗謝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谛,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如能會見真谛理,了解真如本性「常明」的道理,即不再有無明惑暗的癡迷。所以見道的人,就像拿著火炬入暗室,黑暗立即滅除。
何謂「無明」
無明是指貪、瞋、癡及一切惡念、染著愛欲、不光明之事;它不是常態,也不是本有的,因此可以經由改過而去除。就如惡人並非天生就是惡人,而是受到後天環境的熏染,才起惡念、造作惡業。學佛修道,就是爲了除去無明垢染,以回複清淨的本性。
修學者一旦覺悟了,將不再受汙濁的環境所熏習;只要真能徹底反省,就能做到不再犯過錯。就像一塊已洗幹淨的白布,只要好好地愛惜它,自然不會再受染汙。
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本具的佛性,自然不會再讓汙垢沾身;因爲罪業是由自己去造作的。若能自性覺悟則會道不難,無明自然滅除,而光明恒常存在。
心病需要心靈妙方醫治,行爲有差錯必須即時改過。孔子說過:「過則勿憚改。」有了過失,要面對現實、認真改正,這樣就是仁智勇者;勇敢的人在求道的過程中,能不屈不撓、精進不退。我們若能真正了解罪業的因緣並且改過,罪業自然能消除,而且能生起勇猛心,向前直行。
「學道見谛,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學道最要緊的就是要能體會真俗二谛的道理。唯有真正身體力行,才能會見道谛、明心見性,無明也就能消除。所以,希望大家要時時擦拭心中的汙垢、明覺常存,讓心鏡能夠清楚地照耀外境,而不再被外境所迷。
學佛,不光是口頭上或文字上的學問,也不只是耳聞而已,而是要「聞、思、修」並行;如果只聽聞佛法而不實踐力行,就不是真正的學佛。
曾有這麼一件真人實事——西部有一座很有名的道場,寺裏住著很多出家衆,他們經常在趕經忏、做法事。其中,有一個女孩童年就常住寺院,長大後剃度出家,由于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因此也學會誦經、放焰口(佛門的超度法事之一),趕經忏生涯也就這樣決定了。
直到叁十五、六歲,他發現自己得到癌症後,還是不斷到處去趕經忏。有一次,他對同壇做法事的一位師父說:「你能不能停止趕經忏呢
我七歲就進入寺院,到現在叁十幾歲了,教理什麼也沒學到。我這輩子都是在誦經,誦得很辛苦。現在得了癌症,再想好好地走學佛的路,也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希望你能趕快脫離這種生活,好好地修行。」
這位尼師往生的前一天,寺裏的人用椅子把他擡到新落成的大毀前,他看了一下,歎口氣說:「這就是我一輩子辛苦換來的!」
其實,佛經並不只是讓人拿來唱誦的,佛經闡述佛陀智慧明覺之道,學佛者應腳踏實地研究實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不要以爲現在已經接觸佛法就能解脫了,其實凡聖之間,差距仍遠啊!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這一章的重點,在超越「有、無」兩個關頭;學佛人要能真念、真行、真言、真修,才能突破這兩項執著。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佛陀說我的法「念無念念」。前一個「念」字是真淨常念,是說學佛要腳踏實地、真心恒常無間斷地學。有些學佛的人上了講堂或課誦時,才生起「我來聽法」、「我來念佛」的念頭,這是有間斷的念,不是恒常的、真正的念;我們要培養的是真淨本分常念之念。
佛陀的教法,教弟子們隨時都能守好一念,于日常生活中,進退如儀,培養怡然的修行態度;而不是只在特殊場合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是「有念」。
我們若能真誠地念佛,將佛法與心會合,就不會有前念、後念之分,而能時時刻刻都在「淨念」中,達到「念無念念、念而無念」的境界。
不過,一般學佛者不是執著于有,便是執著于無。執「有」者,心中總是存著「每天一定要做多少功課、讀多少經」的念頭:而執「無」者則認爲:心外無佛,何必再念佛
「念佛」,其實是下功夫除去心中的汙染,透過比較——爲什麼佛陀有圓滿的「德」,而我卻沒有,因此必須發心立願,念佛心、學佛行,這才是念佛真正的目的。當心鏡磨亮之後,即得念而無念的境界。
譬如進入一處黑暗的地方時,必須點燈才能看清裏面的景物;但是火點著了以後,眼睛不要執著于「火」,否則將只看見火而看不清被照亮的景物。
而後兩字「念念」就不同了,是有計著的、虛妄的念。有的人以爲:只要不停地念佛,臨終時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卻忽略了《阿彌陀經》中有一句話: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了解在念佛的同時,就要去實行大善根的因緣;若能福慧雙修,才能達到「念而無念」。如果只是執著于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念而念念」了。其實,我們時時刻刻念佛,是希望將凡夫的人格化爲佛格。
了解「念」的意涵之後,「行、言、修」這叁項的意思也同樣推測可知「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是說修行要真修,修到真正體證佛法的真谛,能應用俗谛來度人;亦即能真正腳踏實地去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也不執著于表相。若能如此,自然在語默動靜中,能時時與道相契,無時無刻不是處在修行的氣氛中。
「會者近爾,迷者遠乎。」我們如果能領悟會道,真谛自然會現前,而能…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