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二章经▪P6

  ..续本文上一页从它那儿引火,结果,对原来的蜡烛并不会有影响,反而增加了室内的光明。

   总之,学佛的人,心量要宽广,量有多大,福就有多大。这些经文都很简短,每一段都可以作为日常生活、语默动静修行的借镜。大家若能熟背即可入心,并能灵活运用。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第十一章说明「供养福田的胜劣」;种福田的方法,从理上而言皆平等,从事相上来说则有差别。在「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境界之前有:恶人、善人、持五戒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舍、阿罗汉、辟支佛这八种境界。福田是一种比喻,如世间稻田,一粒谷种可长成一株苗,结一串稻穗、约有几百粒的谷子;这里的福田是指心田,种一福因,可收百福,供养布施可得大福报,但因对象不同,所得之福也有不同。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饭,是「布施」的意思:布施一百位恶人的功德,不如布施一位善人的功德。以此类推,一直到供养一位三世诸佛,胜过供养百亿辟支佛,等于是供养一「三世诸佛」的功德,胜过布施千千万万亿恶人的福。

   前八种是从「事相」来说,也配合修行的次第,到了第九种「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则是从「心」和「理」来说。但因凡夫的心还没有通达一切诸法,所以必须从事相中入「理」,才能了解「念本无念」的真义。

   「无念」,念而无念,就是没有住着心;佛陀依次第教导我们,最高的境界是修而无修,没有「我修行已得道成功」,也没有「我能教人或辅导他人」的执着念头,因此可以利益很多人。而凡夫则处处执着、时时「有念」,因此无法了解「无念」的境界,仍需不断地精进思惟、体会佛心,才能更上层楼。

   「无住」的意思是:圣者因为不忍众生苦,所以,不住「常乐我净」的寂光土而倒驾慈航、随缘度众。所以,他对众生的恩情、他的境界胜过三世诸佛(指藏教佛果),圣者在过去世曾一次次渐渐地修行,直到佛的果位而至寂光土。然而,佛陀为了度化众生,不住果位而倒驾慈航,这叫做「无住」。

   「无修」也是指佛的境界。有人说:「我们本来就有佛性,还修什么呢

  」其实,如果我们能体解佛的境界,就可以从凡夫地顿超佛境,而不必再一地一地的渐修。问题是:就「性」来说是佛,但以「行」来说,往往不是佛言佛行。就如现在叮咛大家要断「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可是离开讲堂后,那些「结」很快又会打在一起,像这样,怎能说是「佛」呢

  

   因此,自性无着的佛,为了教导愚迷的众生而倒驾慈航回入娑婆,用修行的经验、方法来引度众生,他为了教导众生如何修行,才现「八相成道」(注),让我们知道:佛陀也同样生于人间,看到世间的无常而生起厌离心,进而发心修行,示现成佛的过程。

   「无证」指已经证悟佛性,不需要再修证的境界。但是,这些境界并不是「有念有住、有修有证」的我们可以了解的,所以才要下功夫好好的修学、印证。

   正如〈第十章〉中说的,只要点燃一支火炬,就可以引燃百千支火炬而不失其原有的光明。同理,佛陀的法身虽然遍满虚空,但为了引导迷茫中的众生,所以再来世间,引度群伦。

   众生因为无法理解平等法,也就无法了解众生与佛平等的境界,因此才在平等法中分别胜劣。有些人认为:供养佛陀就会得到庇佑,福报会很大;这是有求、有计量的心,也是众生的差别心。

   其实,人和佛是平等的,只不过佛和人的修养不同;人的恶习,佛已完全断除;佛的福慧,人却还没有具足,差别就在这里。不过,纵使是乞丐、贫民也有成佛的可能,佛在过去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期间,历经了六道中无数种不同的身形,甚至示现为乞丐、贫民或畜生道的鹿王、猴子也曾经历过,可见众生的佛性本自具足。

   所以,不论什么身形、阶级,都有佛的本性;只要我们心存尊重恭敬,勤于布施修慧,自然就有功德;而且,尊重到什么程度,功德就大到什么程度。

   注:八相成道:指佛陀降生、度世的过程——一、降兜率相;二、托胎相;三、降生相;四、出家相;五、降魔相;六、成道相;七、说法相;八、涅槃相。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这段经文,说尽了世人好逸恶劳,顺物欲迷情容易、逆之则难的习性。「顺物欲迷情」是指随顺世俗名闻利欲人情,也就是「迷情」。一般凡夫劳劳碌碌追求五欲、情爱名利,这是沉迷的私情,将会引人堕入生死轮回,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很少人会考虑到后果,大都是短视地沉迷在世俗的情欲上,这样就随波逐流了。因为这是错误的迷途,所以佛陀劝化众生要及时醒悟,不要随顺私己迷情。

   在这里,佛陀列举了二十种「难」:想行善的人,环境却有重重困难;有的人财力足够,却有自心重重的障碍;也有人纵情附势等等毛病。要除去这二十种毛病很困难,就如逆流而上,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可见要逆生死之流,远离五欲迷情,也是十分困难的。

   然而,是否真的「难」行呢

  世间人往往在出发之前,就预设路远难行而放弃,这样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想要逆迷情确实有重重困难,但是一切成功的事业,都是在不畏艰难中创造出来的;如果畏难,便无法成就事业。只要我们能真正发深广心(即守志奉道的心),则天下无难事。

   如果一味随流附和世俗之情,即使是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复杂。所以我们学道,要学真道,不要学迷情俗道,只要能发心对治,难行的反面,便是大道无碍。我们现今劳心劳力,虽然会觉得很苦,但也蕴藏着寂静的快乐,所以不要贪迷一时的世间情欲,而种下无穷的烦恼根。

   下面举出二十种难事:

   (一)贫穷布施难。贫穷的人,物质上都非常困乏;但是他若能在刻苦中尽力布施,纵然只是少许的奉献,福报仍是很大。

   譬如佛门中出家众穿的衣服,背后都有一块「印」,这是为了饮水思源,感念佛世时一位贫婆虔敬的供养心。

   佛陀在世时,一些国王、大臣、长者等富裕人家,经常来供养佛陀。有一次佛陀外出托钵,一位贫困的老太婆看到佛陀时,激动地跪在佛陀面前,哭得很伤心。佛陀问她有什么困难

  老妇人抬头说:「佛啊!我没有遇到困难。我虽然贫穷,却活得很安心!因为我能生值佛世,与佛踩在同一块土地上,所以我很高兴。但是却也感到十分惭愧,因为我无力供养您!」

   佛陀说:「妳也可以布施呀!」贫婆说道:「我身无长物,要用什么来布施呢

  」佛陀说:「只要妳肯发心布施,任何东西我都欢喜接受!」贫婆回头看看自己,拉拉身上的破衣服问道:「佛呀!我身上只有这件破衣服,可以吗

  」佛陀回答:「可以。只要衣服上的一角,我就很欢喜了!」贫婆听后,很高兴地撕下衣角上的一块布供养佛陀,佛陀立即将那块破布搭在身上。

   佛陀回去之后,告诉阿难:「阿难!布施这块布,比布施千万匹布的功德还大,因为她已尽其所能!从今以后,每个弟子都要纪念贫婆这块布!」从此,凡是佛门弟子,衣服的背衬都右、一块「印」,以感念当年佛陀领受贫婆供养的那分「心」。如此贫穷困苦,想布施的确是困难,可是只要真诚有心,也非绝对的困难,这便是「贫中之富」的人生。

   在慈济世界里,常可看到有些清贫的人,他们深知贫穷的困苦,所以稍有能力时,也愿意帮助比他们更穷苦的人,因此十元、二十元也很乐意尽力布施,这也是为自己种福田。反观有些富有的人,要拿出财物来布施,却比较困难,因为他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再则,布施的钱捐少了,觉得太小气,不好意思;钱捐多了,又舍不得。所以富人反而较难发心布施。这正是一种悭贪的心理,亦即所谓「富中之贫」的人。

   (二)豪贵学道难。富贵人家要学道,如同布施一样困难。因为富贵人家生活享受,无法体会贫困的苦境。有的常与达官显要为伍,纸醉金迷地应酬;如此,怎会有机会学道呢

  因为他们不觉得苦、不知学道的可贵,所以财富名利未必是福,他们常常在迷情的境界中打转,因此学道较困难。

   (三)弃命必死难。一般人最重视的是生命,任他再贪爱世间的一切物质,一旦生命受到威胁,他同样会舍弃物质以求保命。所以,有些人为了身体上的享受,往往畏惧身心的劳苦而不肯学道。但是自古以来,没有听过惜命畏死的人真能长生不死,传说彭祖活到八百二十岁,但是如今何在

  就算真有八百二十岁的寿命,照样有结束的一天。所以,任凭你怎么重视生命,都无法长生不死!

   学佛人要有「殉道」的精神,将生命奉献给宗教。例如:我们现在有中文佛经可研读,要感恩过去的高僧大德,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千辛万苦到印度取经,由于古时代的中、印交通非常不便,但是他们克服了「弃命必死难」的关卡,才能带回珍贵的三藏十二部经。

   有心学道的人如果太执着于身体,道业就难以成就。人生无常,我们应好好利用身体而力行、成就道业,才能趋入涅槃,慧命长生。

   (四)得睹佛经难。现代的印刷业十分发达,发心印…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