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二章經▪P6

  ..續本文上一頁從它那兒引火,結果,對原來的蠟燭並不會有影響,反而增加了室內的光明。

   總之,學佛的人,心量要寬廣,量有多大,福就有多大。這些經文都很簡短,每一段都可以作爲日常生活、語默動靜修行的借鏡。大家若能熟背即可入心,並能靈活運用。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第十一章說明「供養福田的勝劣」;種福田的方法,從理上而言皆平等,從事相上來說則有差別。在「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境界之前有:惡人、善人、持五戒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舍、阿羅漢、辟支佛這八種境界。福田是一種比喻,如世間稻田,一粒谷種可長成一株苗,結一串稻穗、約有幾百粒的谷子;這裏的福田是指心田,種一福因,可收百福,供養布施可得大福報,但因對象不同,所得之福也有不同。

   「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飯,是「布施」的意思:布施一百位惡人的功德,不如布施一位善人的功德。以此類推,一直到供養一位叁世諸佛,勝過供養百億辟支佛,等于是供養一「叁世諸佛」的功德,勝過布施千千萬萬億惡人的福。

   前八種是從「事相」來說,也配合修行的次第,到了第九種「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則是從「心」和「理」來說。但因凡夫的心還沒有通達一切諸法,所以必須從事相中入「理」,才能了解「念本無念」的真義。

   「無念」,念而無念,就是沒有住著心;佛陀依次第教導我們,最高的境界是修而無修,沒有「我修行已得道成功」,也沒有「我能教人或輔導他人」的執著念頭,因此可以利益很多人。而凡夫則處處執著、時時「有念」,因此無法了解「無念」的境界,仍需不斷地精進思惟、體會佛心,才能更上層樓。

   「無住」的意思是:聖者因爲不忍衆生苦,所以,不住「常樂我淨」的寂光土而倒駕慈航、隨緣度衆。所以,他對衆生的恩情、他的境界勝過叁世諸佛(指藏教佛果),聖者在過去世曾一次次漸漸地修行,直到佛的果位而至寂光土。然而,佛陀爲了度化衆生,不住果位而倒駕慈航,這叫做「無住」。

   「無修」也是指佛的境界。有人說:「我們本來就有佛性,還修什麼呢

  」其實,如果我們能體解佛的境界,就可以從凡夫地頓超佛境,而不必再一地一地的漸修。問題是:就「性」來說是佛,但以「行」來說,往往不是佛言佛行。就如現在叮咛大家要斷「結」: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可是離開講堂後,那些「結」很快又會打在一起,像這樣,怎能說是「佛」呢

  

   因此,自性無著的佛,爲了教導愚迷的衆生而倒駕慈航回入娑婆,用修行的經驗、方法來引度衆生,他爲了教導衆生如何修行,才現「八相成道」(注),讓我們知道:佛陀也同樣生于人間,看到世間的無常而生起厭離心,進而發心修行,示現成佛的過程。

   「無證」指已經證悟佛性,不需要再修證的境界。但是,這些境界並不是「有念有住、有修有證」的我們可以了解的,所以才要下功夫好好的修學、印證。

   正如〈第十章〉中說的,只要點燃一支火炬,就可以引燃百千支火炬而不失其原有的光明。同理,佛陀的法身雖然遍滿虛空,但爲了引導迷茫中的衆生,所以再來世間,引度群倫。

   衆生因爲無法理解平等法,也就無法了解衆生與佛平等的境界,因此才在平等法中分別勝劣。有些人認爲:供養佛陀就會得到庇佑,福報會很大;這是有求、有計量的心,也是衆生的差別心。

   其實,人和佛是平等的,只不過佛和人的修養不同;人的惡習,佛已完全斷除;佛的福慧,人卻還沒有具足,差別就在這裏。不過,縱使是乞丐、貧民也有成佛的可能,佛在過去叁大阿僧祇劫修行期間,曆經了六道中無數種不同的身形,甚至示現爲乞丐、貧民或畜生道的鹿王、猴子也曾經曆過,可見衆生的佛性本自具足。

   所以,不論什麼身形、階級,都有佛的本性;只要我們心存尊重恭敬,勤于布施修慧,自然就有功德;而且,尊重到什麼程度,功德就大到什麼程度。

   注:八相成道:指佛陀降生、度世的過程——一、降兜率相;二、托胎相;叁、降生相;四、出家相;五、降魔相;六、成道相;七、說法相;八、涅槃相。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這段經文,說盡了世人好逸惡勞,順物欲迷情容易、逆之則難的習性。「順物欲迷情」是指隨順世俗名聞利欲人情,也就是「迷情」。一般凡夫勞勞碌碌追求五欲、情愛名利,這是沈迷的私情,將會引人墮入生死輪回,後果不堪設想。但是很少人會考慮到後果,大都是短視地沈迷在世俗的情欲上,這樣就隨波逐流了。因爲這是錯誤的迷途,所以佛陀勸化衆生要及時醒悟,不要隨順私己迷情。

   在這裏,佛陀列舉了二十種「難」:想行善的人,環境卻有重重困難;有的人財力足夠,卻有自心重重的障礙;也有人縱情附勢等等毛病。要除去這二十種毛病很困難,就如逆流而上,要花費很大的氣力,可見要逆生死之流,遠離五欲迷情,也是十分困難的。

   然而,是否真的「難」行呢

  世間人往往在出發之前,就預設路遠難行而放棄,這樣永遠無法到達目的地。想要逆迷情確實有重重困難,但是一切成功的事業,都是在不畏艱難中創造出來的;如果畏難,便無法成就事業。只要我們能真正發深廣心(即守志奉道的心),則天下無難事。

   如果一味隨流附和世俗之情,即使是容易的事,也會變得複雜。所以我們學道,要學真道,不要學迷情俗道,只要能發心對治,難行的反面,便是大道無礙。我們現今勞心勞力,雖然會覺得很苦,但也蘊藏著寂靜的快樂,所以不要貪迷一時的世間情欲,而種下無窮的煩惱根。

   下面舉出二十種難事:

   (一)貧窮布施難。貧窮的人,物質上都非常困乏;但是他若能在刻苦中盡力布施,縱然只是少許的奉獻,福報仍是很大。

   譬如佛門中出家衆穿的衣服,背後都有一塊「印」,這是爲了飲水思源,感念佛世時一位貧婆虔敬的供養心。

   佛陀在世時,一些國王、大臣、長者等富裕人家,經常來供養佛陀。有一次佛陀外出托缽,一位貧困的老太婆看到佛陀時,激動地跪在佛陀面前,哭得很傷心。佛陀問她有什麼困難

  老婦人擡頭說:「佛啊!我沒有遇到困難。我雖然貧窮,卻活得很安心!因爲我能生值佛世,與佛踩在同一塊土地上,所以我很高興。但是卻也感到十分慚愧,因爲我無力供養您!」

   佛陀說:「妳也可以布施呀!」貧婆說道:「我身無長物,要用什麼來布施呢

  」佛陀說:「只要妳肯發心布施,任何東西我都歡喜接受!」貧婆回頭看看自己,拉拉身上的破衣服問道:「佛呀!我身上只有這件破衣服,可以嗎

  」佛陀回答:「可以。只要衣服上的一角,我就很歡喜了!」貧婆聽後,很高興地撕下衣角上的一塊布供養佛陀,佛陀立即將那塊破布搭在身上。

   佛陀回去之後,告訴阿難:「阿難!布施這塊布,比布施千萬匹布的功德還大,因爲她已盡其所能!從今以後,每個弟子都要紀念貧婆這塊布!」從此,凡是佛門弟子,衣服的背襯都右、一塊「印」,以感念當年佛陀領受貧婆供養的那分「心」。如此貧窮困苦,想布施的確是困難,可是只要真誠有心,也非絕對的困難,這便是「貧中之富」的人生。

   在慈濟世界裏,常可看到有些清貧的人,他們深知貧窮的困苦,所以稍有能力時,也願意幫助比他們更窮苦的人,因此十元、二十元也很樂意盡力布施,這也是爲自己種福田。反觀有些富有的人,要拿出財物來布施,卻比較困難,因爲他沒有嘗過貧窮的滋味;再則,布施的錢捐少了,覺得太小氣,不好意思;錢捐多了,又舍不得。所以富人反而較難發心布施。這正是一種悭貪的心理,亦即所謂「富中之貧」的人。

   (二)豪貴學道難。富貴人家要學道,如同布施一樣困難。因爲富貴人家生活享受,無法體會貧困的苦境。有的常與達官顯要爲伍,紙醉金迷地應酬;如此,怎會有機會學道呢

  因爲他們不覺得苦、不知學道的可貴,所以財富名利未必是福,他們常常在迷情的境界中打轉,因此學道較困難。

   (叁)棄命必死難。一般人最重視的是生命,任他再貪愛世間的一切物質,一旦生命受到威脅,他同樣會舍棄物質以求保命。所以,有些人爲了身體上的享受,往往畏懼身心的勞苦而不肯學道。但是自古以來,沒有聽過惜命畏死的人真能長生不死,傳說彭祖活到八百二十歲,但是如今何在

  就算真有八百二十歲的壽命,照樣有結束的一天。所以,任憑你怎麼重視生命,都無法長生不死!

   學佛人要有「殉道」的精神,將生命奉獻給宗教。例如:我們現在有中文佛經可研讀,要感恩過去的高僧大德,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千辛萬苦到印度取經,由于古時代的中、印交通非常不便,但是他們克服了「棄命必死難」的關卡,才能帶回珍貴的叁藏十二部經。

   有心學道的人如果太執著于身體,道業就難以成就。人生無常,我們應好好利用身體而力行、成就道業,才能趨入涅槃,慧命長生。

   (四)得睹佛經難。現代的印刷業十分發達,發心印…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