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二章经▪P5

  ..续本文上一页

   佛在世时,为了行道也曾遭人毁谤,但是,佛陀默然不作回应。当我们被人责骂、毁谤时,该如何应对呢

  要保持「默然」的态度,不要作回应:等对方骂完,要能够依然心平气和,修养的功夫才算到家。

   世间事都是相对的——与恶相对立才会起纷争,若是恶与善相对,斗争的机会就比较少。所以当我们面对恶人时,一定要用善的态度对待他,这样恶终究会停止。

   「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

  」如果你要送东西给我,而我不接受,你是不是会将这个礼物再拿回去呢

  是啊!礼物送人而对方不收,当然是自己再拿回来。同样的道理,「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你恶口毁谤我,我的心并不纳受这种恶念,这分恶业将来还是由你自己承受,灾祸仍是会归还到你身上。

   「犹响应声,影之随行,终无免难」,如深谷应声回响,声则自物体发出来的。比如说讲话,大家不过是听到声音而已,源头仍在喉咙、嘴巴;又像人的影子,人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所以自己作恶,果报还是由自己来承受。

   因此我们「慎勿为恶」,不要做坏事,凡事要谨慎啊!在学佛的路上,我们往往会受到背道而行的人所毁骂,虽然如此,仍然要「以善待恶、以德报怨」,是非自然会消除;如果我们「以怨报怨」,那冤冤相报何时了

  

   由此可知;我们不要把恶行加在别人的身上。面对恶人,我们要守持好自己的本分,守善待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小心谨慎,不可为恶,骂别人等于是在骂自己,没有修养的人才会说是非。所以,我们凡事要放大心量,不要起恶念。

  第八章 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假使对贤人起了恶念,就像「仰天吐痰」一样,吐出来的痰不但不能到达天上,反而会向下坠落到自己的脸上;又如「逆风扬尘」般,抓一把沙土撒向他人,也一样会让逆风吹向自己。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鹿子母精舍对弟子们说法之后,就整装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婆罗门教徒。婆罗门教在当时的印度十分盛行,而佛教则是新兴的宗教,所以,有很多婆罗门教徒对佛教非常的排斥,甚至常常辱骂佛陀和僧众。

   那位婆罗门教徒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所有难听的话都骂出来了。不过,佛陀却若无其事、从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婆罗门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分生气!他就随手抓起一把泥土,跑到佛陀的身后撒了过去。当他撒这把泥土时,刚好迎面有一阵风吹过来,因此这把泥沙反而撒到他自己身上。

   佛陀转过身来,还是脸上带着微笑,以慈祥而严肃的声音对他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这分平静的心。不管是受到毁谤或赞誉,内心都能保持平和。但是凡夫不明道理,瞋怒的怨心一起,就起心动念、甚至造恶,这样就会损害自己的道念。所以,圣人与凡夫的差别就在此。

   在《阿含经》里,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有一天佛陀遇到一位外道教徒,他也恶口辱骂佛陀。等他骂完之后,佛陀问他:「如果有朋友前去探访你,你准备了一桌酒菜;可是你的朋友并没有吃,那桌菜肴要还给谁呢

  」婆罗门教徒回答:「如果朋友不吃,还是自己吃啊!」

   佛陀再问:「如果你有礼物要送人,但是人家不收呢

  」他回答:「别人不收,我自己收。」佛陀就说:「是啊!你骂别人时,别人不收——像你现在骂我,我并没有收下你的辱骂一样。其实,你发这分怒气对我并没有损伤,对你的品行却有损失呀!」

   这时,那位婆罗门教徒终于觉悟:「对啊!我为什么一直在发怒、骂人呢

  对方那么安详,到底是谁损失了呢

  」

   贤人是行于天地、依循真理的人,他有高尚的人格,真正的贤人,外在的毁谤对他并无损伤。所以,我们要十分谨慎,不要做一个毁谤他人、造作是非的小人,要做一位行事光明坦荡的正人君子。

  第九章 返本会道

   佛言:博闻爱进,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陀教示我们,学道之人一定要有目标,也就是要专心;若能心专志一,自然能与道相合。

   现在很多学道的人,着重「博闻爱道」而心不专,初出家修行就迷于名利,让心志向外奔驰,自以为去哪个丛林读过书,修学了很多佛法,人格就高人一等,这就是现今修学者的大毛病。

   现在的人就是有这样的心态,志不守、意不坚。很多东西都想去参学。但是只用耳朵在听,根本没有把道理深入心中去体会,这只是形态上的「博闻爱道」;像这样当然就「道必难会」,真理绝对没有办法和他的心相合。

   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本心;道即是心。有一句偈文:「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灵山塔,所以我们不必向外远求;当下有机会就要好好把握,有好事做,我们就要赶快去做,做就对了,这就是「道」啊!但是有些人却颠倒妄想、心向外求,不知「道」本来就在我们的内心,因此,难免会徒劳无功。

   那么要如何对治呢

  要「守志奉道」。我们除了目标要正确,时刻保持原始的那分热心与初发心的殷勤外,还要心心念念朝着菩提正道精进。只要心中存有一念正道、不被名利所杂染,并为人群争取福利,这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但自救还能救人的菩提正道。若能如此,则「其道甚大」,这种道才能称为大道。「大道」是什么呢

  就是真谛(真正的道理),也就是无为法、大菩提心。我们若能守志奉道,就是真正进入菩提道。

   在修学方法上,我们必须认真听「闻」;听了之后,要用心深「思」观察,并且脚踏实地去「修」行这条菩提大道。我们若能闻而思,思而修,这样就能体会道理了。

   学佛最怕的是什么呢

  「不宜但为口耳之学」,不能只重视「我学会讲经了,我已经听很多佛法。」如果说归说,行为却背道而行,那么光会听、会讲也没有用。我们必定要学到把佛法深入心中,而且以身作则去力行;实行以后,才会有真正的体会。

   再说经文里的「奉道」,是指从心念上去体会、推究心源。在《四十二章经》的一开始,便已提到「识心达本」,就是希望我们能在念念之中寻找心源;心要时时刻刻反省自问: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于正道

  有没有违背道理

  若不时时警惕自心,心源就会迷失。

   这短短几句话,包含了极深的道理。佛陀是大智慧者,能够教化当时及未来一切众生,我们要谨记佛陀的教诫,抱持「守志奉道」的心,不要只是「博闻爱道」;因为佛性原本就是要以心会道,若是向外追求容易落入迷途,使心更杂乱!如此,心意就无法坚定。

   但并非要舍弃道理、不听闻佛法,而是由博闻爱道返回到「守志奉道」。就像前文所说的,听了以后要好好地深思,思考清楚后再去实行,实行后再说给别人听;不要只是学讲或听法而已,必定要放下名利心与文字相,专心一意恒持力行,不要一暴十寒,这样「道」才会弘大。

  第十章 喜施获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这段经文,教我们要随喜功德。有的人做善事,喜欢自己做;以为自己做的才能得福,让别人做,自己就没有福,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学佛,要有「自做、使人做,自学、使人学」的精神。因为个人的力量有限,能够集合众人之力成就事业,才是无量功德。

   所谓「施道」有三种方法,也就是平常佛教所说的「三施」:

   (一)资生施——资生物是人生的必需品,一欠缺就无法生存。譬如现在的慈济工作,对照顾户(贫户)布施食物,使他们得到饱足;或对贫病、寒冻的人施予医药、衣物等等,这些就是资生施,也叫做「财施」。

   (二)无畏施——他人遭受灾难时,协助他脱离苦境、使他们得到安定,就叫做「无畏施」。有些人虽然财物不缺,但在精神上却遇到打击而惶惧不安,这时若能给予安慰、鼓励,这种心灵的支持,称作「无畏施」。

   比如:在突如其来的灾变中予人安慰,并解除他们身心的苦难,使他们心宽、无畏,这些都是无畏施。

   (三)法施——两项是一般性的社会工作,而「法施」则是超越世俗的精神资粮。人生苦空无常,三界有如火宅。有些人尽管一切都很富足,但却无法得到永恒自在的快乐。这时唯有引导他们修学佛法中的「三无漏学」——戒、定、慧,让他们开启心门,止恶行善,才能脱离三界火宅,得到身心彻底的快乐。

   而且,对于功德不要有独占心,如果我们没有独占心,自然就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有些人知道行善有功德,就很认真去做;但是看到别人也要帮忙时,心里就很担忧,他认为:「自己做,功德都归我;你来帮我做,功德不就被你瓜分了吗

  」这就是不明道理、智慧未开的人。

   其实,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少呢

  慈济能够发展至今天的规模,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吗

  不可能。一定要集合很多人的力量,才能共同完成理想。

   我们做好事,别人欢喜赞助:别人做好事,我们也欢喜赞助,彼此鼓励、欢喜赞叹,这就是功德。有时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只要是善事,我们同样欢喜赞叹,这样的随喜,也是功德。

   「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佛陀在此举了一则「火炬」的譬喻——人就像一支蜡烛,在黑暗中一支蜡烛的光亮足够照明吗

  当然不够。适时如果有成千上万支蜡烛…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