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三业「十事」,若是不顺圣道、不合理,则称为「十恶行」;反之,若能止恶,则称作「十善行」。所以,善与恶虽是两项名称,却同样是心的作用。我们要行善、为恶都易如反掌,差别就在「止」和「行」,我们要止恶、行善。
止是制止,制止自己的恶念和恶行、不恼害他人;至于行,则是修行圣德,发心利益他人、安顿一切众生。所以,身口意三业可以成就圣道;反之,也能使人们堕入恶道。
再举例说明,例如:身三业中的「杀业」是违背慈悲、残忍的行为:人们要止杀,进而行放生(注)的善。所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惧死贪生;我们有佛性,众生也有。所以,我们要止杀、培养大慈悲心,亦即培养恻隐心、怜悯心。
「盗」就是窃盗。心有贪念,就会生起窃盗的意念而强取或偷盗不义之财。我们不但不贪、不偷、不盗取他人的东西,还要进一步行布施,这就是止盗行施的善。
「淫」,是指男女媾合,是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源。出家人要戒淫,修清净梵行;若能守身洁净,就是善行。至于在家居士,则守「不邪淫戒」,对于夫妻之外的不清净缘,千万不可触犯。这就是防止身的三恶业,成就身的三善业。
又如口业,我们要「止妄言」。开口动舌和一个人的人格与气质息息相关,若是口无遮拦,不但害己也伤人。妄言就是不守信、讲话不实在、不负责,经常指空言有、指有言空,会使他人对你产生不良的观感。身为佛弟子,信念一定要很坚固,要止妄言而说诚实语。
「止两舌」。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冲突,大都由于误会而产生。所谓「一人吐虚,万人传实」,在口舌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容易使人产生误会。我们除了要戒除两舌,也要对发生误会的两方,施以「和合利益语」;不但不能煽风点火,还要居中调解,使一切众生起和合心、团结一致。一个再强大的团体,如果成员中有人犯了「两舌」的毛病,就会产生很大的波折。此时,若是遇到具足善行、善念的人,他就可以发挥协调的功能,使团队成为一个利益社会、强而有力的和合团体。
「止恶口」。开口若尽说些粗鲁不雅的话或是骂人,都称为恶口。我们平时不但要止恶口,更要修「柔和爱语」的善口业。修学佛法的人,要时时让人感受到柔美、优雅的气质,这必定要止恶口。
「止绮语」。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尽说奉承讨好的话,言是而心非,也会误人害己。学佛者应该讲真实话,坦诚不虚、温言柔语,以美化自他人生。
注:所谓「放生」,并非只是买动物来放生,而是要「护生」爱惜生命及物命;若能更进一步「放人生」,放开心胸、发善愿助人,即是尊重生命。例如盖医院救人,一人得救,往往使一个家庭得救,可减少家庭、社会问题。
第五章 转重令轻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有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常闻人有十善、也有十恶,十善与十恶是一体两面。若是放纵自己随心所欲,就成为十恶;反之,精进向道就成为十善。本章劝人止恶行善,改过迁善。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古圣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都是凡夫,往往易犯过失;而大部分的过失,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气所造作的。过去不好的习惯自己可能并不察觉,也不懂得反省悔过;如今得遇善知识的指引,就要赶紧改过。停止造恶的心行。《八大人觉经》中有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心的源头若不断除,那么心的造作将会招感业力,罪恶也就源源不绝地发生。
「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我们的妄心若是不顿息、断除,罪就会来赴身,到最后罪业就会像水流入大海般,愈造愈深,自己也将愈陷愈深。
「若人有过,自解其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有些人到寺院时心地清净,回家后却又造作恶业。因此,这段经文,教我们「改要彻底改、知要彻底知、停要彻底停、行要彻底行」。总之,要提起真切的心,认真力行。人没有不犯错的,但是要能「知过必改」。
不要以为小恶无罪,须知点滴的造作都是罪业;如何才能消灭罪业呢
要从自心开始。我们若能空掉烦恼,业才会消。所谓「心空」是指内心很清净,这必须经过彻底的忏悔,并将心欲完全扫除,如此,过去所造作的业自然就清除了。
譬如将小小的芥菜子撒在土里,如果肥料充足,日后便能长成一棵大芥菜:同理,即使犯小罪,也是受报无尽,点点滴滴累积起来,仍是不可小觑。俗话说:「知过必改,方是大丈夫。」若能改恶行善,罪业才会消灭。
「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就以人最常患的感冒而言,只要发汗、吃药就能减少病痛;同样的,我们若犯错了,也要勇于面对现实、至心忏悔。若是覆藏过失,就像泥土覆盖种子一样,会很快地发芽;种子若和泥土隔绝,久而久之,自然就会败坏了。因此,肯「认错」改过就好比隔绝种子跟泥土,时间一久,不好的习惯自然会逐步导正,使恶习消除。
人心的造作就像种子一般,播下好的种子,即能结成好的果实;若播下坏的种子(不好的念头),善门就难入了。而且,我们所行的若是善少恶多,善果也就很难发育,所以要实时消除恶种(不善念),把握机会勤播善种。修行也一样,要培养善念;只要恶念一除,自然就不会造作恶业。
一般人行大恶的少,大都是小恶不断(不好的习气);若要说是善人,生活习惯又不是很好,这就像感冒患者,只要喝喝热姜汤、发过汗就好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起居、语默动静中,要好好的护持本心,不要等到罪业造成了,才后悔莫及!若能如此,不论遭遇什么业力,都能重业轻受,勇于承担。
第六章 忍恶无瞋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有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前两章,旨在警惕修行人要能止恶行善、改过迁善。但是,目前的社会对人与人之间的猜疑、明争暗斗已见惯不怪,看到善人反而少见多怪。因此,行善之人多半会遭遇障碍,更何况发心深入佛门、修学佛法的人,往往会被视为「怪异不群」。
这一章所谓的「恶人」,并非专指十恶不赦约人,而是包括无法理解宗教教理,与人伦道德背道而驰的人。他们认为五欲之乐是人生理所当然的享受,摒除娱乐是不对的。
譬如,有一位在某机关上班的在家居士,平时很认真地听闻佛法,而且拳拳服膺、力行佛道。可是他的同事都视他为怪人,经常有意无意地当着他的面讲些粗俗不堪的话,还炫耀着吃喝嫖赌等不正当的事,并且嘲讽他。他曾向我说:「师父呀!学佛真的很难,周围的人常常说我是怪人、逃避现实!」我告诉他:「不必理睬这些。我们是佛教徒,要运用智慧,以本身的修养来感化对方。」诸如此类,也是很多信徒遭遇到的阻碍之一。由此可知,周围知见不正的人很多。
所谓「闻善」,是听到善的道理;而知见不正的人听到有人要修行善法或遵循道理依教奉行,就会常常以种种的绮言、淫语来扰乱,想挑起修行人的欲心——扰乱他的心思。
「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关闭心门、止息心念,避免和「境」对应;对方若是态度不好,我们也不可起瞋心或是恶言相向,应以旁观者自处。平时看到有人在骂人,我们不会生气:但被骂的若是自己,又有心接受它,就会生气了!所以面对逆境时,要实时关闭心门,心不要接纳恶人扰乱的境界,而采取旁观者的态度,自然就不会发脾气或指责对方了,如此自能轻安。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有人态度不好、背道而驰,纵然他是有意来找麻烦,只要我们不在意他的态度,就能轻安若无其事;而恶人本身并不快乐,因为他见人行善即心生厌烦、起抗拒心而与好人格格不入,甚至甘心与恶人为伴,因此会招来很多痛苦。
修行若能坚决志向、直心向道,就有勇气突破万难;纵使恶人想障碍或毁谤行善的人,最后反而会自招恶报,而行善者的道业也同样会有成就。被毁谤的人如果不在意它,并且保持风度;旁观者反而会赞叹被骂而不瞋的人,对于恶人的扰乱则无好感,甚至会引起公愤。所以,骂人的人,其实是自己受到损失。
我们若有这种觉悟,境界自然会消灭;但若随顺世俗就会卷入社会的漩涡。所以,不论周遭的环境如何,都不可被温言巧语或粗言恶语扰乱,迷失了我们的道心,一定要好好护持善念。
有些人发心修行向道时,朋友就用尽方法引诱,邀他游玩、看电影、登山等等来阻碍他的道心;恶劣的态度容易防范,柔软的感情则很难防。修行人不论遭遇强硬或柔和的形态,都应好好顾守道心,不要被诱引误导!
由此可知,若不是具备大智慧、大丈夫心、有气魄的人,无法固守心志断恶行善。由于社会太过浊恶,只要意志稍微薄弱,就很容易被诱向迷途,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坚决的智力与意志。
古人说:「如明镜中现于丑容,彼容自丑,镜何丑哉
」譬如明镜中,映照出一张很丑陋的面孔,这是不是镜面丑呢
不是,而是镜子照映的境丑;一旦丑陋的面孔或境界离开后,镜子立刻恢复它原来的明净。
所以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心镜所照映的只是一幕幕景象而已;一旦景象或镜子离开,两者就互不相干了。
因此,不论外境如何,我们要时时善自谨慎、反观自省:自己的道心、善念够不够
必须远离扰乱的境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七章 恶还本身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人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
对曰:归矣。佛言:令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难。慎勿为恶。 …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