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二章經▪P4

  ..續本文上一頁意叁業「十事」,若是不順聖道、不合理,則稱爲「十惡行」;反之,若能止惡,則稱作「十善行」。所以,善與惡雖是兩項名稱,卻同樣是心的作用。我們要行善、爲惡都易如反掌,差別就在「止」和「行」,我們要止惡、行善。

   止是製止,製止自己的惡念和惡行、不惱害他人;至于行,則是修行聖德,發心利益他人、安頓一切衆生。所以,身口意叁業可以成就聖道;反之,也能使人們墮入惡道。

   再舉例說明,例如:身叁業中的「殺業」是違背慈悲、殘忍的行爲:人們要止殺,進而行放生(注)的善。所謂「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一切衆生都懼死貪生;我們有佛性,衆生也有。所以,我們要止殺、培養大慈悲心,亦即培養恻隱心、憐憫心。

   「盜」就是竊盜。心有貪念,就會生起竊盜的意念而強取或偷盜不義之財。我們不但不貪、不偷、不盜取他人的東西,還要進一步行布施,這就是止盜行施的善。

   「淫」,是指男女媾合,是一切衆生生死的根源。出家人要戒淫,修清淨梵行;若能守身潔淨,就是善行。至于在家居士,則守「不邪淫戒」,對于夫妻之外的不清淨緣,千萬不可觸犯。這就是防止身的叁惡業,成就身的叁善業。

   又如口業,我們要「止妄言」。開口動舌和一個人的人格與氣質息息相關,若是口無遮攔,不但害己也傷人。妄言就是不守信、講話不實在、不負責,經常指空言有、指有言空,會使他人對你産生不良的觀感。身爲佛弟子,信念一定要很堅固,要止妄言而說誠實語。

   「止兩舌」。人與人之間會發生沖突,大都由于誤會而産生。所謂「一人吐虛,萬人傳實」,在口舌中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容易使人産生誤會。我們除了要戒除兩舌,也要對發生誤會的兩方,施以「和合利益語」;不但不能煽風點火,還要居中調解,使一切衆生起和合心、團結一致。一個再強大的團體,如果成員中有人犯了「兩舌」的毛病,就會産生很大的波折。此時,若是遇到具足善行、善念的人,他就可以發揮協調的功能,使團隊成爲一個利益社會、強而有力的和合團體。

   「止惡口」。開口若盡說些粗魯不雅的話或是罵人,都稱爲惡口。我們平時不但要止惡口,更要修「柔和愛語」的善口業。修學佛法的人,要時時讓人感受到柔美、優雅的氣質,這必定要止惡口。

   「止绮語」。所謂「巧言令色鮮矣仁!」盡說奉承討好的話,言是而心非,也會誤人害己。學佛者應該講真實話,坦誠不虛、溫言柔語,以美化自他人生。

   注:所謂「放生」,並非只是買動物來放生,而是要「護生」愛惜生命及物命;若能更進一步「放人生」,放開心胸、發善願助人,即是尊重生命。例如蓋醫院救人,一人得救,往往使一個家庭得救,可減少家庭、社會問題。

  第五章 轉重令輕

   佛言:人有衆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有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常聞人有十善、也有十惡,十善與十惡是一體兩面。若是放縱自己隨心所欲,就成爲十惡;反之,精進向道就成爲十善。本章勸人止惡行善,改過遷善。

   「人有衆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古聖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都是凡夫,往往易犯過失;而大部分的過失,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氣所造作的。過去不好的習慣自己可能並不察覺,也不懂得反省悔過;如今得遇善知識的指引,就要趕緊改過。停止造惡的心行。《八大人覺經》中有雲:「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心的源頭若不斷除,那麼心的造作將會招感業力,罪惡也就源源不絕地發生。

   「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我們的妄心若是不頓息、斷除,罪就會來赴身,到最後罪業就會像水流入大海般,愈造愈深,自己也將愈陷愈深。

   「若人有過,自解其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有些人到寺院時心地清淨,回家後卻又造作惡業。因此,這段經文,教我們「改要徹底改、知要徹底知、停要徹底停、行要徹底行」。總之,要提起真切的心,認真力行。人沒有不犯錯的,但是要能「知過必改」。

   不要以爲小惡無罪,須知點滴的造作都是罪業;如何才能消滅罪業呢

  要從自心開始。我們若能空掉煩惱,業才會消。所謂「心空」是指內心很清淨,這必須經過徹底的忏悔,並將心欲完全掃除,如此,過去所造作的業自然就清除了。

   譬如將小小的芥菜子撒在土裏,如果肥料充足,日後便能長成一棵大芥菜:同理,即使犯小罪,也是受報無盡,點點滴滴累積起來,仍是不可小觑。俗話說:「知過必改,方是大丈夫。」若能改惡行善,罪業才會消滅。

   「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就以人最常患的感冒而言,只要發汗、吃藥就能減少病痛;同樣的,我們若犯錯了,也要勇于面對現實、至心忏悔。若是覆藏過失,就像泥土覆蓋種子一樣,會很快地發芽;種子若和泥土隔絕,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敗壞了。因此,肯「認錯」改過就好比隔絕種子跟泥土,時間一久,不好的習慣自然會逐步導正,使惡習消除。

   人心的造作就像種子一般,播下好的種子,即能結成好的果實;若播下壞的種子(不好的念頭),善門就難入了。而且,我們所行的若是善少惡多,善果也就很難發育,所以要實時消除惡種(不善念),把握機會勤播善種。修行也一樣,要培養善念;只要惡念一除,自然就不會造作惡業。

   一般人行大惡的少,大都是小惡不斷(不好的習氣);若要說是善人,生活習慣又不是很好,這就像感冒患者,只要喝喝熱姜湯、發過汗就好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起居、語默動靜中,要好好的護持本心,不要等到罪業造成了,才後悔莫及!若能如此,不論遭遇什麼業力,都能重業輕受,勇于承擔。

  第六章 忍惡無瞋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有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前兩章,旨在警惕修行人要能止惡行善、改過遷善。但是,目前的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猜疑、明爭暗鬥已見慣不怪,看到善人反而少見多怪。因此,行善之人多半會遭遇障礙,更何況發心深入佛門、修學佛法的人,往往會被視爲「怪異不群」。

   這一章所謂的「惡人」,並非專指十惡不赦約人,而是包括無法理解宗教教理,與人倫道德背道而馳的人。他們認爲五欲之樂是人生理所當然的享受,摒除娛樂是不對的。

   譬如,有一位在某機關上班的在家居士,平時很認真地聽聞佛法,而且拳拳服膺、力行佛道。可是他的同事都視他爲怪人,經常有意無意地當著他的面講些粗俗不堪的話,還炫耀著吃喝嫖賭等不正當的事,並且嘲諷他。他曾向我說:「師父呀!學佛真的很難,周圍的人常常說我是怪人、逃避現實!」我告訴他:「不必理睬這些。我們是佛教徒,要運用智慧,以本身的修養來感化對方。」諸如此類,也是很多信徒遭遇到的阻礙之一。由此可知,周圍知見不正的人很多。

   所謂「聞善」,是聽到善的道理;而知見不正的人聽到有人要修行善法或遵循道理依教奉行,就會常常以種種的绮言、淫語來擾亂,想挑起修行人的欲心——擾亂他的心思。

   「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關閉心門、止息心念,避免和「境」對應;對方若是態度不好,我們也不可起瞋心或是惡言相向,應以旁觀者自處。平時看到有人在罵人,我們不會生氣:但被罵的若是自己,又有心接受它,就會生氣了!所以面對逆境時,要實時關閉心門,心不要接納惡人擾亂的境界,而采取旁觀者的態度,自然就不會發脾氣或指責對方了,如此自能輕安。

   「彼來惡者,而自惡之」,有人態度不好、背道而馳,縱然他是有意來找麻煩,只要我們不在意他的態度,就能輕安若無其事;而惡人本身並不快樂,因爲他見人行善即心生厭煩、起抗拒心而與好人格格不入,甚至甘心與惡人爲伴,因此會招來很多痛苦。

   修行若能堅決志向、直心向道,就有勇氣突破萬難;縱使惡人想障礙或毀謗行善的人,最後反而會自招惡報,而行善者的道業也同樣會有成就。被毀謗的人如果不在意它,並且保持風度;旁觀者反而會贊歎被罵而不瞋的人,對于惡人的擾亂則無好感,甚至會引起公憤。所以,罵人的人,其實是自己受到損失。

   我們若有這種覺悟,境界自然會消滅;但若隨順世俗就會卷入社會的漩渦。所以,不論周遭的環境如何,都不可被溫言巧語或粗言惡語擾亂,迷失了我們的道心,一定要好好護持善念。

   有些人發心修行向道時,朋友就用盡方法引誘,邀他遊玩、看電影、登山等等來阻礙他的道心;惡劣的態度容易防範,柔軟的感情則很難防。修行人不論遭遇強硬或柔和的形態,都應好好顧守道心,不要被誘引誤導!

   由此可知,若不是具備大智慧、大丈夫心、有氣魄的人,無法固守心志斷惡行善。由于社會太過濁惡,只要意志稍微薄弱,就很容易被誘向迷途,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堅決的智力與意志。

   古人說:「如明鏡中現于醜容,彼容自醜,鏡何醜哉

  」譬如明鏡中,映照出一張很醜陋的面孔,這是不是鏡面醜呢

  不是,而是鏡子照映的境醜;一旦醜陋的面孔或境界離開後,鏡子立刻恢複它原來的明淨。

   所以我們的心要像鏡子一樣,心鏡所照映的只是一幕幕景象而已;一旦景象或鏡子離開,兩者就互不相幹了。

   因此,不論外境如何,我們要時時善自謹慎、反觀自省:自己的道心、善念夠不夠

  必須遠離擾亂的境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七章 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人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

  對曰:歸矣。佛言:令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難。慎勿爲惡。 …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