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二章经▪P3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有迷惑才会造业,如果能够断欲去爱,就不会结业了。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如果能修证到无分别的根本智,也就能「无念无作」。所以,我们要依循佛陀的教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修行,并藉由事相来端正威仪。所以,要依靠「戒」来护持我们的戒体,若能守戒清净,就像一张干净洁白、一尘不染的白纸。当我们的心达到本源的时候,也就是「无念无作」、学成功夫了。

   学习事物,一定要全神贯注;一旦熟悉了,自然能够运用自如。就如驾驶飞机、车子一样,之前一定要专心学习、了解车子或飞机的复杂性能,才能得心应手地操作而不会惶恐。有些人连搭飞机都感到害怕;但是,飞行员熟悉驾驶原理,所以能得心应手。

   我们修行也一样,在还没有成就之前,一定要专心一志地学习、体会真理。若能达到最高的程度,就是「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的境界。

   而「不历诸位」,是指不用再一果位、一果位地进阶,也就是「顿觉」。只要我们心静气平,那就是本来面目,也是真体会。根机锐利的人,就能够「闻一知十」。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赞叹颜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子贡)闻一以知二。」同样是由孔子教授道理,弟子们也同时听闻,不过,子贡却说:夫子讲一分道理,我可以理解两分,而颜回却可以了解十分,这就是对智识所体悟的强弱之别。

   但是,就一般修行人而言,都必须一步步渐次地修行,才能断除三界的「惑」。因为三界众生最大的烦恼就是欲爱,所以佛陀要我们先断欲去爱,才能断一切烦恼。修行若要识心达本,就要去除爱欲,还要断除对一切物质的贪欲,也就是断除「四惑」及「五惑」的烦恼。

   何谓「四住地烦恼」

  第一是「见一切住地烦恼」,也就是三界的「见惑」。三界众生容易因眼睛所见的色相而起迷惑。譬如:虚空有色吗

  虚空本来就没有颜色,但阴雨的天空是灰色的,到了晴天万里无云时变成蓝色,晚上又变成黑色。同样的天空,究竟哪一种颜色才是本色

  其实,这只是地球自转与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变化罢了!哪里有所谓天的颜色呢

  

   佛陀的眼光能够透视宇宙的真谛,众生的见解却是颠倒的、无法透视清楚:众生所见的往往都是不正确、有差别的,所以容易生疑惑,这就是「一切见住地惑」,又称作「见惑」。

   第二住地烦恼,是「欲爱住地烦恼」。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是欲界,也是五趣杂居地。欲界众生最大的烦恼是「思惑」,而思想最大的烦恼还是不离淫欲,这就是爱欲的烦恼。凡夫所造的业,大多是由爱欲的贪念产生。

   第三是「色界住地烦恼」。色界虽然已经没有淫欲,但是还有色身、宫殿存在,还有物质享受的爱乐;既然有爱乐便有烦恼,所以称为「色住地烦恼」。

   第四是「无色界住地烦恼」,是有爱着的烦恼。这时已经没有色(物质)、也没有方位之分,但还有精神、思想的存在。人的痛苦,大部分来自物质;到了无色界的境界,则已无身体的病痛。为什么能达到没病苦的境界呢

  这完全依赖禅定之功。然而,是不是完全断除烦恼了呢

  还没有,因为分段生死未断,也就是还有少部分的烦恼,还有爱着。

   然而,要断除烦恼,光是断除「四住地烦恼」还不够,一定要连「五住地烦恼」(即无明烦恼)也一并断除。若五住地烦恼也断除了,才能真正到达清净、涅槃、无为的境界。

   所以,修行首先要「断欲去爱,识自心源」,把欲爱断除而回归本来的面目,如此,便可证入「无为」的境界。

  第三章 割爱去贪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因为前一章经文中提到:「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有些学佛者因而取「理」舍「事」、不肯实修,认为:既然佛性人人皆有,只要心不执着、业就除了,还需要修行吗

  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

   人之所以必须「修行」,是因为我们的心地已经受到污染,所以要用「法」来抹拭,心地才能发光;若不抹、不拭,将永远透不出光明、永远处在黑暗中。纵使我们有成佛的本质,不修行仍然得不到法益。就像矿山所蕴含的金玉,如果没有经过探采、切磨,也无法显露本质的光明。因此,为了防止修行人的偏见、曲解,所以本章特意破除前一章执理废事的「自障碍」,教我们修学佛法要事理圆融。

   「剃除须发,而为沙门」,须是男众的胡须.一般人大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貌,古代印度男人多数蓄须发,其中被装饰最多的就是头发,将大半时光耗在头发的梳理上,这无非是爱美的心与虚荣心,也是凡人「心结」的源头。

   而学佛的人,必须争取时光,若是剃除须发,不但节省时间,也能去除污染;因为头发几天不洗就会气味难闻。所以,学佛的人要去除身的污染,首先要将虚荣的染着心去除;而出家众超越在家人之处,就是能将世间人最重视、最难去除的须发剃除,这也是难舍能舍、大勇猛心的表现。剃除须发后才可称为「沙门」,这是佛教一般修行人的标志。

   「受道法者,去世资财」,既然起勇猛心现出家相,就应下决心修学正法和规则。人之所以会起无明惑、造业,不外乎由「欲」而起;而最大的贪欲就在财与色。所以修学佛法,首先必须去除心欲。

   「乞求取足」修行人仍必须有资生的物质来维持生命;但是不必为它过于辛劳,适中即可。佛在世时,出家人每天要外出托钵,不可囤积粮食;托满一钵的食物,吃饱维持身体健康应没问题。因此,钵也叫「应量器」;修行人要知足,足够就好了。只要能延续生命,就能精进修学佛法。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闲云野鹤的生活,对出家人而言是很容易的事。佛在世时,为了去除人生的昏忙,制定比丘们日中一食,以解决维生的一餐——中饭,而且出家人生活很简单,只要一钵饭就饱了。一般人就不同了!他们所以会忙忙碌碌、造业不断,也是为了食、睡、住;不但吃饭、应酬应接不暇,席开一桌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也照样吃,这就是「不应量」。过去的出家人住的也很简单,只要找到一棵树、在树下打坐,养精神就可以了;而现在的人住高楼大厦,又非常讲究内部装潢,但有的人仍不满足。

   我们要警惕自己的心,洗除过去生的坏习惯,不要再有虚幻的追求;要少欲知足——食只求饱,住能安稳,安于无求无欲、淡泊清净的境界。心能平静就是道法;反之,便无法接受道法。心要能平静,首先要去除世俗的爱欲情染。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愚蔽就是愚痴染着,遮蔽本性而不得见道。

   人的本性与佛一样,但是,为什么释尊已经「成佛」,而我们仍是「众生」呢

  因为佛有「清净智」,而我们却有「愚蔽」。为什么会愚蔽呢

  因为有了爱欲;爱欲若能去除,愚昧、染着也能去除,这就能达到修学佛道的境界。

   修行要自我庄重、爱惜自己的佛性,否则永远只是「众生」。纵然有起惑或染爱之心,也要很谨慎断除,不要再有错误行为的造作,如果任由爱欲心吞噬自己,愚蔽的业就会愈造愈重。

   然而,要出家容易吗

  日本有一位学者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有位好乐布施的善人,非常护持佛法,经常供养出家众。有一天,他忽然因急病而昏迷不醒。在昏迷中,他感到自己的神识脱离了身体,轻飘飘地来到阎罗殿。阎王告诉他:「虽然你的阳寿已尽,不过,由于你在世间修了善业,所以还可以再回人间去做人。」他一听要再做人,就一直摇手说:「我不要再做人了。」阎王就说:「做人并不容易!一定要在世间做过善事才能投胎做人。你为什么不要呢

  」善人就说:「做人固然很好,但却容易造业而堕入三恶道,所以我不要再做人。」

   阎王说:「那让你生天好吗

  」善人回答:「我也不要生天。因为天福享尽后,同样要堕落的。」阎王问:「那么你究竟要去哪里呢

  」善人想一想说:「我想到人间做出家人。」阎王说:「出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你在世间所做的善业,还不够资格出家。」于是善人又说:「既然要行大清净善业才能出家,我做不成大法师,那做个火头僧我也甘愿!」

   阎王回答:「就算你只想在炉灶边做个烧柴、煮饭的火头僧,你所行的善业也不够呀!这样好了,让你再到人间做个百家富(一个人享有一百户人家的富足),你可以再继续行善而成为千家富!」

   可是,这位善人仍觉得百家富、干家富不及一个火头僧,因此再三地请求阎王让他如愿。

   佛法难闻今已闻,菩萨道难行,而我们现在已行在菩萨道上,要时时刻刻庄重自己、守住本分,爱惜本具的佛性,好好接受佛陀的教法,才不辜负这么好的修学因缘。

  第四章 善恶并明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

  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佛陀说,众生大都离不开十种善、恶的行为,一般说的十善,反之便是十恶。

   究竟有哪「十事」呢

  即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指杀生、窃盗、邪淫,这是由「身」体所造作的不净行,所以称为「身三恶」。「口四」者,即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开口动舌的四种业。「意三」者,包括贪欲、瞋恚、愚痴三类,都是由「心」起念、造作的烦恼。所谓的善恶,都是依身、口、意这三业而造作的。何谓善

  顺理行事就是善;亦即顺道理、顺仁义道德;反之,若违背人伦道德便是恶。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身、口、…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