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二章经▪P2

  ..续本文上一页实它是大乘法的基础。佛陀首先让我们知道人世间之所以有「苦」,苦的原因是「集」种种的疑惑而衍生痴念,造业受苦,要「灭」苦的因,就必须修行于「道」。「轮」是轮送、转化的意思,将佛法像轮子一样,输送到弟子的心中;也像车轮一样,碾碎众生的烦恼。

   佛初转*轮时,阿若憍陈如先悟道证果,其余四人则是在三转*轮时先后悟道,证小乘果位。佛教在此时才具足三宝!佛宝、法宝(四谛法)、僧宝(五比丘)。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五比丘成就道果后,佛就开始步上说法的旅程。他带着第一批度化的五位比丘,依次向外度化。第二批接受度化的是耶舍及他的朋友等五十人:然后是三迦叶僧团的一千人,迦叶三兄弟是婆罗门教的领导者。他们都在听了佛的教法之后,皈依佛陀门下。

   另外,舍利弗和目犍连也是婆罗门教的领导者,他们被马胜比丘的庄严相所感动而皈依佛陀座下。因此,佛在四十九年的说法期间,到处都有弟子跟随于身边。有许多弟子心中常有疑问,都一一得到佛的释疑:大家在佛的教导下,也都一一开悟了。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这是表示僧团对佛的恭敬。尊师重道是修行成功之本;不论学什么或在任何考验、磨练的情况下,都要尊师重道,这是本段经文最重要的地方。因此,只要依四谛法门修行,就能打稳基础,进而逐渐达到佛的境界。

  经文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为什么要「辞亲出家」

  为了「识心达本」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又如何识心达本呢

  必须「解无为法」。何谓「无为法」

  就是涅槃寂静的境界。凡夫常常心猿意马、烦恼缚心,这是虚假的「污染心」:而修行人为了清净自性心、识心达本,因此出家修行。

   在「百法」(注)中,前九十四法都是有所作为的「有为法」,有形有相之法即无常,也都是「虚假的污染心」。唯有最终之涅槃,是本有的、真心不作为的境界,因此称作「无为法」。出家就是为了探究本来的面目,进而证入涅槃寂静的境界,如此,才能名副其实称作「沙门」;否则,就是「假出家」——出了世俗家,又入烦恼家。

   「沙门」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之意。佛陀说:真正的出家是要发大心、辞去世情难断之爱,出离世俗家而入如来家;真正要能称作出家人,必须达到「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如此,烦恼去除了,才能住于涅槃的境界,这也是修行最要紧的。

   「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如何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呢

  佛制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无非是要我们持戒,去恶近善、行四谛法,向上精「进」求法、恶业停「止」,使得修行者心地、戒体皆清净,这就是「进止清净」。

   「为四真道行」,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这是修行的基础,无论大、小乘的教法都离不开它。在《涅槃经》中,佛陀入灭之前曾对弟子们开示:「我昔与汝等,不见四圣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意即「我和你们在过去久远生中,就是因为没有体悟四圣谛的道理,才会流转于生死的大苦海中。」

   我们若能真正理解、体会四圣谛,就能了脱生死。一般人因为不知「苦」,才会陷于食欲之中而集种种烦恼生死因缘;因此,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息。凡夫由于不知「集」为苦因,所以不知发心修「道」,也无法断离生死,体解「灭」的道理。所以佛陀在四十九年的说法中,始终不离「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教法;纵使在临终前的一刻,也一再地讲述,由此可知,四圣谛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好好地体证四真道行;若能和四真道行契合,就能成就阿罗汉果。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已达不生灭的境界,他已断了六道中的「分段生死」,证得小乘最高的果位,能飞行变化,六神通具足,而且有旷劫的寿命(即寿命很长)。为什么阿罗汉寿命长呢

  因为他心灵清净、寂静,所以不必再受六道中的分段生死之苦。「住动天地」,是指时间非常长久。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阿罗汉下面的位阶就是「阿那含」,译为「不来」或云「不还」,它是第三果,即不再到欲界受生。证阿那含的修行者寿终后,灵神超生十九天,就能证阿罗汉果。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阿那含下面是「斯陀含」,译为「一往来」,断欲界六品思惑,是证第二果的修行人,在他生命周期的寿命里,必须分段生死、再一来一返,即得证阿罗汉果。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接下来「须陀洹」是初果,译「入流」或「逆流」,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逆流者为逆生死暴流,已断见惑入初圣位。需再经过七次的生死往返,才能证得阿罗汉。

   「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修行,首先就要断爱欲。佛陀深知众生的病源,最严重的就是「爱欲」,因此,他所说的种种教法,无非是要我们断除爱欲。爱欲是三界六道轮回的种子(因);断了爱欲这个「因」,就不会有三界轮回的「果」。

   人的爱欲如同四肢,一旦断除就无法四处奔走;同理,爱欲若能断除,自然不会再来受生,心就能处于寂静的状态而不再起烦恼。所谓「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麤」,无明一起,便会产生三细(微细的心思烦恼),进而衍生贪瞋痴等三毒;接着「五欲」——财、色、名、食、睡的贪执也会现前。如此一来,我们生生世世都将无法见「真谛」而在三界六道中痛苦地轮转不已。

   如何才能见真谛、超脱苦海呢

  佛陀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出家的目的,是要「识心达本」,找出自己本来的面目。凡夫往往会迷失自我,忘了本来的面目;为了找回真心,我们一定要了解「无为法」——无所执着、无所作为,亦即真如佛性,以证入清净安乐的涅槃境界。

   用什么方法才能证入涅槃的境界呢?要常行持守二百五十戒,以保持心性、戒体的清净。戒体就如「白绸布」一样,必须好好地守护;纵使仅仅沾染一点污垢,戒体也就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时时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才能常保戒体清净。

   若能常保心与戒体的清净,戒定慧就无时无刻不生;戒定慧一产生,对四圣谛的真理便能了彻,要成就阿罗汉道也就不困难了。不过,我们修行是希望能超越阿罗汉、力行菩萨道,而菩萨行同样必须以四圣谛为基础,兼行六度万行。所以,修行的第一要务仍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如此,我们才能认清本来的面目。

   注:「百法」,唯识家将一切有为、无为诸法,分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与无为法等五大类,总括为一百种法。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有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陀说,出家「沙门」,要断欲去爱才能「识自心源」认识自心的本体。「心源」指如来本性,也就是真如。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自性,所以,人的本性和佛性一样,只因被一念无明蒙蔽而爱欲、烦恼丛生。每个人都有家,家者「枷」也,出家即是为了脱离这个枷锁,而找回自己本来的面目。

   「达佛深理,悟无为法」,我们要了达佛陀的深理,解悟无为的本性与涅槃清净的妙境。「悟」是觉的意思,证是身体力行。修行是要真正去体悟,例如:我们现在觉得盘坐后,脚会痛或修行辛苦,是因为「我」和「身」还系缚着(我的身躯绑住我的心),而这些都是功夫还不到家,所以才会感到痛苦;若是修到真正顺心的境界时,也就是达到身心解脱、轻安自在的境界,这就能够「行道」了;那时,我们的身心自然了无挂碍,也就一切无难事了。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佛陀的心法、教理,是「无所得」也是「无所求」的,是原本就存在的无为法,不是造作的;众生本来就具有清净的本性,无须向外追求。《金刚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我们的自性和佛陀是平等的;既然是心、众生与佛平等,那还要修什么呢

  又有什么好「得」的呢

  其实,众生的心地,就像被一层雾所遮蔽的镜子,所要下的功夫是要拭除雾气;只要雾气一除、镜面光洁,自然能照彻外面的景色,而不染着镜里的物质,所以说「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只要内心有所觉悟、体会,声色货利等等外境,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到了「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境界,心就不会有所执着而造下恶业。《金刚经》有云:「如筏喻者」,学习佛法就像乘坐竹筏一样,是要将人由此岸载到彼岸。一旦渡过河流,就要舍弃竹筏上岸,不要执着在那竹筏上。又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对正法尚且不可执着,何况是邪法

  我们要依教奉行,但是如果没有真正体会佛陀所说的法,执着而不知变通,就像到岸之后,却仍坐在竹筏上不愿舍离,将永远无法登上彼岸。

   所以「心不系道」是指心不要被「道」所束缚,也就是不执着。我们修行要像走路一样前脚走,后脚就要放:这样才能继续前进。而且,心不但不系道,也要不「结业」。我们要断惑…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