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证严法师

  前言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在追求效率之下,人与人或人与事的接触、变化,都在瞬息之间;还有更多人因面对丰富多元、快速变迁的社会,而行为处事却有太多模糊的标准,以致于无所适从。要如何在快速短暂的时间中,应对进退都能表现得体,展露个人风范?这需要长期的人文修养,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出与人和谐、对事圆融的态度。

   现代人在物质满足之余,常向内心寻求、探讨,于是一些心灵改革的呼声,坊间盛行的心灵系列书籍,大众传媒上的座谈,处处都在说明现代人多么渴望寻求心灵的解梏,找到一条心灵的出口。

   佛陀的教化是最佳的心灵导引,以《佛说四十二章经》而言,它是取自佛陀说法中的精要法语。平时,佛陀说法会观机逗教,又多所取譬,所以经文较长;而《四十二章经》文字虽短,意义却很深远,可谓言简意赅,又易于诵读、理解;全经四十二个章节中,已涵盖了佛法中的主要精髓,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是进入浩瀚佛法的一个最佳入门。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本经可说是另一部《论语》,除了能帮助建立个人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外,更能提醒、教导修学者种种精神层面的观想。比如第十九章中,佛言:观天地,念无常;观世界,念无常;观灵觉,即菩提。从天地而世界而灵觉,以浅显渐进的说法,表达出无常的真理,足以让我们从文字中心领神会到那无垠的真理境界。

   释尊在西元前六世纪创立佛教,直到西汉时方传入中国,到后汉明帝时(公元六十七年左右),特命大臣到西域(印度)寻求佛法,数年后以白马驮负佛像、经书返回洛阳,并礼请迦叶摩腾(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前来翻译。《四十二章经》就是最早期翻译的佛经之一,也是中国官方正式翻译佛经之始。

   汉明帝因礼敬佛教,不仅遣使西域求法,在迎佛经回洛阳时,特兴建一座白马寺,供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等高僧在此专心译经,以后,「寺」便成为佛教殿堂的专有名词。由此可知,当时中国从官方到民间对佛法的渴求,以及敬重佛法的虔诚。

   在粗略了解《四十二章经》传入与翻译的背景后,我们知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学鼎盛时期之一,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下,也会影响译者译经的写作,综观全经,朴实而不失优美的经文,将佛陀的教法,精辟地一一道来,让学佛者更容易亲近佛法,进而启人智慧,引人行善精进。

   本经一开始便明白讲述苦、集、灭、道四大真理,这是修行者修学的基础,也是人生历程中的本质真谛。其中大部分的经文所讲的去恶行善观念,与中国儒家思想非常相近,但佛法更透彻之处在于深入精神层面,有系统的由内在思惟至外在行为,都能清楚指明方向,以引导大众自行化他。

   首章清楚说明修行的次第,二、三章主要针对出家众而言,四章以后便普及于一般人的修行方针。而朴实浅白的文丰,佛陀生动的譬喻,反复不同层面的谆谆教诲,都在教导我们如何观照自心,进而付诸行为如何去恶修善,发挥自己生命的良能,并且明白指示一条直趋光明、清净的道路,让大众循正路而行,以达清净安乐的境界。

   证严上人于民国五十五年创立慈济功德会即致力宣扬——将佛法落实于生活中,上人常言:「经者,道也:道者,路也。」并从慈善志业开始,济贫教富努力不懈。为了让弟子们能解行并进,所以在民国六十年代,对静思精舍常住众及慈济委员、会员讲述本经大意,当时的社会环境还很单纯,慈济功德会所接触的层面尚仅及于慈善,在文中上人浅显的语意、轻柔的口吻,流露着慈悲的心怀,谆谆讲解着每一个篇章,宣扬着「自净其意、欢喜布施、利益自他」的思想。

   而今慈济之路已历经三十四年,再看看遍及全球的慈济人跟随着上人的脚步,踏踏实实地力行菩萨道,上至名流权贵,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能在这里欢喜付出、增长福慧。在慈济世界中,一张张美丽的笑脸,一颗颗无私的爱心,随着志业的发展传遍了五湖四海,而心中谨守的是上人的话:「多用心!做就对了!」一如经中所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正是佛法实践者的一个贴切注解。

   慈济人在无私付出之时,也能遵守上人所定的慈济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吸烟(不吸毒嚼槟榔)、不赌博、不瞋恚(调和声色)、不违规(遵守规则)、不忘本(孝顺父母)。这是为了符合现代社会变迁而立下的规范,也许有人觉得在如此诡谲多变的社会,要完全守住这十戒实在很难,但是:「有愿就有力。」心中既已立定志向,何难之有

  更何况这些规则正是保护自身的清凉法,理应时时自我勉励警策。

   阅读佛经需要一颗虔敬之心,但虔诚并不是将它供上佛桌熏香礼拜而已,更要虔诚体会、实践力行。佛陀于《四十二草经》中阐述、教导大众如何从行、住、坐、卧中趋向正道。而证严上人细腻的解说,贴切的诠释,更将本经与现代大众拉近了距离,盼能与阅经读者相互勉励,并分享法喜、同沾法益。

  经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每一部经典的开始都有「序分」,序分中包括六种证信序,也就是六种成就。普通经文,一开始都会提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众若干人俱……」这就是六成就,即主成就、众成就、处成就、时成就、闻成就、信成就。在这段经文里则稍有差异,*轮是「信」成就、成道已是「时」成就、世尊是「主」成就、鹿野苑是「处」成就、憍陈如等是「闻」成就,复有比丘是「众」成就。

   《四十二章经》是从佛一生说法中,撷取重要的经句,来作为启导佛门修行者的道粮。它的文字虽短,意义却很深远。本经是阿难尊者所集,译者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

   「世尊成道已」,「世尊」是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诞生于人间,他出生于印度的迦毘罗卫国。「尊」尊贵、荣华之意。他原是迦毘罗卫国的太子,父亲净饭王年过四十岁才生下他,取名为悉达多。太子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

   悉达多太子一出生即被预言长大后,将成为一位大觉者,使得净饭王十分烦恼!他绞尽脑汁,提供太子种种的生活享受,但是这些并未使一个有觉性的人迷失。一般世俗人所说的快乐,在太子眼里都是痛苦的根源。因此,他从小即有一种寂静的德行,故名为释迦牟尼,也就是寂静能仁的意思。

   太子长大后,在一次出游中,一位婆罗门教修行者如闲云野鹤般崇高的生活态度,深深吸引了他,也启发了他修行的念头。又在另一次出游中,看到生、老、病、死的苦,而深深体会人生的苦、空、无常,更加强他想修行以透彻个中真理的决心。

   除此之外,当时印度社会四姓阶级分得很清楚,他也想打破这种不平等的阶级观念,以解脱众生的苦。于是,就在十九岁那年的某一夜,离开皇宫踏上修行之路。以一位年轻太子,在当时那种优渥的环境中,居然能舍得下、看得破,实在是难能可贵!一般人总是在受了痛苦、压迫之后,才想要争取自由,而这位年轻的太子却是在富贵、五欲中看开了世间一切,这是圣人和凡夫的不同处。

   离开皇宫之后,太子以五年的时间参访,遍访全印度的修道者。但是,那些婆罗门的教理,并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于是,五年之后,他进入苦行林修苦行。

   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悉达多太子深深觉得:这种苦行并无法成就般若,只是徒然折磨了身体,而智慧应该是在身体有适度的调养时启发出来的。因为身体虚弱,也会影响智慧的增长,可见苦行是偏道而非中道。

   于是,他走出苦行林,来到伽耶山,选择一棵大树,在树下石座上铺草为座,在禅坐之前发愿道:「在这金刚座上,若不能透彻宇宙真理成等正觉,即使粉身碎骨,也不离此座!」

   到十二月八日天将亮时,修行者!悉达多在静思中慢慢张开眼睛,目光忽然与一颗星星接触,星星的光透入他的心,剎那间,一切的烦恼完全消失,心地一片静寂清澄,净光明亮、照见了宇宙大地一切真相。此时,他心光一闪,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于是,决定将佛法推广于民间,实践济世的心愿。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佛透彻宇宙的真理、成道后,他思惟着:该用什么方法来度化众生

  如何观机逗教,使大家都能悟入佛的境界

  众生本具佛性,只因被「欲念」污染,而失去清净的本性;要使众生恢复本来的面目、转凡入圣,首先就要离欲知足,不动无明贪念,如此,则能「寂静」清明,这是最殊胜的心灵境界。

   「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修行要使心清净,必须先降伏魔道,也就是降伏内心的烦恼,觉性朗耀照彻寰宇万物,理与心会——成等正觉。佛成道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轮。他们原是当初净饭王派来劝太子回心转意的五位大臣,后来反而跟随太子在苦行林中修行;太子走出苦行林之后,他们才转往鹿野苑修行。

   「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它是佛教的基础。不要以为「四谛法」是小乘法,其…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