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它是大乘法的基礎。佛陀首先讓我們知道人世間之所以有「苦」,苦的原因是「集」種種的疑惑而衍生癡念,造業受苦,要「滅」苦的因,就必須修行于「道」。「輪」是輪送、轉化的意思,將佛法像輪子一樣,輸送到弟子的心中;也像車輪一樣,碾碎衆生的煩惱。
佛初轉*輪時,阿若憍陳如先悟道證果,其余四人則是在叁轉*輪時先後悟道,證小乘果位。佛教在此時才具足叁寶!佛寶、法寶(四谛法)、僧寶(五比丘)。
「複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五比丘成就道果後,佛就開始步上說法的旅程。他帶著第一批度化的五位比丘,依次向外度化。第二批接受度化的是耶舍及他的朋友等五十人:然後是叁迦葉僧團的一千人,迦葉叁兄弟是婆羅門教的領導者。他們都在聽了佛的教法之後,皈依佛陀門下。
另外,舍利弗和目犍連也是婆羅門教的領導者,他們被馬勝比丘的莊嚴相所感動而皈依佛陀座下。因此,佛在四十九年的說法期間,到處都有弟子跟隨于身邊。有許多弟子心中常有疑問,都一一得到佛的釋疑:大家在佛的教導下,也都一一開悟了。
「合掌敬諾,而順尊敕。」這是表示僧團對佛的恭敬。尊師重道是修行成功之本;不論學什麼或在任何考驗、磨練的情況下,都要尊師重道,這是本段經文最重要的地方。因此,只要依四谛法門修行,就能打穩基礎,進而逐漸達到佛的境界。
經文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爲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爲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爲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爲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複用之。
「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爲什麼要「辭親出家」
爲了「識心達本」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又如何識心達本呢
必須「解無爲法」。何謂「無爲法」
就是涅槃寂靜的境界。凡夫常常心猿意馬、煩惱縛心,這是虛假的「汙染心」:而修行人爲了清淨自性心、識心達本,因此出家修行。
在「百法」(注)中,前九十四法都是有所作爲的「有爲法」,有形有相之法即無常,也都是「虛假的汙染心」。唯有最終之涅槃,是本有的、真心不作爲的境界,因此稱作「無爲法」。出家就是爲了探究本來的面目,進而證入涅槃寂靜的境界,如此,才能名副其實稱作「沙門」;否則,就是「假出家」——出了世俗家,又入煩惱家。
「沙門」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之意。佛陀說:真正的出家是要發大心、辭去世情難斷之愛,出離世俗家而入如來家;真正要能稱作出家人,必須達到「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如此,煩惱去除了,才能住于涅槃的境界,這也是修行最要緊的。
「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爲四真道行,成阿羅漢。」如何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呢
佛製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無非是要我們持戒,去惡近善、行四谛法,向上精「進」求法、惡業停「止」,使得修行者心地、戒體皆清淨,這就是「進止清淨」。
「爲四真道行」,就是「四聖谛」——苦、集、滅、道;這是修行的基礎,無論大、小乘的教法都離不開它。在《涅槃經》中,佛陀入滅之前曾對弟子們開示:「我昔與汝等,不見四聖谛: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意即「我和你們在過去久遠生中,就是因爲沒有體悟四聖谛的道理,才會流轉于生死的大苦海中。」
我們若能真正理解、體會四聖谛,就能了脫生死。一般人因爲不知「苦」,才會陷于食欲之中而集種種煩惱生死因緣;因此,在叁界六道中輪回不息。凡夫由于不知「集」爲苦因,所以不知發心修「道」,也無法斷離生死,體解「滅」的道理。所以佛陀在四十九年的說法中,始終不離「苦、集、滅、道」四聖谛的教法;縱使在臨終前的一刻,也一再地講述,由此可知,四聖谛是多麼的重要!
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好好地體證四真道行;若能和四真道行契合,就能成就阿羅漢果。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阿羅漢已達不生滅的境界,他已斷了六道中的「分段生死」,證得小乘最高的果位,能飛行變化,六神通具足,而且有曠劫的壽命(即壽命很長)。爲什麼阿羅漢壽命長呢
因爲他心靈清淨、寂靜,所以不必再受六道中的分段生死之苦。「住動天地」,是指時間非常長久。
「次爲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阿羅漢下面的位階就是「阿那含」,譯爲「不來」或雲「不還」,它是第叁果,即不再到欲界受生。證阿那含的修行者壽終後,靈神超生十九天,就能證阿羅漢果。
「次爲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阿那含下面是「斯陀含」,譯爲「一往來」,斷欲界六品思惑,是證第二果的修行人,在他生命周期的壽命裏,必須分段生死、再一來一返,即得證阿羅漢果。
「次爲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接下來「須陀洹」是初果,譯「入流」或「逆流」,謂去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逆流者爲逆生死暴流,已斷見惑入初聖位。需再經過七次的生死往返,才能證得阿羅漢。
「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複用之。」修行,首先就要斷愛欲。佛陀深知衆生的病源,最嚴重的就是「愛欲」,因此,他所說的種種教法,無非是要我們斷除愛欲。愛欲是叁界六道輪回的種子(因);斷了愛欲這個「因」,就不會有叁界輪回的「果」。
人的愛欲如同四肢,一旦斷除就無法四處奔走;同理,愛欲若能斷除,自然不會再來受生,心就能處于寂靜的狀態而不再起煩惱。所謂「一念無明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麤」,無明一起,便會産生叁細(微細的心思煩惱),進而衍生貪瞋癡等叁毒;接著「五欲」——財、色、名、食、睡的貪執也會現前。如此一來,我們生生世世都將無法見「真谛」而在叁界六道中痛苦地輪轉不已。
如何才能見真谛、超脫苦海呢
佛陀說:「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出家的目的,是要「識心達本」,找出自己本來的面目。凡夫往往會迷失自我,忘了本來的面目;爲了找回真心,我們一定要了解「無爲法」——無所執著、無所作爲,亦即真如佛性,以證入清淨安樂的涅槃境界。
用什麼方法才能證入涅槃的境界呢?要常行持守二百五十戒,以保持心性、戒體的清淨。戒體就如「白綢布」一樣,必須好好地守護;縱使僅僅沾染一點汙垢,戒體也就毀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時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才能常保戒體清淨。
若能常保心與戒體的清淨,戒定慧就無時無刻不生;戒定慧一産生,對四聖谛的真理便能了徹,要成就阿羅漢道也就不困難了。不過,我們修行是希望能超越阿羅漢、力行菩薩道,而菩薩行同樣必須以四聖谛爲基礎,兼行六度萬行。所以,修行的第一要務仍在「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如此,我們才能認清本來的面目。
注:「百法」,唯識家將一切有爲、無爲諸法,分爲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與無爲法等五大類,總括爲一百種法。
第二章 斷欲絕求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有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爲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
佛陀說,出家「沙門」,要斷欲去愛才能「識自心源」認識自心的本體。「心源」指如來本性,也就是真如。一切衆生都具有如來自性,所以,人的本性和佛性一樣,只因被一念無明蒙蔽而愛欲、煩惱叢生。每個人都有家,家者「枷」也,出家即是爲了脫離這個枷鎖,而找回自己本來的面目。
「達佛深理,悟無爲法」,我們要了達佛陀的深理,解悟無爲的本性與涅槃清淨的妙境。「悟」是覺的意思,證是身體力行。修行是要真正去體悟,例如:我們現在覺得盤坐後,腳會痛或修行辛苦,是因爲「我」和「身」還系縛著(我的身軀綁住我的心),而這些都是功夫還不到家,所以才會感到痛苦;若是修到真正順心的境界時,也就是達到身心解脫、輕安自在的境界,這就能夠「行道」了;那時,我們的身心自然了無挂礙,也就一切無難事了。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佛陀的心法、教理,是「無所得」也是「無所求」的,是原本就存在的無爲法,不是造作的;衆生本來就具有清淨的本性,無須向外追求。《金剛經》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我們的自性和佛陀是平等的;既然是心、衆生與佛平等,那還要修什麼呢
又有什麼好「得」的呢
其實,衆生的心地,就像被一層霧所遮蔽的鏡子,所要下的功夫是要拭除霧氣;只要霧氣一除、鏡面光潔,自然能照徹外面的景色,而不染著鏡裏的物質,所以說「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只要內心有所覺悟、體會,聲色貨利等等外境,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呢
「心不系道,亦不結業」,到了「內無所得,外無所求」的境界,心就不會有所執著而造下惡業。《金剛經》有雲:「如筏喻者」,學習佛法就像乘坐竹筏一樣,是要將人由此岸載到彼岸。一旦渡過河流,就要舍棄竹筏上岸,不要執著在那竹筏上。又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一對正法尚且不可執著,何況是邪法
我們要依教奉行,但是如果沒有真正體會佛陀所說的法,執著而不知變通,就像到岸之後,卻仍坐在竹筏上不願舍離,將永遠無法登上彼岸。
所以「心不系道」是指心不要被「道」所束縛,也就是不執著。我們修行要像走路一樣前腳走,後腳就要放:這樣才能繼續前進。而且,心不但不系道,也要不「結業」。我們要斷惑…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