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有迷惑才會造業,如果能夠斷欲去愛,就不會結業了。
「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如果能修證到無分別的根本智,也就能「無念無作」。所以,我們要依循佛陀的教法,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修行,並藉由事相來端正威儀。所以,要依靠「戒」來護持我們的戒體,若能守戒清淨,就像一張幹淨潔白、一塵不染的白紙。當我們的心達到本源的時候,也就是「無念無作」、學成功夫了。
學習事物,一定要全神貫注;一旦熟悉了,自然能夠運用自如。就如駕駛飛機、車子一樣,之前一定要專心學習、了解車子或飛機的複雜性能,才能得心應手地操作而不會惶恐。有些人連搭飛機都感到害怕;但是,飛行員熟悉駕駛原理,所以能得心應手。
我們修行也一樣,在還沒有成就之前,一定要專心一志地學習、體會真理。若能達到最高的程度,就是「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的境界。
而「不曆諸位」,是指不用再一果位、一果位地進階,也就是「頓覺」。只要我們心靜氣平,那就是本來面目,也是真體會。根機銳利的人,就能夠「聞一知十」。例如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贊歎顔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子貢)聞一以知二。」同樣是由孔子教授道理,弟子們也同時聽聞,不過,子貢卻說:夫子講一分道理,我可以理解兩分,而顔回卻可以了解十分,這就是對智識所體悟的強弱之別。
但是,就一般修行人而言,都必須一步步漸次地修行,才能斷除叁界的「惑」。因爲叁界衆生最大的煩惱就是欲愛,所以佛陀要我們先斷欲去愛,才能斷一切煩惱。修行若要識心達本,就要去除愛欲,還要斷除對一切物質的貪欲,也就是斷除「四惑」及「五惑」的煩惱。
何謂「四住地煩惱」
第一是「見一切住地煩惱」,也就是叁界的「見惑」。叁界衆生容易因眼睛所見的色相而起迷惑。譬如:虛空有色嗎
虛空本來就沒有顔色,但陰雨的天空是灰色的,到了晴天萬裏無雲時變成藍色,晚上又變成黑色。同樣的天空,究竟哪一種顔色才是本色
其實,這只是地球自轉與陽光照射的角度不同,所産生的變化罷了!哪裏有所謂天的顔色呢
佛陀的眼光能夠透視宇宙的真谛,衆生的見解卻是顛倒的、無法透視清楚:衆生所見的往往都是不正確、有差別的,所以容易生疑惑,這就是「一切見住地惑」,又稱作「見惑」。
第二住地煩惱,是「欲愛住地煩惱」。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是欲界,也是五趣雜居地。欲界衆生最大的煩惱是「思惑」,而思想最大的煩惱還是不離淫欲,這就是愛欲的煩惱。凡夫所造的業,大多是由愛欲的貪念産生。
第叁是「色界住地煩惱」。色界雖然已經沒有淫欲,但是還有色身、宮殿存在,還有物質享受的愛樂;既然有愛樂便有煩惱,所以稱爲「色住地煩惱」。
第四是「無色界住地煩惱」,是有愛著的煩惱。這時已經沒有色(物質)、也沒有方位之分,但還有精神、思想的存在。人的痛苦,大部分來自物質;到了無色界的境界,則已無身體的病痛。爲什麼能達到沒病苦的境界呢
這完全依賴禅定之功。然而,是不是完全斷除煩惱了呢
還沒有,因爲分段生死未斷,也就是還有少部分的煩惱,還有愛著。
然而,要斷除煩惱,光是斷除「四住地煩惱」還不夠,一定要連「五住地煩惱」(即無明煩惱)也一並斷除。若五住地煩惱也斷除了,才能真正到達清淨、涅槃、無爲的境界。
所以,修行首先要「斷欲去愛,識自心源」,把欲愛斷除而回歸本來的面目,如此,便可證入「無爲」的境界。
第叁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須發,而爲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因爲前一章經文中提到:「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有些學佛者因而取「理」舍「事」、不肯實修,認爲:既然佛性人人皆有,只要心不執著、業就除了,還需要修行嗎
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
人之所以必須「修行」,是因爲我們的心地已經受到汙染,所以要用「法」來抹拭,心地才能發光;若不抹、不拭,將永遠透不出光明、永遠處在黑暗中。縱使我們有成佛的本質,不修行仍然得不到法益。就像礦山所蘊含的金玉,如果沒有經過探采、切磨,也無法顯露本質的光明。因此,爲了防止修行人的偏見、曲解,所以本章特意破除前一章執理廢事的「自障礙」,教我們修學佛法要事理圓融。
「剃除須發,而爲沙門」,須是男衆的胡須.一般人大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貌,古代印度男人多數蓄須發,其中被裝飾最多的就是頭發,將大半時光耗在頭發的梳理上,這無非是愛美的心與虛榮心,也是凡人「心結」的源頭。
而學佛的人,必須爭取時光,若是剃除須發,不但節省時間,也能去除汙染;因爲頭發幾天不洗就會氣味難聞。所以,學佛的人要去除身的汙染,首先要將虛榮的染著心去除;而出家衆超越在家人之處,就是能將世間人最重視、最難去除的須發剃除,這也是難舍能舍、大勇猛心的表現。剃除須發後才可稱爲「沙門」,這是佛教一般修行人的標志。
「受道法者,去世資財」,既然起勇猛心現出家相,就應下決心修學正法和規則。人之所以會起無明惑、造業,不外乎由「欲」而起;而最大的貪欲就在財與色。所以修學佛法,首先必須去除心欲。
「乞求取足」修行人仍必須有資生的物質來維持生命;但是不必爲它過于辛勞,適中即可。佛在世時,出家人每天要外出托缽,不可囤積糧食;托滿一缽的食物,吃飽維持身體健康應沒問題。因此,缽也叫「應量器」;修行人要知足,足夠就好了。只要能延續生命,就能精進修學佛法。
「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閑雲野鶴的生活,對出家人而言是很容易的事。佛在世時,爲了去除人生的昏忙,製定比丘們日中一食,以解決維生的一餐——中飯,而且出家人生活很簡單,只要一缽飯就飽了。一般人就不同了!他們所以會忙忙碌碌、造業不斷,也是爲了食、睡、住;不但吃飯、應酬應接不暇,席開一桌五、六千元,甚至上萬元也照樣吃,這就是「不應量」。過去的出家人住的也很簡單,只要找到一棵樹、在樹下打坐,養精神就可以了;而現在的人住高樓大廈,又非常講究內部裝潢,但有的人仍不滿足。
我們要警惕自己的心,洗除過去生的壞習慣,不要再有虛幻的追求;要少欲知足——食只求飽,住能安穩,安于無求無欲、淡泊清淨的境界。心能平靜就是道法;反之,便無法接受道法。心要能平靜,首先要去除世俗的愛欲情染。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愚蔽就是愚癡染著,遮蔽本性而不得見道。
人的本性與佛一樣,但是,爲什麼釋尊已經「成佛」,而我們仍是「衆生」呢
因爲佛有「清淨智」,而我們卻有「愚蔽」。爲什麼會愚蔽呢
因爲有了愛欲;愛欲若能去除,愚昧、染著也能去除,這就能達到修學佛道的境界。
修行要自我莊重、愛惜自己的佛性,否則永遠只是「衆生」。縱然有起惑或染愛之心,也要很謹慎斷除,不要再有錯誤行爲的造作,如果任由愛欲心吞噬自己,愚蔽的業就會愈造愈重。
然而,要出家容易嗎
日本有一位學者寫了這麼一篇文章——有位好樂布施的善人,非常護持佛法,經常供養出家衆。有一天,他忽然因急病而昏迷不醒。在昏迷中,他感到自己的神識脫離了身體,輕飄飄地來到閻羅殿。閻王告訴他:「雖然你的陽壽已盡,不過,由于你在世間修了善業,所以還可以再回人間去做人。」他一聽要再做人,就一直搖手說:「我不要再做人了。」閻王就說:「做人並不容易!一定要在世間做過善事才能投胎做人。你爲什麼不要呢
」善人就說:「做人固然很好,但卻容易造業而墮入叁惡道,所以我不要再做人。」
閻王說:「那讓你生天好嗎
」善人回答:「我也不要生天。因爲天福享盡後,同樣要墮落的。」閻王問:「那麼你究竟要去哪裏呢
」善人想一想說:「我想到人間做出家人。」閻王說:「出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你在世間所做的善業,還不夠資格出家。」于是善人又說:「既然要行大清淨善業才能出家,我做不成大法師,那做個火頭僧我也甘願!」
閻王回答:「就算你只想在爐竈邊做個燒柴、煮飯的火頭僧,你所行的善業也不夠呀!這樣好了,讓你再到人間做個百家富(一個人享有一百戶人家的富足),你可以再繼續行善而成爲千家富!」
可是,這位善人仍覺得百家富、幹家富不及一個火頭僧,因此再叁地請求閻王讓他如願。
佛法難聞今已聞,菩薩道難行,而我們現在已行在菩薩道上,要時時刻刻莊重自己、守住本分,愛惜本具的佛性,好好接受佛陀的教法,才不辜負這麼好的修學因緣。
第四章 善惡並明
佛言:衆生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何等爲十
身叁、口四、意叁。身叁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叁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衆生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佛陀說,衆生大都離不開十種善、惡的行爲,一般說的十善,反之便是十惡。
究竟有哪「十事」呢
即身叁、口四、意叁。「身叁」者,指殺生、竊盜、邪淫,這是由「身」體所造作的不淨行,所以稱爲「身叁惡」。「口四」者,即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是開口動舌的四種業。「意叁」者,包括貪欲、瞋恚、愚癡叁類,都是由「心」起念、造作的煩惱。所謂的善惡,都是依身、口、意這叁業而造作的。何謂善
順理行事就是善;亦即順道理、順仁義道德;反之,若違背人倫道德便是惡。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身、口、…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