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二章經▪P5

  ..續本文上一頁

   佛在世時,爲了行道也曾遭人毀謗,但是,佛陀默然不作回應。當我們被人責罵、毀謗時,該如何應對呢

  要保持「默然」的態度,不要作回應:等對方罵完,要能夠依然心平氣和,修養的功夫才算到家。

   世間事都是相對的——與惡相對立才會起紛爭,若是惡與善相對,鬥爭的機會就比較少。所以當我們面對惡人時,一定要用善的態度對待他,這樣惡終究會停止。

   「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

  」如果你要送東西給我,而我不接受,你是不是會將這個禮物再拿回去呢

  是啊!禮物送人而對方不收,當然是自己再拿回來。同樣的道理,「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你惡口毀謗我,我的心並不納受這種惡念,這分惡業將來還是由你自己承受,災禍仍是會歸還到你身上。

   「猶響應聲,影之隨行,終無免難」,如深谷應聲回響,聲則自物體發出來的。比如說講話,大家不過是聽到聲音而已,源頭仍在喉嚨、嘴巴;又像人的影子,人走到哪裏,影子就跟到哪裏。所以自己作惡,果報還是由自己來承受。

   因此我們「慎勿爲惡」,不要做壞事,凡事要謹慎啊!在學佛的路上,我們往往會受到背道而行的人所毀罵,雖然如此,仍然要「以善待惡、以德報怨」,是非自然會消除;如果我們「以怨報怨」,那冤冤相報何時了

  

   由此可知;我們不要把惡行加在別人的身上。面對惡人,我們要守持好自己的本分,守善待人;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小心謹慎,不可爲惡,罵別人等于是在罵自己,沒有修養的人才會說是非。所以,我們凡事要放大心量,不要起惡念。

  第八章 塵唾自汙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假使對賢人起了惡念,就像「仰天吐痰」一樣,吐出來的痰不但不能到達天上,反而會向下墜落到自己的臉上;又如「逆風揚塵」般,抓一把沙土撒向他人,也一樣會讓逆風吹向自己。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鹿子母精舍對弟子們說法之後,就整裝外出托缽。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婆羅門教徒。婆羅門教在當時的印度十分盛行,而佛教則是新興的宗教,所以,有很多婆羅門教徒對佛教非常的排斥,甚至常常辱罵佛陀和僧衆。

   那位婆羅門教徒一看到佛陀,就開始破口大罵,所有難聽的話都罵出來了。不過,佛陀卻若無其事、從容安詳地繼續向前走。那位婆羅門教徒看到佛陀被罵還不理會,臉上還帶著笑容,心裏十分生氣!他就隨手抓起一把泥土,跑到佛陀的身後撒了過去。當他撒這把泥土時,剛好迎面有一陣風吹過來,因此這把泥沙反而撒到他自己身上。

   佛陀轉過身來,還是臉上帶著微笑,以慈祥而嚴肅的聲音對他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分平靜的心。不管是受到毀謗或贊譽,內心都能保持平和。但是凡夫不明道理,瞋怒的怨心一起,就起心動念、甚至造惡,這樣就會損害自己的道念。所以,聖人與凡夫的差別就在此。

   在《阿含經》裏,也有一段類似的記載:有一天佛陀遇到一位外道教徒,他也惡口辱罵佛陀。等他罵完之後,佛陀問他:「如果有朋友前去探訪你,你准備了一桌酒菜;可是你的朋友並沒有吃,那桌菜肴要還給誰呢

  」婆羅門教徒回答:「如果朋友不吃,還是自己吃啊!」

   佛陀再問:「如果你有禮物要送人,但是人家不收呢

  」他回答:「別人不收,我自己收。」佛陀就說:「是啊!你罵別人時,別人不收——像你現在罵我,我並沒有收下你的辱罵一樣。其實,你發這分怒氣對我並沒有損傷,對你的品行卻有損失呀!」

   這時,那位婆羅門教徒終于覺悟:「對啊!我爲什麼一直在發怒、罵人呢

  對方那麼安詳,到底是誰損失了呢

  」

   賢人是行于天地、依循真理的人,他有高尚的人格,真正的賢人,外在的毀謗對他並無損傷。所以,我們要十分謹慎,不要做一個毀謗他人、造作是非的小人,要做一位行事光明坦蕩的正人君子。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進,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陀教示我們,學道之人一定要有目標,也就是要專心;若能心專志一,自然能與道相合。

   現在很多學道的人,著重「博聞愛道」而心不專,初出家修行就迷于名利,讓心志向外奔馳,自以爲去哪個叢林讀過書,修學了很多佛法,人格就高人一等,這就是現今修學者的大毛病。

   現在的人就是有這樣的心態,志不守、意不堅。很多東西都想去參學。但是只用耳朵在聽,根本沒有把道理深入心中去體會,這只是形態上的「博聞愛道」;像這樣當然就「道必難會」,真理絕對沒有辦法和他的心相合。

   這裏所說的「道」,指的是本心;道即是心。有一句偈文:「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所以我們不必向外遠求;當下有機會就要好好把握,有好事做,我們就要趕快去做,做就對了,這就是「道」啊!但是有些人卻顛倒妄想、心向外求,不知「道」本來就在我們的內心,因此,難免會徒勞無功。

   那麼要如何對治呢

  要「守志奉道」。我們除了目標要正確,時刻保持原始的那分熱心與初發心的殷勤外,還要心心念念朝著菩提正道精進。只要心中存有一念正道、不被名利所雜染,並爲人群爭取福利,這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不但自救還能救人的菩提正道。若能如此,則「其道甚大」,這種道才能稱爲大道。「大道」是什麼呢

  就是真谛(真正的道理),也就是無爲法、大菩提心。我們若能守志奉道,就是真正進入菩提道。

   在修學方法上,我們必須認真聽「聞」;聽了之後,要用心深「思」觀察,並且腳踏實地去「修」行這條菩提大道。我們若能聞而思,思而修,這樣就能體會道理了。

   學佛最怕的是什麼呢

  「不宜但爲口耳之學」,不能只重視「我學會講經了,我已經聽很多佛法。」如果說歸說,行爲卻背道而行,那麼光會聽、會講也沒有用。我們必定要學到把佛法深入心中,而且以身作則去力行;實行以後,才會有真正的體會。

   再說經文裏的「奉道」,是指從心念上去體會、推究心源。在《四十二章經》的一開始,便已提到「識心達本」,就是希望我們能在念念之中尋找心源;心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問:今天的所作所爲是否合于正道

  有沒有違背道理

  若不時時警惕自心,心源就會迷失。

   這短短幾句話,包含了極深的道理。佛陀是大智慧者,能夠教化當時及未來一切衆生,我們要謹記佛陀的教誡,抱持「守志奉道」的心,不要只是「博聞愛道」;因爲佛性原本就是要以心會道,若是向外追求容易落入迷途,使心更雜亂!如此,心意就無法堅定。

   但並非要舍棄道理、不聽聞佛法,而是由博聞愛道返回到「守志奉道」。就像前文所說的,聽了以後要好好地深思,思考清楚後再去實行,實行後再說給別人聽;不要只是學講或聽法而已,必定要放下名利心與文字相,專心一意恒持力行,不要一暴十寒,這樣「道」才會弘大。

  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這段經文,教我們要隨喜功德。有的人做善事,喜歡自己做;以爲自己做的才能得福,讓別人做,自己就沒有福,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學佛,要有「自做、使人做,自學、使人學」的精神。因爲個人的力量有限,能夠集合衆人之力成就事業,才是無量功德。

   所謂「施道」有叁種方法,也就是平常佛教所說的「叁施」:

   (一)資生施——資生物是人生的必需品,一欠缺就無法生存。譬如現在的慈濟工作,對照顧戶(貧戶)布施食物,使他們得到飽足;或對貧病、寒凍的人施予醫藥、衣物等等,這些就是資生施,也叫做「財施」。

   (二)無畏施——他人遭受災難時,協助他脫離苦境、使他們得到安定,就叫做「無畏施」。有些人雖然財物不缺,但在精神上卻遇到打擊而惶懼不安,這時若能給予安慰、鼓勵,這種心靈的支持,稱作「無畏施」。

   比如:在突如其來的災變中予人安慰,並解除他們身心的苦難,使他們心寬、無畏,這些都是無畏施。

   (叁)法施——兩項是一般性的社會工作,而「法施」則是超越世俗的精神資糧。人生苦空無常,叁界有如火宅。有些人盡管一切都很富足,但卻無法得到永恒自在的快樂。這時唯有引導他們修學佛法中的「叁無漏學」——戒、定、慧,讓他們開啓心門,止惡行善,才能脫離叁界火宅,得到身心徹底的快樂。

   而且,對于功德不要有獨占心,如果我們沒有獨占心,自然就能得到別人的幫助。有些人知道行善有功德,就很認真去做;但是看到別人也要幫忙時,心裏就很擔憂,他認爲:「自己做,功德都歸我;你來幫我做,功德不就被你瓜分了嗎

  」這就是不明道理、智慧未開的人。

   其實,個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少呢

  慈濟能夠發展至今天的規模,光靠一個人的力量可能嗎

  不可能。一定要集合很多人的力量,才能共同完成理想。

   我們做好事,別人歡喜贊助:別人做好事,我們也歡喜贊助,彼此鼓勵、歡喜贊歎,這就是功德。有時我們做不到的事情,別人做到了,只要是善事,我們同樣歡喜贊歎,這樣的隨喜,也是功德。

   「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佛陀在此舉了一則「火炬」的譬喻——人就像一支蠟燭,在黑暗中一支蠟燭的光亮足夠照明嗎

  當然不夠。適時如果有成千上萬支蠟燭…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