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走路、吃飯,一切行爲都應謹慎如儀,這就是精進向道,時時刻刻沐浴在佛法清流之中。
反之,若一念懈怠,或貪、瞋、癡念生起,則易惹來很多麻煩,哪怕只是一句無心的話,也會帶來誤人誤己的後果。所以日常生活中雖然多是粗淺的形態,但也要注意細微之處。
「一念之差,步步皆錯」。粗相的行動出于微細的心念;微細的心念,是我們最應注意的,切莫因事小而失去戒慎警惕之心,一切都是見微知著。所以,「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無論做任何事,都要處處用心。
萬物之愛
一個團體能否和諧,
端視其中的個體能否相互尊重、包容。
歐洲一個專門研究動物的機構中,有一位教授負責研究「雞」,他很用心地觀察各種雞的生活形態。
有一天,他在樹林裏發現一只山雉生了許多蛋,就悄悄地拿了幾顆蛋帶回去。
剛好研究中心的一只母雞也生蛋了,他將母雞生的蛋取走,換上山雉的蛋。當母雞看到山雉的蛋時,猶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地就去孵這些蛋,既溫柔又謹慎,好像在孵自己的蛋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小山雉破殼而出,母雞帶牠們到樹林裏覓食;母雞用爪子將土撥開,就在土和樹根之間尋找小蟲,然後咕咕地叫著那小山雉來吃。
教授看了好驚訝!因爲以前這只母雞生的小雞,都是喂食人造飼料;這一次,母雞居然知道小山雉不吃飼料,只吃自然界的食物。
教授又拿了一些鴨蛋讓母雞孵化,母雞一樣耐心地把鴨蛋孵化成小鴨,然後帶著小鴨到水池邊,讓小鴨在水裏遊泳。
這兩件事讓教授明白一個道理——人類認爲愚蠢、沒有感情的雞,其實既有愛心、又有智慧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習慣、觀念,人與人之間的誤會、沖突,絕大部分起源于此。
一個團體能否和諧安定,關鍵就在于團體中的個體,能否相互尊重、包容,以慈悲的胸懷彼此扶持,而非相互計較、埋怨;以清淨的智慧化解紛爭,而非任由無明的情緒蔓延。
一只母雞能夠以愛心和智慧,對待外形和生活習性皆與自己不同的異類,身爲人類的我們,只要肯用心,當然也能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彼此相待!
奇異的木屐
心存正念,常知足,得智慧;
貪欲一起,求不得,增愚癡。
有一對母子相依爲命,孩子十分乖巧、孝順。
當小男孩七、八歲時,母親忽然得了一場大病,可是家裏很窮,根本無法延請醫生來診治,小男孩心裏很著急,不知如何是好
若不趕緊醫治,母親必定會病死。小男孩心急如焚,只好先向唯一的親人——叔叔借錢,請醫生來爲母親看病。叔叔一聽到「借錢」,臉色全變了!
他說:「小孩子怎麼可以隨便向人借錢
」
小男孩說:「如果不借錢,母親可能會病死。所以,我不得已才來借錢。」
叔叔又說:「你是不是要來騙錢的
我是不會借給你的。」
小男孩不斷地哀求、淚流滿面,叔叔才很不情願地說:「好,借給你。但是,絕對不能再來借。」叔叔借給他的錢很少,只夠買一帖藥,盡管如此,小男孩仍不斷地向叔叔叩頭、道謝,拿了錢便趕快去請醫生開藥方。
媽媽吃了藥之後,身體恢複了許多。但只服一帖藥,仍無法讓母親完全康複,小男孩只好硬著頭皮再向叔叔借錢。
不過,這次叔叔不但不見他,連門都緊緊關著不讓他進去。無論他如何哀求、哭泣,叔叔就是不開門……。
一直等到黃昏,小男孩挂念母親沒人照顧,只好回家去。他邊走邊哭,不小心撞到了一個人。擡頭一看,是位老公公。
小男孩子看著老公公,不斷地鞠躬、道歉說:「對不起!因爲我心裏很難過,所以沒注意到您,實在很抱歉!」
老公公問:「什麼事情讓你這麼傷心呢
」小男孩就將母親生病的事情述說一遍。老公公說:「你真是孝順的孩子!別擔心,我可以幫助你。」就從袋子裏拿出一雙木屐,奇怪的是這木屐只有一只腳及一塊板子。
老公公說:「孩子啊!你需要錢的時候,就穿上這雙木屐走幾步,它會發出叮叮咚咚的響聲,地上就會出現金子和銀子!你可以拿去兌換錢。」
小男孩接過這雙木屐,問老公公說:「這木屐只有一只腳而已,這樣走路會平穩嗎
」
老公公就說:「所以你要虔誠用心啊!」
于是小男孩很恭敬、歡喜地將木屐收下來。
老公公說:「你要記住,錢夠用就好了。因爲穿了一次以後,若不斷再穿這雙木屐,身體就會愈縮愈小,每穿一次就會矮一回。」
小男孩說:「請放心,我知道該怎麼用了。」
小男孩拿了這雙木屐回家後,依照老公公的方法試穿了一下,地上果然有金、銀出現,他很高興地趕緊脫下木屐,將地上的金銀拿去兌換錢,並且延請醫生來爲母親治病。不久,母親的身體就康複了。
過了一段時間,叔叔心想:「這孩子好久沒來了。不知他的母親是否已經往生了
」于是就去探視他們。但他發覺這個家的生活似乎有了改善,而且孩子的母親看起來很健康、氣色也很好。
他感到很奇怪
問小男孩說:「你怎麼有能力改善這個家庭
你母親是如何康複的呢
」老實的小男孩向叔叔說明了一切經過。叔叔即刻要小男孩拿出那雙木屐讓他瞧瞧。叔叔拿到木屐後,說:「你講的話是真的嗎
我不相 信,爲了避免你拿這雙木屐去騙人,我要將木屐收藏起來。」
叔叔將這雙木屐拿走了。盡管小男孩很舍不得,可是叔叔是長輩,他也
無可奈何啊!
叔叔回去後就迫不及待的穿上木屐,看到地上真有金銀出現。他非常驚喜,就不斷地踩著那雙木屐,不知不覺中,他的身體逐漸地縮小,甚至縮到比木屐還小,最後,只能看到木屐,根本看不到他的人影;因爲,他的身體已經縮小到有如一粒小沙子般。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些人見利而忘義,應該做、應該說的都忘記了,卻爲了利而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難道一定要爲爭取利而損害了自己的人格、自尊嗎
小男孩能知足、守本分,所以能過著很安穩的日子;而叔叔則因心念不正,即使有機會得到木屐,卻貪得無餍而得意忘形,終于惹上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我常說:「做該做的事就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就是愚癡。」到底何事是該做或不該做,也都是出自于我們的這一念心。
這雖然是一則寓言故事,卻值得大家警惕深思呀
去欲心自安
世俗的享受如泡沫、如浮雲;
心安理得就是幸福。
有一對母子,孩子從小就沒有爸爸;媽媽很辛苦地將他撫養長大,完成學業。雖然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不過母子相依爲命,日子倒是過得平平順順的。
以前兒子還是學生時,每天早上媽媽都會叫他:「起床啰!上學啰!」踏入社會工作後,媽媽仍然每天早晨叫著:「起床啰!上班啰!」這是她每天不可或缺的一件要事。
有一天,兒子下班回來跟媽媽說:「媽,您太辛苦了!從小到大,我都沒有能力讓您好好地享受,看!我們家的擺設這麼簡陋,現在我想投資做生意,如果成功了,就可以把家裏裝潢得漂漂亮亮,而且應有盡有,讓您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媽媽聽了,問兒子說:「你做的投資,所賺的錢是不是正當的呢
」
兒子說:「應該是正當的,不過可能對他人有點不公平。」
媽媽就說:「兒子呀!每天早上都是媽媽叫醒你的,是不是
」
兒子說:「是啊!媽,您問這做什麼呢
」
媽媽說:「我每天在廚房准備早餐,看到時間差不多了,就叫你吃早餐。可是每次都得叫上好多次,你還是沒有反應,總是讓我跑上樓叫你;若叫不醒,還得動手把你搖醒;常常看到你睜開眼皮了,卻還是一副很想睡的樣子。雖然如此,這卻是每天讓我覺得很踏實的一件事。我不願將來到你的床邊還沒叫你,就看到你早巳醒了;因爲我不希望你睡得不安穩啊!」
兒子聽了這些話,恍然大悟說:「媽,我知道了,我會讓您安心,不去做那此讓您擔心的事。我們母子再辛苦也沒關系,只要心安,日子就會過得很快樂,對不對呢
」
媽媽歡喜地說:「對!讓媽媽心安就是孝順。我們的欲望不要太大,只要能夠維持生活,心安理得,就是幸福啊!」
這是很正確的人生觀——憑勞力賺取合理的利潤,不做「心不安、睡不穩」的事。否則,即使得到再多的財富也不能安心。
世俗的享受如泡沫,想觸摸、捕捉,卻轉眼間就消逝無蹤;又如夏日的白雲千變萬幻,無法所求皆得。在生活中只要善盡本分,把貪欲之門關起來,自然天天都過得平安又自在。
《溯今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