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弥陀佛』的字迹。这附近一定还遗留许多亲鸾上人亲手刻的石头,我一直希望能找到它们。」
听完老人的话,中学生疑惑地注视着神情落寞的老人。老人却对他说:「年轻人,你是个好孩子。」说完后,仍旧边走边专注地扫视地面上的每一寸土地,期待能找到刻着「南无阿弥陀佛」的石头。望着老人渐渐消失的身影,想着老人落寞的神态,中学生陷入沉思当中……
由于看不到中学生回家,表哥就到海边找他,中学生便把和老人对话的情景描述给表哥听。说完后疑惑地说:「真的可能在这里找到视鸾上人亲手刻的石头吗?」
表哥说:「傻瓜!你知道吗?亲鸾上人是好几百年前的人,那么久远的事,谁也不能确定到底有没有这件事啊!」
不管事情是否属实,老人用一生的时间,找寻刻着「南无阿弥陀佛」的石头。与其如此,为什么不把握现在,找出自己心中的「南无阿弥陀佛」呢?为什么不善加应用现在的时刻?总之,在脚踏实地,面对事实,因为「过去心」是杂乱心,「未必心」是妄想心,重要的是要好好把握现在的此时此刻。
信仰偏差的太太
建立正念,以宽阔的心境
来容纳一切,才会有美满的人生。
我常说:「心静气盛,邪魔不侵。」若有正念、正信、正思惟,自然外 界的邪魔就不会侵入。我们若希望能够智慧明睿,辨明一切法的邪或正,必 须先在心中建立正念。
现在有很多人心灵空虚,难免会想要寻找一个精神寄托。有一对夫妻, 他们的知识水凖很高,在文化界里声望很好。但是,先生为了事业,必须经 常到国外去,多数的时间都住在国外,偶而才回来一次。
太太在台湾,可能是因为生活单调,所以,在先生旅居国外的这段时间 ,有人就带她接触某种宗教。自从信教以后,她对这个宗教很热心,很积极 地付出。但是,逐渐地她的思想、生活、言语、动作都变了,对其它的信仰 很排斥。看到佛菩萨像便说那是魔,看到别人合掌拜佛,就说他们是在拜魔 鬼;听到别人的信仰和她不同,她就马上闪避、远离,并说:「那都是魔鬼 !」总之,她变得无法和一般人和谐相处。
她是不是着魔了
是不是意识已经错乱了
但是,她的才华还是存在啊! 她先生从国外回来,将事业慢慢移转回台湾。回到家中,看到现在这个家, 哪里还像个家呢
太太的言语、行动都变了,谈话也不投机了。
这位先生非常无奈,他很慨叹地说,这几年的时间,他付出的代价太大 了!只因事业心强,一直想在国外打天下,希望能够功成名就。哪知道在国 外不但一无所得,辛辛苦苦的努力都浪费掉了;而且有很多事情让他感到很 不如意,现在要放弃了,但是,这时候回到台湾,家也已经不像个家了。
这几年来他付出的代价,所得到的竟是这种结局,让他非常无奈。类似 这种例子,在现代的社会似乎不少。即使他们是知识分子,但是在信仰的选 择上有了一点偏差,想要回头也已经迟了。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待人、处事,如何来圆融人事,不管环境如 何恶劣、人事如何不顺意,我们都要用宽阔的心境来容纳一切,才能在人间 道上,使我们的信念确定坚实。
学佛、信仰就是要好好把持自己这念心,不要去追求人、事、物以外的 空幻境界,若是执迷于此会很危险;能够心中有大爱,人人以爱相待,才会 有美满的人生。
小女孩的白日梦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去除妄想,才能认清周围的境界。
很多人都向往着未来,常想:如果我能改善环境,不知有多好!几年前 ,我曾看过一则童话故事——有一个天真无邪的印度小女孩,因家里很穷, 十二、三岁就必须跟着父母辛苦地工作。
有一天,她到市集买了一篮水果顶在头上。在市集里她边走边看,心想 :有钱人真好命!女人可以每天打扮得很漂亮,住得好、穿得好,生活又可以过得悠哉游哉的。
她梦想着:希望将来我长大后,能够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且能 被王子选上,这样我就可以住在皇宫里,多好,
她想着想着,好像自己已进入皇宫一样;想象王子若走来邀她跳舞,她就故意摇摇头。因为想得太高兴了,忘了头上还有一篮水果,忽然一摇头,整篮成熟的水果都掉落在地上、摔烂了!这时她才懊悔地说:「原来,这一 切都只是妄想!」
每个人都有理想、对未来也有一些蓝图;未来的境界总是在心里不断地产生。所以,「想」有时真的会扰乱了人心。若不断地追求妄想,这种「相」就会遮盖我们清净无邪的本性。学佛要尽量将心相去除,认清楚周围的境界。
我们要了悟「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要用现在的心去缘过去或未来的相,而要好好用心于现在的境界;并时时去除所执的形相,让心地如一面干净的镜子,才能照见外境而毫无差错。
一个小孩的故事
当哭泣的功能都被剥夺的时候,
人生还有什么可以计较呢
在慈济医院曾有位年纪很小的病患,才一岁多就全身瘫痪了。
他刚学会走路时,十分活泼好动。有一次母亲牵着孩子在店门口学步,母亲的手才刚放开,一转身,小孩竟然朝着马路走去,不幸被一辆小卡车迎面撞倒。开车的人知道撞到人了,竟然狠心倒车再压一次;这一倒车,摧毁了小孩的一生。
小孩被送到医院时,没有明显的外伤,可是却无法呼吸。经过急救,小孩终于醒了;但几天下来,医师却发现他的手脚并没有任何反应。按照常理推断,小孩子应该是很活泼、好动的,于是医生赶紧再做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脊椎韧带都断了。因此,这可怜的小孩不仅手脚不能活动,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自己呼吸,必须靠呼吸器维持生命。
有一天,我去病房看这个小孩。他长得白白胖胖的,我摸摸小孩的脸颊并叫他的名字。小孩知道有人正看着他、和他讲话,但是他的手脚却没有反应,只有一只小手可以微微地动一下;而他的头也无法自由转动,所以只能靠着转动眼珠子来响应。就在此时,我看见他的眼泪,顺着发鬓一直流下来,让人觉得好心痛!
我问医师:「他是不是哭不出声
」
医师说:「是的,他无法哭出声来。」
我想,这小孩才一岁多,正是天真无邪,肚子饿了会吵、要人抱、要人疼惜的年纪;而现在他不但呼吸的能力被剥夺了,连想要表达心意的权利也没有了,甚至连哭出声音的功能都没有。如果他肚子饿或需要人家抱,是否有人知道
我再问医师:「难道他一辈子就注定这样了吗
」
医师很无奈地说:「要复原很困难,不过希望会有奇迹出现。」
小孩慢慢地长大了,所以,现在医生除了为他治疗外,还需控制他的体重。因身体愈胖、呼吸会愈困难;而且身体较胖的卧床病患,长褥疮的机会 也愈大。所以必须控制这孩子的体重,而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他少吃一些。
我又问医师:「像他这么小的孩子,脊椎的神经若有机会再度成长,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发挥它的功能
」
医师说:「若以医学的常识来判断,一天只能成长零点几毫米,这孩子 如果还有办法成长的话,照理想的速度计算起来,最快也要三年多的时间, 但希望很渺茫。」
小孩是不是可能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复原
即使有办法,这三年的时间对 这个孩子来说,也是很残酷的煎熬。这是多么无奈的人生!
看到这个孩子,我深刻地感觉到——人生中,不管是人、事、物,确实 很无常,谁能预料在一刹那间,竟改变了人的一生。所以,人生有什么好计较呢
有什么「所有权」可让我们把握的
我们最好把握当下,体悟无常之理,在人生的每一个时刻发挥「使用权」。
阿嬷学国语
粗相的行动出于微细的心念,
莫因事小而失去戒慎警惕之心。
几年前,有一位老菩萨带着七、八岁刚上小学的孙子,到精舍见我。老菩萨告诉我,她的孙子年龄虽小,却很懂得做人的道理,还为她上了一课——
孙子平时在家里常常问她:「阿嬷!您怎么不会讲国语呢
」
老菩萨心想:我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还常常让孙子说不会讲国语,实 在很不好意思。于是她决定去上课,从最基本的国语注音开始学起。
但是老人的记性较差,有时会忘了怎么念,因此常常请教孙子。
有一次,她又忘了怎么念,于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叫喊着孙子:「来! 来!小不点!」结果孙子只看了她一眼,却不肯过去。
老菩萨又再次叫他,结果这回他连头也不抬一下,完全不理她。
老菩萨就走过去问道:「为什么阿嬷叫你,你都不回答
」
孙子:「您叫谁啊
」
老菩萨:「当然是叫你啊!你怎么不过来一下呢
」
「阿嬷!我不叫『小不点』!这样称呼别人是不尊重的。而且,您要我 教您读书,那我就是老师,您这样称呼我,那我讲的话您怎么会记得呢
学 校老师说过要『尊师重道』呀!」
老菩萨吓了一跳,心想:我的乖孙子真的很棒、真像个小老师耶!于是 她牵着孙子的手说:「谢谢你,小老师,为阿嬷上了一课!」
虽然这个小孩子才读小学一年级,可是因为他谨记老师的教诲,所以他 讲的话,连阿嬷都觉得很有道理。
我们待人处事应遵循「理」,像这对祖孙确实很明理啊!现在这位老菩萨国语讲得琅琅上口,这是因为她很细心,不论多微小的事都非常注意,即使是孙子所讲的话,也谨记奉行,因此能够学有所成。
平常一般人都生活在「粗浅事相」之中,例如言语、行动;很少关心微细的事物,比如自己的「心念」。其实言行举止皆由心念而生,心念正确,言行才能正确。所以,日常生活中须随时注意自己的心念是否有所偏差,不论讲话、做事,甚至…
《溯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