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走路、吃饭,一切行为都应谨慎如仪,这就是精进向道,时时刻刻沐浴在佛法清流之中。
反之,若一念懈怠,或贪、瞋、痴念生起,则易惹来很多麻烦,哪怕只是一句无心的话,也会带来误人误己的后果。所以日常生活中虽然多是粗浅的形态,但也要注意细微之处。
「一念之差,步步皆错」。粗相的行动出于微细的心念;微细的心念,是我们最应注意的,切莫因事小而失去戒慎警惕之心,一切都是见微知着。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处处用心。
万物之爱
一个团体能否和谐,
端视其中的个体能否相互尊重、包容。
欧洲一个专门研究动物的机构中,有一位教授负责研究「鸡」,他很用心地观察各种鸡的生活形态。
有一天,他在树林里发现一只山雉生了许多蛋,就悄悄地拿了几颗蛋带回去。
刚好研究中心的一只母鸡也生蛋了,他将母鸡生的蛋取走,换上山雉的蛋。当母鸡看到山雉的蛋时,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地就去孵这些蛋,既温柔又谨慎,好像在孵自己的蛋一样。
经过一段时间,小山雉破壳而出,母鸡带牠们到树林里觅食;母鸡用爪子将土拨开,就在土和树根之间寻找小虫,然后咕咕地叫着那小山雉来吃。
教授看了好惊讶!因为以前这只母鸡生的小鸡,都是喂食人造饲料;这一次,母鸡居然知道小山雉不吃饲料,只吃自然界的食物。
教授又拿了一些鸭蛋让母鸡孵化,母鸡一样耐心地把鸭蛋孵化成小鸭,然后带着小鸭到水池边,让小鸭在水里游泳。
这两件事让教授明白一个道理——人类认为愚蠢、没有感情的鸡,其实既有爱心、又有智慧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习惯、观念,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冲突,绝大部分起源于此。
一个团体能否和谐安定,关键就在于团体中的个体,能否相互尊重、包容,以慈悲的胸怀彼此扶持,而非相互计较、埋怨;以清净的智慧化解纷争,而非任由无明的情绪蔓延。
一只母鸡能够以爱心和智慧,对待外形和生活习性皆与自己不同的异类,身为人类的我们,只要肯用心,当然也能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彼此相待!
奇异的木屐
心存正念,常知足,得智慧;
贪欲一起,求不得,增愚痴。
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孩子十分乖巧、孝顺。
当小男孩七、八岁时,母亲忽然得了一场大病,可是家里很穷,根本无法延请医生来诊治,小男孩心里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
若不赶紧医治,母亲必定会病死。小男孩心急如焚,只好先向唯一的亲人——叔叔借钱,请医生来为母亲看病。叔叔一听到「借钱」,脸色全变了!
他说:「小孩子怎么可以随便向人借钱
」
小男孩说:「如果不借钱,母亲可能会病死。所以,我不得已才来借钱。」
叔叔又说:「你是不是要来骗钱的
我是不会借给你的。」
小男孩不断地哀求、泪流满面,叔叔才很不情愿地说:「好,借给你。但是,绝对不能再来借。」叔叔借给他的钱很少,只够买一帖药,尽管如此,小男孩仍不断地向叔叔叩头、道谢,拿了钱便赶快去请医生开药方。
妈妈吃了药之后,身体恢复了许多。但只服一帖药,仍无法让母亲完全康复,小男孩只好硬着头皮再向叔叔借钱。
不过,这次叔叔不但不见他,连门都紧紧关着不让他进去。无论他如何哀求、哭泣,叔叔就是不开门……。
一直等到黄昏,小男孩挂念母亲没人照顾,只好回家去。他边走边哭,不小心撞到了一个人。抬头一看,是位老公公。
小男孩子看着老公公,不断地鞠躬、道歉说:「对不起!因为我心里很难过,所以没注意到您,实在很抱歉!」
老公公问:「什么事情让你这么伤心呢
」小男孩就将母亲生病的事情述说一遍。老公公说:「你真是孝顺的孩子!别担心,我可以帮助你。」就从袋子里拿出一双木屐,奇怪的是这木屐只有一只脚及一块板子。
老公公说:「孩子啊!你需要钱的时候,就穿上这双木屐走几步,它会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地上就会出现金子和银子!你可以拿去兑换钱。」
小男孩接过这双木屐,问老公公说:「这木屐只有一只脚而已,这样走路会平稳吗
」
老公公就说:「所以你要虔诚用心啊!」
于是小男孩很恭敬、欢喜地将木屐收下来。
老公公说:「你要记住,钱够用就好了。因为穿了一次以后,若不断再穿这双木屐,身体就会愈缩愈小,每穿一次就会矮一回。」
小男孩说:「请放心,我知道该怎么用了。」
小男孩拿了这双木屐回家后,依照老公公的方法试穿了一下,地上果然有金、银出现,他很高兴地赶紧脱下木屐,将地上的金银拿去兑换钱,并且延请医生来为母亲治病。不久,母亲的身体就康复了。
过了一段时间,叔叔心想:「这孩子好久没来了。不知他的母亲是否已经往生了
」于是就去探视他们。但他发觉这个家的生活似乎有了改善,而且孩子的母亲看起来很健康、气色也很好。
他感到很奇怪
问小男孩说:「你怎么有能力改善这个家庭
你母亲是如何康复的呢
」老实的小男孩向叔叔说明了一切经过。叔叔即刻要小男孩拿出那双木屐让他瞧瞧。叔叔拿到木屐后,说:「你讲的话是真的吗
我不相 信,为了避免你拿这双木屐去骗人,我要将木屐收藏起来。」
叔叔将这双木屐拿走了。尽管小男孩很舍不得,可是叔叔是长辈,他也
无可奈何啊!
叔叔回去后就迫不及待的穿上木屐,看到地上真有金银出现。他非常惊喜,就不断地踩着那双木屐,不知不觉中,他的身体逐渐地缩小,甚至缩到比木屐还小,最后,只能看到木屐,根本看不到他的人影;因为,他的身体已经缩小到有如一粒小沙子般。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些人见利而忘义,应该做、应该说的都忘记了,却为了利而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难道一定要为争取利而损害了自己的人格、自尊吗
小男孩能知足、守本分,所以能过着很安稳的日子;而叔叔则因心念不正,即使有机会得到木屐,却贪得无餍而得意忘形,终于惹上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常说:「做该做的事就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就是愚痴。」到底何事是该做或不该做,也都是出自于我们的这一念心。
这虽然是一则寓言故事,却值得大家警惕深思呀
去欲心自安
世俗的享受如泡沫、如浮云;
心安理得就是幸福。
有一对母子,孩子从小就没有爸爸;妈妈很辛苦地将他抚养长大,完成学业。虽然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不过母子相依为命,日子倒是过得平平顺顺的。
以前儿子还是学生时,每天早上妈妈都会叫他:「起床啰!上学啰!」踏入社会工作后,妈妈仍然每天早晨叫着:「起床啰!上班啰!」这是她每天不可或缺的一件要事。
有一天,儿子下班回来跟妈妈说:「妈,您太辛苦了!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能力让您好好地享受,看!我们家的摆设这么简陋,现在我想投资做生意,如果成功了,就可以把家里装潢得漂漂亮亮,而且应有尽有,让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妈妈听了,问儿子说:「你做的投资,所赚的钱是不是正当的呢
」
儿子说:「应该是正当的,不过可能对他人有点不公平。」
妈妈就说:「儿子呀!每天早上都是妈妈叫醒你的,是不是
」
儿子说:「是啊!妈,您问这做什么呢
」
妈妈说:「我每天在厨房准备早餐,看到时间差不多了,就叫你吃早餐。可是每次都得叫上好多次,你还是没有反应,总是让我跑上楼叫你;若叫不醒,还得动手把你摇醒;常常看到你睁开眼皮了,却还是一副很想睡的样子。虽然如此,这却是每天让我觉得很踏实的一件事。我不愿将来到你的床边还没叫你,就看到你早巳醒了;因为我不希望你睡得不安稳啊!」
儿子听了这些话,恍然大悟说:「妈,我知道了,我会让您安心,不去做那此让您担心的事。我们母子再辛苦也没关系,只要心安,日子就会过得很快乐,对不对呢
」
妈妈欢喜地说:「对!让妈妈心安就是孝顺。我们的欲望不要太大,只要能够维持生活,心安理得,就是幸福啊!」
这是很正确的人生观——凭劳力赚取合理的利润,不做「心不安、睡不稳」的事。否则,即使得到再多的财富也不能安心。
世俗的享受如泡沫,想触摸、捕捉,却转眼间就消逝无踪;又如夏日的白云千变万幻,无法所求皆得。在生活中只要善尽本分,把贪欲之门关起来,自然天天都过得平安又自在。
《溯今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