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搖,這些你在生活中就可以做起來,至少聽法的時候要培養自己端身正坐,不動不搖。這個姿勢習慣了,你以後修禅定就容易修得好,容易入定。
叁皈依中的戒、定、慧,
是我們每個佛弟子都應該學習的
我們這一次暑期學修有兩個內容,一個是禅修,一個是學習叁皈依。學習叁皈依有叁句話:學好叁皈戒,修好叁皈定,圓滿叁皈慧,所以叁皈依就是戒定慧。
叁皈依是我們每個佛弟子都應該學習的,你願意學,夠條件的,就可以在叁皈依學習小組裏學。原先我定的是叁十名至五十名,爲什麼定的名額這麼少,因爲這一次叁皈依學習是我親自抓的,人太多了,我精力夠不上。
時久生疲厭,習氣在複燃,修行在退步,
希望在這段時間裏好好糾正自己的習氣
現在我們幾個道場:漢川大般若佛學苑、太湖法雨山佛學苑、開化文殊院、嶽陽的蓮花寺,這些地方都有叁皈依學習小組,他們就在他們那兒學習。我們這一次目標主要是幫助新同學。我是直話直說,你們老同學時久生疲厭,習氣在死灰複燃,修行在退步,所以讓你們這些老同學在這段時間裏好好糾正自己的習氣。新同學比較好抓,因爲他們剛剛發心。這一次學習,小住的同學能發心學六個月、四個月、叁個月都可以。
這次學叁皈依禅定,過去沒學全的都要學全。大家來的時候基礎不同,有些只是初進佛門,所以這次是第一階段,學六個月,以後還有第二階段、第叁階段。
沒有參加叁皈依小組學習的,可以跟常住一起學,跟常住一起學習的,要求不高,只要做到常住的規章製度就可以了。
學修叁皈依8-2 (27)
學好叁皈依戒 修好叁皈依定 圓滿叁皈依慧
傅味琴講于泰順崇教寺 2010年7月6日
經文: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衆
皈依願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皈依佛,要有覺悟,皈依法,
要有智慧,皈依僧,要恭敬比丘僧
提要:
·隨行能提高信心,真正要把佛教事業重擔挑起來是靠常住
·佛門講供養不賺鈔票,要深信因果,佛弟子是一家人
·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佛成道後回家探親,是去度衆生
·成佛是靠自性叁寶成佛的,但是沒有外緣叁寶的啓發引導,自性叁寶也
圓滿不起來
·皈依佛,要有覺悟,皈依法,要有智慧,皈依僧,要恭敬比丘僧
·皈依叁寶了,要親近叁寶,叁教合一就會失去圓滿、純粹的佛教
隨行能提高信心,
真正要把佛教事業重擔挑起來是靠常住
還有一種叫隨行,過去常有小住同學提出要跟我走走,希望由此提高信心,將來准備參加常住,這次可以滿足你們要求,目的就是歡迎大家常住。真正要把佛教事業重擔挑起來是靠常住,真正想要修行成就也是靠常住,所以我們這次叁皈依學習,想隨行的都可以隨著我移動。
佛門講供養不賺鈔票,要深信因果,
佛弟子是一家人
我們這兒吃飯不要錢,住宿不要錢,什麼都不要錢,超過一個月,住宿吃飯所有一切費用都包括在內,每天收五元錢,生活用具全由常住供應。有人不信現在還有不要錢的地方,特地親自來看看,結果看下來是不要錢,因爲我們佛門不賺鈔票,只講供養。
說“老師,你供養得起嗎?”我是無産階級,我自己沒錢的,但會有人來修供養的,護法就是護你的法嘛。要深信因果,要深信叁寶,世俗觀念不要太重了,不要一天到晚想著錢。
我常說笑話,我說我開了一個賠本公司,可能全世界第一個。你是修行人,人家尊重你,你會沒飯吃嗎?修行就是修個氣量大,佛弟子是一家人。
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
佛成道後回家探親,是去度衆生
我很看重年輕人,年輕人是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你們做居士有家庭負擔的,家裏有緊急情況要回家,那就可以回去,不用請假,你事情辦好了,再來學也可以,但不要世俗習氣太重了,沒什麼事也一會兒回家,一會兒回家,那還能修行啊?釋迦佛逾城出家,雪山六年苦行,菩提樹下成佛,他後來回家探親是成佛以後回去度衆生去的,佛弟子要有釋迦佛的精神。
成佛是靠自性叁寶成佛的,
但是沒有外緣叁寶的啓發引導,自性叁寶也圓滿不起來
下面講一講叁皈依的重要性,我們一進佛門就要修叁皈依,將來成就還是在叁皈依裏,叁皈依修圓滿了你就成佛了,成佛還不是成就自己的覺悟、圓滿法上的智慧以及淨化人心?雖然我們今天都受過叁皈依,這是皈依外緣叁寶,也很重要,我們將來成佛是靠自性叁寶成佛的,但是沒有外緣叁寶的啓發引導,自性叁寶也圓滿不起來。
皈依佛,要有覺悟,皈依法,
要有智慧,皈依僧,要恭敬比丘僧
佛教從古代流傳到近代,中間的變化怎麼樣,我不太了解,僅僅看看書罷了,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國內近代的佛教,皈依往往只是一個形式。由于不知道怎樣修好叁皈依,就把叁皈依架空了:皈依佛,要有覺悟,如今大多數人只知道我拜了個師父;皈依法要有智慧,有些人卻不知道聽法;皈依僧了也不知道恭敬比丘僧。而且一代不如一代,按照道理,學法是要你自己去求法的,可是現在往往不是你們來求法,是我請你們來聽法,多數人請了還不來呢,既不皈依佛也不皈依法也不皈依僧,算什麼皈依呀?
皈依叁寶了,要親近叁寶,
叁教合一就會失去圓滿、純粹的佛教
既然皈依叁寶了,爲什麼不去親近叁寶呢?連叁寶都不親近,能叫皈依叁寶的修行人嗎?現在即使這個寺院很正知正見,造得也很莊嚴,可是基本上裏邊都沒什麼人,平時燒香的人也不多,一定要等到佛菩薩聖誕,大家才來燒香。我到今年八十一歲才明白,佛教傳到中國來,很早就是儒教道教佛教叁家合一,就沒有做到純粹的叁皈依。宣揚“叁教本是一家”,就會失去了圓滿的純粹的佛教。
學修叁皈依8-3 (28)
學好叁皈依戒 修好叁皈依定 圓滿叁皈依慧
傅味琴講于泰順崇教寺 2010年7月6日
經文: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衆
皈依願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如果叁教是一家,豈不成了叁種皈依?
就不成爲佛教的叁皈依了
提要:
·要學習佛教的根律儀,儒教僅言“非理勿視”,而不詳其“何者非禮,
何者勿視,何者應視,遇不應視而不得不視者,又如何?”
·世間上學問的不圓滿,都是由于未獲得佛陀智慧而致成的無知
·古時讀書人爲了求得功名利祿,不得不讀儒教的書,仁義道德做不到就
成了空中的光環
·如果叁教是一家,豈不成了叁種皈依?就不成爲佛教的叁皈依了
要學習佛教的根律儀,儒教僅言“非理勿視”,而不詳其“何者非禮,
何者勿視,何者應視,遇不應視而不得不視者,又如何?”
前兩年我看過一本書,是介紹釋儒道叁教古人寫的詩詞,他對古代僧人每一首偈,都分析得非常詳細,指出這句話是儒教思想那句話是道教思想。看下來,寒山拾得寫的偈就沒有儒教道教思想。
能海上師非但沒有儒教道教思想,他講法裏還指出儒教道教的漏洞。例如在講《定道資糧》的“根律儀資糧”時,他提到儒教講四勿,其中一個是“非禮勿視”,能海上師說:“根律儀資糧:調柔諸根,悉令如律。若儒家所說四勿,亦根律儀所攝,但儒家僅言非禮勿視,而不詳其何者非禮,何者勿視,何者應視,遇不應視而不得不視者,又如何?”什麼是不應該看的,什麼是應該看的,有時雖然你不想看偏偏看到了,有時雖然不應該看,你又不得不去看,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儒教從來沒有講清楚過,而我們佛教的根律儀中倒是講得清清楚楚,所以還是佛法的戒定慧殊勝。
世間上學問的不圓滿,
都是由于未獲得佛陀智慧而致成的無知
儒教沒有把問題講清楚過,世間上學問的不圓滿,都是由于未獲得佛陀智慧而致成的無知。孟子書上有句話:“天作孽猶可活,人作孽不可活”,那麼天是什麼?他講不出來,而我們佛教講得很清楚:六道輪回,天就是天道。他不講清楚,後世的人就只能去猜。
古時讀書人爲了求得功名利祿,不得不讀儒教的書,
仁義道德做不到就成了空中的光環
爲什麼儒教在中國封建社會裏受尊重呢?因爲過去的社會,如果你想榮華富貴、光耀門庭,要到京城去應考,考的就是儒教的書,古時讀書人不得不讀儒教的書,所以儒教就成了封建社會的傳統思想。一代傳一代,大家去學儒教都是似懂非懂,你猜是這個意思,他猜是那個意思,學的人一看,內涵這麼豐富啊,其實都是後人猜出來加上去的。仁義道德做不到,就成了空中的光環,這種事實,今天就不舉例子了。
如果叁教是一家,豈不成了叁種皈依?
就不成爲佛教的叁皈依了
人世間的事,如果不講清楚而被人誤解的實在太多了,佛法如果不講清楚,也會被人誤解。如果說“儒教、道教、佛教,叁教是一家”,那麼叁皈依也變了叁種皈依,哪叁種皈依?儒教、道教、佛教,(衆笑)一個佛弟子學了佛教又去學儒教、道教,這就成了皈依佛、皈依孔子、皈依老子,(衆笑)叁種皈依一混淆,就不成爲佛教的叁皈依了。所以一定要把叁皈依講清楚,才不會産生誤解。
在佛門外面我們應該尊重儒教,在佛門裏就要對佛弟子講清楚,儒教對我們佛教不利,對修行不利。我們學習叁皈依是爲了修行成就,而不是挂個皈依的名字。這一次學習叁皈依,希望大家要認識到叁皈依的重要性,這是爲了我們正法久住,爲了我們自己修行的成就,爲了我們佛門的清淨。
學修叁皈依8-4 (29)
學好叁皈依戒 修好叁皈依定 圓滿叁皈依慧
傅味琴講于泰順崇教寺 2010年7月6日
經文: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衆
皈依願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希望大家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
不管用什麼方式,能斷習氣就是好
提要:
·初地菩薩修法中,有“見佛身歡喜”,能在未來佛前修供養勝過供養十方
佛,能學法修行都是未來佛
·能在同學前供養一個微笑,現前就能得到福報,大家心裏亮堂堂,那不是
光明普照嗎
·要開朗的笑,怄氣的笑會比哭還難看,要斷煩惱,不要發揮煩惱,這個
目的要端正
·希望大家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不管用什麼方式,能斷習氣就是好
·你怄氣,同學就會遠離你,你們要先學慈,你一威,人都嚇跑了
初地菩薩修法中,其中有“見佛身歡喜”,
能在未來佛前修供養勝過供養十方佛,能學法修行都是未來佛
這一次你們遠道來這兒學法,我要求你們做到一點:修初地菩薩要修十種法,其中一條叫“見佛身歡喜”。我年輕時在一個居士林吃完飯,到樓上佛堂裏去,看見有個女居士,她把佛龛打開看著佛,臉上笑嘻嘻的,笑得很有勁啊。(衆笑)其實見佛身歡喜是指的見每尊佛都要生歡喜,特別是未來佛能使你馬上得到利益。你們只知道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是未來佛,難道未來佛就彌勒佛一尊啊?你看見彌勒佛笑不稀奇的,因爲彌勒佛先朝你笑了。你看見未來佛歡喜,你能在未來佛面前修供養的話,釋迦佛進過:你在十方佛每尊佛面前都供養十萬盞燈,那個功德是沒辦法算了,可這個功德還比不上你在發菩提心的未來佛面前點一盞燈。今天大家都是發了菩提心來這兒學法的,都是未來佛,你在他面前供一盞燈,這個福氣大得來沒辦法算。
能在同學前供養一個微笑,現前就能得到福報,
大家心裏亮堂堂,那不是光明普照嗎
供燈是個比喻呀,你不要真的買了燈,在每個同學面前供,燈是比喻智慧,比喻光明,希望他能繼承佛陀的教育,你們在每個同學面前供養他一個微笑,又不花錢又最好,而且馬上得到福報,何樂而不爲?因爲你供養他微笑的時候,你心裏一定是開朗的,你心裏開朗朝他微笑,他心裏也亮堂堂了,大家心裏亮堂堂,那不是光明普照嗎?
希望大家都要修好這個供養,你們不管見到哪位同學,全要抓緊機會供養他微笑,至少在跟他講話之前,先要微笑一下,這叫未言先笑。
要開朗的笑怄氣的笑,會比哭還難看,
要斷煩惱,不要發揮煩惱,這個目的要端正
要做到開朗的笑,首先要做到心裏不怄氣,否則硬是叫你笑,也是皮笑肉不笑、陰陽怪氣地笑,笑的樣子可能比哭還要難看。我們來這兒是斷煩惱的,而不是來發揮煩惱的,這個目的要端正。
希望大家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
不管用什麼方式,能斷習氣就是好
假如聽到別人給你提意見,或者老師批評你,如果你生氣,你就不夠條件參加叁皈依小組的學習,但可以跟常住一起學。因爲長期以來這些常怄氣、煩惱的學生拖了大家前進的後腿,也搞得我得了心髒病、高血壓。這幾年爲了養病,我已經養成一個習慣,只喜歡看你笑嘻嘻而不喜歡看怄氣的臉。所以希望大家學學彌勒菩薩樣,大肚子能容,天天笑嘻嘻。
有人也許會想:老師,我實在笑不出來,假如我笑出來了,有點亂七八糟;要我說說風趣話、幽默話,我也沒這個水平;我有時候說話也說得有點亂七八糟,我一說話同學們都笑了。那麼你就亂七八糟吧,(衆笑)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不管你用什麼方式,你能改變你的習氣,斷你的煩惱,能夠笑一笑就是好貓。(衆笑)
你怄氣,同學就會遠離你,你們要先學慈,
你一威,人都嚇跑了
有人假如想:那麼老師你有時候也不笑嘛。雖然我有時候不笑,我笑的時候比你多。你還學不到家呢。我老師有時候不笑,沒有關系;你不笑,同學們就會對你遠離,因爲怕你在怄氣,免得湊上去,你氣頭上沒好話。
爲什麼我老師有時候不笑,沒關系?因爲我天天給你們講法,講講法你們歡喜了,明天還要聽我老師講法,你會跟我老師怄氣嗎?況且做老師的要慈威雙攝,你們現在先學慈別學威,你一威,人家看你太可怕,都嚇壞了。
《學修叁皈依(20~2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