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修三皈依(20~29)▪P4

  ..续本文上一页摇,这些你在生活中就可以做起来,至少听法的时候要培养自己端身正坐,不动不摇。这个姿势习惯了,你以后修禅定就容易修得好,容易入定。

  三皈依中的戒、定、慧,

  是我们每个佛弟子都应该学习的

  我们这一次暑期学修有两个内容,一个是禅修,一个是学习三皈依。学习三皈依有三句话:学好三皈戒,修好三皈定,圆满三皈慧,所以三皈依就是戒定慧。

  三皈依是我们每个佛弟子都应该学习的,你愿意学,够条件的,就可以在三皈依学习小组里学。原先我定的是三十名至五十名,为什么定的名额这么少,因为这一次三皈依学习是我亲自抓的,人太多了,我精力够不上。

  时久生疲厌,习气在复燃,修行在退步,

  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好好纠正自己的习气

  现在我们几个道场:汉川大般若佛学苑、太湖法雨山佛学苑、开化文殊院、岳阳的莲花寺,这些地方都有三皈依学习小组,他们就在他们那儿学习。我们这一次目标主要是帮助新同学。我是直话直说,你们老同学时久生疲厌,习气在死灰复燃,修行在退步,所以让你们这些老同学在这段时间里好好纠正自己的习气。新同学比较好抓,因为他们刚刚发心。这一次学习,小住的同学能发心学六个月、四个月、三个月都可以。

  这次学三皈依禅定,过去没学全的都要学全。大家来的时候基础不同,有些只是初进佛门,所以这次是第一阶段,学六个月,以后还有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没有参加三皈依小组学习的,可以跟常住一起学,跟常住一起学习的,要求不高,只要做到常住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了。

  学修三皈依8-2 (27)

  学好三皈依戒 修好三皈依定 圆满三皈依慧

  傅味琴讲于泰顺崇教寺 2010年7月6日

  经文: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皈依佛,要有觉悟,皈依法,

  要有智慧,皈依僧,要恭敬比丘僧

  提要:

   ·随行能提高信心,真正要把佛教事业重担挑起来是靠常住

   ·佛门讲供养不赚钞票,要深信因果,佛弟子是一家人

   ·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佛成道后回家探亲,是去度众生

   ·成佛是靠自性三宝成佛的,但是没有外缘三宝的启发引导,自性三宝也

   圆满不起来

   ·皈依佛,要有觉悟,皈依法,要有智慧,皈依僧,要恭敬比丘僧

   ·皈依三宝了,要亲近三宝,三教合一就会失去圆满、纯粹的佛教

  随行能提高信心,

  真正要把佛教事业重担挑起来是靠常住

  还有一种叫随行,过去常有小住同学提出要跟我走走,希望由此提高信心,将来准备参加常住,这次可以满足你们要求,目的就是欢迎大家常住。真正要把佛教事业重担挑起来是靠常住,真正想要修行成就也是靠常住,所以我们这次三皈依学习,想随行的都可以随着我移动。

  佛门讲供养不赚钞票,要深信因果,

  佛弟子是一家人

  我们这儿吃饭不要钱,住宿不要钱,什么都不要钱,超过一个月,住宿吃饭所有一切费用都包括在内,每天收五元钱,生活用具全由常住供应。有人不信现在还有不要钱的地方,特地亲自来看看,结果看下来是不要钱,因为我们佛门不赚钞票,只讲供养。

  说“老师,你供养得起吗?”我是无产阶级,我自己没钱的,但会有人来修供养的,护法就是护你的法嘛。要深信因果,要深信三宝,世俗观念不要太重了,不要一天到晚想着钱。

  我常说笑话,我说我开了一个赔本公司,可能全世界第一个。你是修行人,人家尊重你,你会没饭吃吗?修行就是修个气量大,佛弟子是一家人。

  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佛成道后回家探亲,是去度众生

  我很看重年轻人,年轻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做居士有家庭负担的,家里有紧急情况要回家,那就可以回去,不用请假,你事情办好了,再来学也可以,但不要世俗习气太重了,没什么事也一会儿回家,一会儿回家,那还能修行啊?释迦佛逾城出家,雪山六年苦行,菩提树下成佛,他后来回家探亲是成佛以后回去度众生去的,佛弟子要有释迦佛的精神。

  成佛是靠自性三宝成佛的,

  但是没有外缘三宝的启发引导,自性三宝也圆满不起来

  下面讲一讲三皈依的重要性,我们一进佛门就要修三皈依,将来成就还是在三皈依里,三皈依修圆满了你就成佛了,成佛还不是成就自己的觉悟、圆满法上的智慧以及净化人心?虽然我们今天都受过三皈依,这是皈依外缘三宝,也很重要,我们将来成佛是靠自性三宝成佛的,但是没有外缘三宝的启发引导,自性三宝也圆满不起来。

  皈依佛,要有觉悟,皈依法,

  要有智慧,皈依僧,要恭敬比丘僧

  佛教从古代流传到近代,中间的变化怎么样,我不太了解,仅仅看看书罢了,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国内近代的佛教,皈依往往只是一个形式。由于不知道怎样修好三皈依,就把三皈依架空了:皈依佛,要有觉悟,如今大多数人只知道我拜了个师父;皈依法要有智慧,有些人却不知道听法;皈依僧了也不知道恭敬比丘僧。而且一代不如一代,按照道理,学法是要你自己去求法的,可是现在往往不是你们来求法,是我请你们来听法,多数人请了还不来呢,既不皈依佛也不皈依法也不皈依僧,算什么皈依呀?

  皈依三宝了,要亲近三宝,

  三教合一就会失去圆满、纯粹的佛教

  既然皈依三宝了,为什么不去亲近三宝呢?连三宝都不亲近,能叫皈依三宝的修行人吗?现在即使这个寺院很正知正见,造得也很庄严,可是基本上里边都没什么人,平时烧香的人也不多,一定要等到佛菩萨圣诞,大家才来烧香。我到今年八十一岁才明白,佛教传到中国来,很早就是儒教道教佛教三家合一,就没有做到纯粹的三皈依。宣扬“三教本是一家”,就会失去了圆满的纯粹的佛教。

  学修三皈依8-3 (28)

  学好三皈依戒 修好三皈依定 圆满三皈依慧

  傅味琴讲于泰顺崇教寺 2010年7月6日

  经文: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如果三教是一家,岂不成了三种皈依?

  就不成为佛教的三皈依了

  提要:

   ·要学习佛教的根律仪,儒教仅言“非理勿视”,而不详其“何者非礼,

   何者勿视,何者应视,遇不应视而不得不视者,又如何?”

   ·世间上学问的不圆满,都是由于未获得佛陀智慧而致成的无知

   ·古时读书人为了求得功名利禄,不得不读儒教的书,仁义道德做不到就

   成了空中的光环

   ·如果三教是一家,岂不成了三种皈依?就不成为佛教的三皈依了

  要学习佛教的根律仪,儒教仅言“非理勿视”,而不详其“何者非礼,

  何者勿视,何者应视,遇不应视而不得不视者,又如何?”

  前两年我看过一本书,是介绍释儒道三教古人写的诗词,他对古代僧人每一首偈,都分析得非常详细,指出这句话是儒教思想那句话是道教思想。看下来,寒山拾得写的偈就没有儒教道教思想。

  能海上师非但没有儒教道教思想,他讲法里还指出儒教道教的漏洞。例如在讲《定道资粮》的“根律仪资粮”时,他提到儒教讲四勿,其中一个是“非礼勿视”,能海上师说:“根律仪资粮:调柔诸根,悉令如律。若儒家所说四勿,亦根律仪所摄,但儒家仅言非礼勿视,而不详其何者非礼,何者勿视,何者应视,遇不应视而不得不视者,又如何?”什么是不应该看的,什么是应该看的,有时虽然你不想看偏偏看到了,有时虽然不应该看,你又不得不去看,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儒教从来没有讲清楚过,而我们佛教的根律仪中倒是讲得清清楚楚,所以还是佛法的戒定慧殊胜。

  世间上学问的不圆满,

  都是由于未获得佛陀智慧而致成的无知

  儒教没有把问题讲清楚过,世间上学问的不圆满,都是由于未获得佛陀智慧而致成的无知。孟子书上有句话:“天作孽犹可活,人作孽不可活”,那么天是什么?他讲不出来,而我们佛教讲得很清楚:六道轮回,天就是天道。他不讲清楚,后世的人就只能去猜。

  古时读书人为了求得功名利禄,不得不读儒教的书,

  仁义道德做不到就成了空中的光环

  为什么儒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受尊重呢?因为过去的社会,如果你想荣华富贵、光耀门庭,要到京城去应考,考的就是儒教的书,古时读书人不得不读儒教的书,所以儒教就成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一代传一代,大家去学儒教都是似懂非懂,你猜是这个意思,他猜是那个意思,学的人一看,内涵这么丰富啊,其实都是后人猜出来加上去的。仁义道德做不到,就成了空中的光环,这种事实,今天就不举例子了。

  如果三教是一家,岂不成了三种皈依?

  就不成为佛教的三皈依了

  人世间的事,如果不讲清楚而被人误解的实在太多了,佛法如果不讲清楚,也会被人误解。如果说“儒教、道教、佛教,三教是一家”,那么三皈依也变了三种皈依,哪三种皈依?儒教、道教、佛教,(众笑)一个佛弟子学了佛教又去学儒教、道教,这就成了皈依佛、皈依孔子、皈依老子,(众笑)三种皈依一混淆,就不成为佛教的三皈依了。所以一定要把三皈依讲清楚,才不会产生误解。

  在佛门外面我们应该尊重儒教,在佛门里就要对佛弟子讲清楚,儒教对我们佛教不利,对修行不利。我们学习三皈依是为了修行成就,而不是挂个皈依的名字。这一次学习三皈依,希望大家要认识到三皈依的重要性,这是为了我们正法久住,为了我们自己修行的成就,为了我们佛门的清净。

  学修三皈依8-4 (29)

  学好三皈依戒 修好三皈依定 圆满三皈依慧

  傅味琴讲于泰顺崇教寺 2010年7月6日

  经文: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希望大家学弥勒菩萨,大肚能容,

  不管用什么方式,能断习气就是好

  提要:

   ·初地菩萨修法中,有“见佛身欢喜”,能在未来佛前修供养胜过供养十方

   佛,能学法修行都是未来佛

   ·能在同学前供养一个微笑,现前就能得到福报,大家心里亮堂堂,那不是

   光明普照吗

   ·要开朗的笑,怄气的笑会比哭还难看,要断烦恼,不要发挥烦恼,这个

   目的要端正

   ·希望大家学弥勒菩萨,大肚能容,不管用什么方式,能断习气就是好

   ·你怄气,同学就会远离你,你们要先学慈,你一威,人都吓跑了

  初地菩萨修法中,其中有“见佛身欢喜”,

  能在未来佛前修供养胜过供养十方佛,能学法修行都是未来佛

  这一次你们远道来这儿学法,我要求你们做到一点:修初地菩萨要修十种法,其中一条叫“见佛身欢喜”。我年轻时在一个居士林吃完饭,到楼上佛堂里去,看见有个女居士,她把佛龛打开看着佛,脸上笑嘻嘻的,笑得很有劲啊。(众笑)其实见佛身欢喜是指的见每尊佛都要生欢喜,特别是未来佛能使你马上得到利益。你们只知道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是未来佛,难道未来佛就弥勒佛一尊啊?你看见弥勒佛笑不稀奇的,因为弥勒佛先朝你笑了。你看见未来佛欢喜,你能在未来佛面前修供养的话,释迦佛进过:你在十方佛每尊佛面前都供养十万盏灯,那个功德是没办法算了,可这个功德还比不上你在发菩提心的未来佛面前点一盏灯。今天大家都是发了菩提心来这儿学法的,都是未来佛,你在他面前供一盏灯,这个福气大得来没办法算。

  能在同学前供养一个微笑,现前就能得到福报,

  大家心里亮堂堂,那不是光明普照吗

  供灯是个比喻呀,你不要真的买了灯,在每个同学面前供,灯是比喻智慧,比喻光明,希望他能继承佛陀的教育,你们在每个同学面前供养他一个微笑,又不花钱又最好,而且马上得到福报,何乐而不为?因为你供养他微笑的时候,你心里一定是开朗的,你心里开朗朝他微笑,他心里也亮堂堂了,大家心里亮堂堂,那不是光明普照吗?

  希望大家都要修好这个供养,你们不管见到哪位同学,全要抓紧机会供养他微笑,至少在跟他讲话之前,先要微笑一下,这叫未言先笑。

  要开朗的笑怄气的笑,会比哭还难看,

  要断烦恼,不要发挥烦恼,这个目的要端正

  要做到开朗的笑,首先要做到心里不怄气,否则硬是叫你笑,也是皮笑肉不笑、阴阳怪气地笑,笑的样子可能比哭还要难看。我们来这儿是断烦恼的,而不是来发挥烦恼的,这个目的要端正。

  希望大家学弥勒菩萨,大肚能容,

  不管用什么方式,能断习气就是好

  假如听到别人给你提意见,或者老师批评你,如果你生气,你就不够条件参加三皈依小组的学习,但可以跟常住一起学。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常怄气、烦恼的学生拖了大家前进的后腿,也搞得我得了心脏病、高血压。这几年为了养病,我已经养成一个习惯,只喜欢看你笑嘻嘻而不喜欢看怄气的脸。所以希望大家学学弥勒菩萨样,大肚子能容,天天笑嘻嘻。

  有人也许会想:老师,我实在笑不出来,假如我笑出来了,有点乱七八糟;要我说说风趣话、幽默话,我也没这个水平;我有时候说话也说得有点乱七八糟,我一说话同学们都笑了。那么你就乱七八糟吧,(众笑)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你能改变你的习气,断你的烦恼,能够笑一笑就是好猫。(众笑)

  你怄气,同学就会远离你,你们要先学慈,

  你一威,人都吓跑了

  有人假如想:那么老师你有时候也不笑嘛。虽然我有时候不笑,我笑的时候比你多。你还学不到家呢。我老师有时候不笑,没有关系;你不笑,同学们就会对你远离,因为怕你在怄气,免得凑上去,你气头上没好话。

  为什么我老师有时候不笑,没关系?因为我天天给你们讲法,讲讲法你们欢喜了,明天还要听我老师讲法,你会跟我老师怄气吗?况且做老师的要慈威双摄,你们现在先学慈别学威,你一威,人家看你太可怕,都吓坏了。

  

《学修三皈依(20~2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