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也叫本來面目,何必裝模作樣呢?菩薩法修到最後就像小孩那樣天真,文殊菩薩還不是顯現童子相。
我逗人笑,兩次一笑,我就放心了,沒事了
有個同學當了糾察,親身體會到糾察難做,所以她非常同情總糾察,“我過去真是錯了,盡說她閑話,我現在深有體會啊,她真是了不起,現在搞的我真不想幹了。”聽說還哭了一個晚上。我沒時間跟她個別說話啊,但我只要一開口說一句話,她哈哈哈笑,再說一句,她又笑了,兩次一笑,我放心了,沒事了,她再也不會哭了。善巧方便嘛。
善巧方便,沒廢話,看你悟不悟
初初開學的時候,有的同學從小在廟裏長大,爲什麼不能適應這兒環境,經常怄氣,其中也有一個原因,因爲她們一本正經,我也只好一本正經了,這樣心神就松不掉啊,我看見你,我心裏也緊張起來,想說幾句風趣話,這些風趣話,也不知道怎麼就逃光了,這樣就搞成死胡同了。其實我這個人是老小孩,越老越小,有時候我說起話來,會引得你哈哈笑,像在胡扯,其實是你不理解,我有時會問,你懂不懂啊?你不懂,我會從第一句,普普通通開玩笑的話,講到最後一句話,全是法義。所以有人就說,傅老師一開口,沒有一句廢話,看你悟不悟,這都是善巧方便呀。
蘇州同學曾在背後提我意見,有人就傳給我聽,說:“傅老師講法,講到要緊關鍵的地方,忽然拐彎了,到底怎麼回事,他不講了,幹脆講講明白。”我就朝他笑笑,“老師總要留一點東西給學生去悟啊。全聽我講出來的,你們還有什麼機會悟啊。”其實我早就講出來了,我一根肚腸通到底,怎麼會保守呢?不過巧妙得很,講出來你也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
再回過來講,唸誦熟了,換更繁難的,一方面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一方面是善巧方便,主要對治自己的妄想煩惱。
儀軌有其一貫次第,學人應尊上師教授
“此中有其一貫次第”,一貫就是不矛盾,初中後都是相通的,次第就是步驟。“學人應尊上師教授”,學文殊法的人,應該要遵照上師的教授學修,上師就是能海上師,所以我給你們講課講的都是上師的話,即使我有時候舉例子,打比方,拐個彎,也是叁句不離本行,說到後來還是回到原來地方。
我講法啰嗦,正好對治你心的啰嗦
一本文殊儀軌很精要,上師的開示可多了。有人說,傅老師講的比能海上師還要多,如果你們對能海上師的話能全懂,又何必我這麼辛苦啰嗦呢?因爲你們自己的心啰嗦了,所以我不得不啰嗦對啰嗦,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嘛,用法的啰嗦把你煩惱的啰嗦沖掉。如果你們喜歡告訴我你們心裏的矛盾,我還要啰嗦了。別怪我啰嗦,因爲你心啰嗦啊,做老師總要幫你解答心裏的疑問。
啰嗦只啰嗦一次啊,我講過了不再重講。老了,沒時間重講。以後來的新同學,我也不會從頭開始講了,都聽磁帶。現在下課。(2001.6.4 第十四講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7-1)(總第38)
◎ 傅味琴 講于 2001.6.5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煩惱自息
提要:
■ 光學不修不能了生死
■ 念誦能起熟練作用
■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煩惱自息
■ 修觀的人,能在念誦中隨文入觀
■ 要知佛理,就要聽法,不達理,法也難起作用
■ 念誦能使身心舒暢
■ 不懂法義,法上的作用發揮不出來
能海上師講:“念誦、修觀、達理,此叁者爲修任何儀軌所不可少,念誦既熟,其用乃興。”
光學不修不能了生死
“念誦、修觀、達理,此叁者爲修任何儀軌所不可少。”修儀軌就是修法,學了那麼多法應該怎麼修呢?學跟修兩個都不可少。學了就要修,修了才有成就。光學不修,也能成就,不過不能了生死,只能成一個佛學專家,現在的名堂叫什麼碩士、博士,那麼死了仍然叫碩士、博士,來世再學佛,仍然拿個碩士、博士。我看,經書裏也沒有這個名堂,經書裏只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那麼取個初果不好嗎?成就阿羅漢果更好。不管你什麼士,你不修,不能了生死。修要怎麼修?首先學了以後不要忘記,而且要把它記熟的話,那就必須要重複,不重複是記不住的,好比學校裏的背書,你不重複的讀是背不出來的。
念誦能起熟練作用
“念誦既熟,其用乃興。”功到自然成,裏邊的種子成熟了,隨時隨刻都能起作用。如果你念誦唸熟了,在念誦上就能起熟練的作用。如果平時念誦唸得好,不大打妄想,背熟了,到那時候,哪怕不看書,只要心能夠定得下去,開頭一轉,一直會轉下去,也不大會打妄想。所以如何培養自己,訓練自己,或者如何去訓練學生,都要有套科學的做法。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煩惱自息
念誦熟了,還起一個作用,當儀軌裏的法句跳出來的時候,煩惱自會息下去,頭腦清醒,而且帶來了法喜充滿。所以念誦是很重要的,八大成就中就有一個叫念誦成就。
修觀的人,能在念誦中隨文入觀
第二個修觀,修觀的人在念誦時可隨文入觀,這就把念誦跟禅定合在一起,合二爲一了,這種方法是非常善巧的。但要想在念誦上達到隨文入觀,你必須要在念誦和禅定上都有一定的基礎,否則是很難辦到的,因爲念誦時的隨文入觀,內容既豐富又複雜,而學修禅定卻可以從簡單的基礎觀修起,比較容易入手。但不管修什麼觀,全是一個方便、一座橋梁、是利用的工具,真正的目的,是隨著這樣子修,心就磨細了,心就定下去了。那麼在生活中,隨便你遇到一個什麼境,你照樣能夠作觀。當然在念誦中,也就能夠做到隨文入觀,隨著經文而進入了觀想的境界。
要知佛理,就要聽法,不達理,法也難起作用
第叁個達理,達理就要聽法,佛理要懂,法義要明白。佛最反對一知半解,乃至于一懂都不懂,這很容易發生錯見,很容易把修行搞錯。如果不達理的話,法也很難起作用。
念誦能使身心舒暢
你光是唸,唸熟了,它也能起個作用,會養成你念誦的習慣。一個喜歡念誦的人,他覺得念誦後人就心情舒暢,全身舒服,如果有一天忽然不唸了,或者忙,忘記唸了,往往自我感覺,這一天會有說不出原因的不舒服,忽然想起來了,哦,我今天沒念誦,馬上去念誦,又恢複了念誦後的舒適和安定,這就是養成了念誦的習氣。
不懂法義,法上的作用發揮不出來
當然這種習氣是好的習氣,能夠引生身心方面良好的反應,促使身心發生變化。可是不懂法義,法上的極其殊勝的意義和作用就發揮不出來了,這是非常可惜的的事。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7-2)(總第39)
◎ 傅味琴 講于 2001.6.5
歌調美化,是修行的障礙
提要:
■ 佛教的念誦是不追求好聽的
■ 音調的美化,是修行的障礙
■ 動聽的音聲和語言,會帶有迷惑性
■ 佛教不作虛僞的贊美
■ 琴棋書畫進了佛門,使佛教變了顔色
■ 學佛法,是爲了建立法幢,廣度衆生
■ 修飾名詞美,不是好現象
佛教的念誦是不追求好聽的
就好比,不懂佛法又特別喜歡唸佛的人,唸佛以後,也會覺得身心很舒暢。不過以前人的舒暢,跟現在人的舒暢,可能略有不同。以前人的舒暢,它很單純,很純潔,通過唸的聲波,就能發生身心上的舒暢。再加上以前的人,追求比較少,世俗的煩惱比較輕,所以,這種舒暢應該說是念誦的效果。如今的人喜歡唸佛,可能也達到了心情的舒暢,可是其中加進去了一個東西,我看是不太好,就是追求唸起來好聽,以好聽來達到心情舒暢,這就與社會上人喜歡唱歌差不多。同樣是念誦,由于唸的方式不同,作用就不同了。而佛教的念誦是不追求好聽的,不應該有任何的藝術加工。
音調的美化,是修行的障礙
佛教最反對世間上的娛樂,包括歌舞伎樂,也反對以世俗的愛美來包裝自己,不管是男的、女的,說話音聲不要求好聽,尤其是女的,要逐漸脫離女性故意做作的音調。女性姿態比較多,聲音變化比較多,在修行的路上這些都是障礙,你們可以去看一看《大愛道比丘尼經》,裏邊講得很清楚。
動聽的音聲和語言,會帶有迷惑性
男性,也要避免追求種種美觀動聽的音聲言語,乃至于不能說绮語,绮語就是花言巧語,雖然你能夠把人家說得心花怒放,可是這裏邊帶有迷惑性。講智慧的語言,也能說得人家心花怒放,何必一定要說一些奉承的話?
佛教不作虛僞的贊美
像外國人,有時候也很虛僞,看見一個人,不管他心裏歡喜不歡喜,即使對這個人有意見,他仍然會說,“看見你很高興。”外國人還有一種習慣,不管你美不美,總是贊歎你很美,實在贊歎不出來,他就會說你名字很美。
琴棋書畫進了佛門,使佛教變了顔色
佛教反對修飾名詞美,名詞也不能取得很美。嚴格地說起來,一切世俗的琴棋書畫對出家人來說都是禁止的,可是由于佛教傳到中國後,儒教的士大夫階級,因爲他們好學,也進入了佛門,結果把那些詩書琴畫全都搬進了佛門,表示他在佛門裏也是個清雅之士,這樣就使佛教逐漸變了顔色。
學佛法,是爲了建立法幢,廣度衆生
我們看過一部錄象,名叫《走進佛門》,錄像鏡頭放出來,在采訪佛學院時,拍的人問佛學院的學生:“畢業以後,你的理想是什麼?”有個佛學院裏的學生回答——他是一個年輕的和尚,“畢業後,我喜歡搞一個清淨的地方,每天做做詩,畫畫畫,彈彈琴”,又去成都鐵像寺的尼衆佛學院,也問同樣的問題,回答是說,“我要主持法幢,弘法利生,廣度衆生。”回答就不一樣,因爲她們受的影響不一樣。
修飾名詞美,不是好現象
修飾名詞美,這不是好現象,修行人沒這個必要。舉一個名片的例子,現在佛門裏的名片上頭銜很多,因爲排不下,只好用兩層疊起來。用得著嗎?我從前也印過名片,但我覺得名片毫無意義,我也懶得送。從前有人給我印了名片,金黃色的,頭銜是九華山佛學院副教務長,今天時過境遷,放著有什麼用?真的燒成灰,也沒有一個鬼會來拿,聽說隆蓮法師過去從不印名片,人家問她,她就用筆寫,後來年紀老了,我發現她寫字時手會發抖,弟子們就勸她印張名片,方便一點,但她名片上只有兩個字:“隆蓮”,什麼也沒有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30~3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