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40~49)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7-3)(總第40)

  ◎ 傅味琴 講于 2001.6.5

  念誦、修觀、達理叁者作用微妙

  提要:

  ■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點好

   ■ 人心粗了,就樣樣變粗了

   ■ 享受聲音的美會起貪執心,念誦是爲了修行,不必求好聽

   ■ 眼睛要看醜,唸咒不能像唱歌

   ■ 諷誦經咒,不能世俗化

   ■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 念誦、修觀、達理叁者作用微妙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點好

  佛教不追求名利,一切的莊嚴全供養佛菩薩,自身呢,不管是名字也好,穿衣也好,要樸素,在家人要越樸素越好,出家人要遵守佛製。前兩天,有人跟我說,她上次回去探親,有人就說她,“你現在怎麼不打扮了,變成“阿土”了?”我笑笑說,“今天我穿的這雙布鞋,一是輕便,二是舒服,還有一個你知道是什麼?”她想不出,我說:“還有一個叫“阿土”。”修行人嘛阿土好啊,你把一個“洋”字改爲“士”字很困難,土字改爲士字很簡單,“士”即叁士道,阿土轉爲修行人,很容易,洋派轉爲修行人就很難,因爲他洋的瘾還沒有過透。

  人心粗了,就樣樣變粗了

  現在中國出現了很多金發女郎,可她們不是真金,是假金。你把頭發染成金色,也不見得會有一個白馬王子來喜歡你(笑)。有的頭發一根一根像鐵絲那樣,我也不知道他擦了些什麼東西。頭發是細柔的好,男同志的頭發硬得像雞毛那樣,有什麼好看?嬰兒的頭發很細柔。人心粗了,就樣樣變粗了。

  享受聲音的美會起貪執心,念誦是爲了修行,不必求好聽

  話再說回來,修行不要求美,不要求時髦。念誦也是這樣,不要求好聽,念誦是念誦,唱歌是唱歌,兩碼事。唱歌爲了享受,念誦是爲了修行。人根據自己的愛好,想的好,但是事實往往不是那樣,可是他就轉不過來,這叫自得其樂,自我陶醉。我來問問你們,我這個老師講課就是那樣土裏土氣,假如我有一天,穿了筆挺的西裝,打了血血紅的領結,頭發雖然沒幾根,也擦了油(衆笑)。你們喜歡哪一種?(下答:“兩個都喜歡。”)啊!你這個心理好像做新娘子那樣(衆笑),因爲新郎個個穿西裝的。念誦是爲修行而念誦的,去享受聲音的美,你會産生貪心,會産生執著。

  眼睛要看醜,唸咒不能像唱歌

  我們眼睛看人,如來說過,要看醜的人,看病人,看老人,如來不主張我們去看年少英俊的,打扮漂亮的。但衆生有個習氣偏偏喜歡看,因此投合衆生習氣的東西,衆生就特別相應,特別喜歡,所以現在海外,唸佛唸咒都變音樂化了。磁帶裏的大悲咒,完全在唱歌。把釋迦佛的傳統的佛教,進行了藝術加工,搞得面目全非,這到底是有功還是有過,好好要考慮考慮。

  諷誦經咒,不能世俗化

  如今佛門大都在爲錢做經忏,噪聲實在太大。修行人要避免噪聲,聽多聽久了要發神經病的,這是外國科學家說的。一天到晚咪裏嘛拉,咚咚咣,還拉開喉嚨唱得起勁,我是什麼也聽不懂,好不容易聽懂了一句。一聽,連唸一聲觀世音菩薩聖號,都像唱京戲、唱越劇那樣,嗯啊嗯啊的,除了能拿到紅包包以外,還能享受像唱戲那樣的情調。社會上的人都是這樣,他覺得唱得好聽,他自己就會學著唱,即使他不是一個演員,也沒有業余劇團,也沒有行頭,戲裝。他也拉開喉嚨唱幾句,叫清唱,靠這樣來獲取歌舞伎樂中的快樂,我看佛門裏靠拉開喉嚨來高興高興,這也離開修行太遠喽。我年輕時候聽到的唱唸,跟現在不一樣,那是非常和雅的,現在的唱唸聽起來,不是京戲的調,就是黃梅戲的調,或者是越劇的調,統稱小調,這樣就變成世俗化了。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有人說現代的佛教,也在向兩極分化,一個是走向世俗化,一個是走向研究佛法的道理。像你們來到佛學苑學習,是喜歡研究佛法的真理,拉開喉嚨唱幾句什麼戲調,那就是世俗化了。

  念誦、修觀、達理叁者作用微妙

  修儀軌時,會越修越歡喜,越唸越輕松,心就逐漸安定下去了,這是靠什麼力量?就是靠念誦、修觀、達理。咱們好好地照儀軌的音聲去唸,加上隨文入觀,能夠起法義的作用。而且這種身心上的舒暢,就像會滲入到你全身細胞裏一樣,作用極其微妙。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7-4)(總第41)

  ◎ 傅味琴 講于 2001.6.5

  身口意無倒,不能不及,也不過分,始名般若

  提要:

  ■ 念誦既熟,其用乃興

   ■ “般若無體”,從空緣起

   ■ “顯之于事”,恰到好處,即是般若

   ■ 身口意無倒,不能不及,也不過分,始名般若

   ■ 威儀也要恰到好處,太死板了,也就沒生氣了

   ■ 說話的內容、速度、語調也要做到恰到好處

  

  念誦既熟,其用乃興

  “念誦既熟,其用乃興”,初修念誦的人,雖然唸得慢,爲了不唸錯,他會很認真地唸,因此容易止住妄想,可是要真正做到隨文入觀,還是要靠唸熟了才起作用。

      能海上師講:“身口意叁業,清淨無倒,始名般若。般若無體,顯之于事,亦猶電流無形,發之于燈。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般若無體”,從空緣起

  怎麼知道今天有電沒電,電又看不見,一開燈,燈光亮了,就說今天有電,燈光不亮,就沒電,所以電雖然看不見,你可以看燈光,般若智慧也是這樣。“般若無體,顯之于事。”法無定法,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法,這就是說明了一切法體性空。既然空了,就沒有體。一切有都是緣生的,一切緣生的有也會分散,所以緣生的體就是空,空就是會變,不是固定不變的。般若智慧就是講,一切法緣生,一切法體性空。緣生的體就是空,所以般若無體,成佛也是成一個空的圓滿。

  “顯之于事”,恰到好處,即是般若

  “般若無體,顯之于事。”般若無體怎麼看得到?“顯之于事”,般若會表現在我們做的事情上,你這件事情做得非常恰到好處,沒有什麼漏洞,也不多也不少,剛剛好,這就是表現了般若智慧。

  所以般若智慧是一個圓滿的境界,你做事,不論小事還是大事,能做到圓滿,這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大事能體現般若,小事也能體現般若。

  身口意無倒,不能不及,也不過分,始名般若

  一個人的組成部分就是身口意,一個修行人能夠修到身無倒轉,口無倒轉,意無倒轉,這就是般若智慧。無倒轉是根據什麼標准?要以釋迦佛說的法爲標准。衆生是顛倒,把顛倒的東西再顛倒過來,這才叫無倒。要把顛倒的東西轉正,轉偏了也不行,轉過頭了也不行,往那邊倒不行,往這邊倒也不行,要剛剛好,恰到好處,才叫般若,不能不及,也不能過分。

  威儀也要恰到好處,太死板了,也就沒生氣了

  我們沒有威儀不行,但威儀也不是死板板的。例如聽法,趴在桌子上,一只耳朵休息,一只耳朵聽,眼睛閉起來,閉目養神,這就沒有威儀。假如說法的人,坐筆直,眼睛不動,臉也不動,只是嘴巴動,這也死板得太過分了。我以前總被人家說閑話,說我這個老師講起法來不莊嚴,說得我有時候心裏有點砰砰跳,後來我看到好幾位法師講法時,表情動作也很自然,講起話來也挺風趣的,就沒有人說他閑話。記得有一次聽法師講,他要去開會,被看門的人擋住了,他就說,“你不讓我進去,我就唸倒黴咒,讓你倒黴!”就嗚嗚噜噜地唸了起來(衆笑),可把看門的嚇壞了,“別念了,別念了。”就讓他進去了。學威儀也要恰到好處。

  說話的內容、速度、語調也要做到恰到好處

  口呢,說話也要恰到好處。有許多話,你說得太過分了,也不好,說得不夠也不好,加了一些不妥當的話,更不好。這叁年來,我一直說要訓練口才,到現在還沒開始,難怪我的學生有些當了老師,在語言方面有很多地方不恰當。有一次我聽他講課,他的“口頭禅”特別多,“你們知道了嗎?”“你們懂了嗎?”但又不需要人家回答,這就不必要嘛。還有講經說法,不要20個“啊”,“這個這個”,要改掉。還有的人,說話太慢了,“今天是一個……”(衆笑)聽得人肚腸都癢了了。還有的太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們……”(衆笑)。還有的快到把二字都連在一起了,“今天天冷,要穿“苗”,你的“苗”怎麼破了?……”什麼叫“苗”?他把“棉襖”連在一起成了“苗”。有的說話不連貫,斷斷續續。還有的說話沒有標點,咕噜噜一口氣滾下去。有的速度太快,從前有個天津來的,跟我說句話,我都來不及聽清楚,他咕噜噜一轉,沒了。我說:“你剛才說啥?”他咕噜噜一轉,又沒了。

  說話應該訓練,有時要像小河的水靜靜地流,有時要像黃河之水一泄千裏,想昏沈的一下子就醒了(衆笑)。聽得高興了,活躍了,免得他太激動,再小河的水靜靜地流,今天且不談這些技巧,只是啓發一下,例如我常先不講這個問題的中心,因爲一講你們不好懂,我就繞圈子,把這個中心包圍起來,再一圈一圈收緊,收到最後自然就能顯示出題目的中心來,人們就容易懂。有時候你想要知道底下一句,我又故意拐彎了,爲了要聽底下一句,那你就集中精力等吧。可是這一套太靈活了,要掌握好也不容易。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7-5)(總第42)

  ◎ 傅味琴 講于 2001.6.5

  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

  提要:

  ■ 說話要隨順法義,不說世俗貪愛話

   ■ 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

   ■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 觀察、思維,才能細心、巧妙

   ■ 聽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說話要隨順法義,不說世俗貪愛話

  但是最要緊說話不要顛倒,要隨順法義說。不能宣揚世俗情調,例如不能說,“這個女孩子雖然不漂亮,但是漂亮的也有啊。”當然說明問題可以,但不能宣揚,要多講觀身不淨。一個出家…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