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7-3)(总第40)
◎ 傅味琴 讲于 2001.6.5
念诵、修观、达理三者作用微妙
提要:
■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点好
■ 人心粗了,就样样变粗了
■ 享受声音的美会起贪执心,念诵是为了修行,不必求好听
■ 眼睛要看丑,唸咒不能像唱歌
■ 讽诵经咒,不能世俗化
■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 念诵、修观、达理三者作用微妙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点好
佛教不追求名利,一切的庄严全供养佛菩萨,自身呢,不管是名字也好,穿衣也好,要朴素,在家人要越朴素越好,出家人要遵守佛制。前两天,有人跟我说,她上次回去探亲,有人就说她,“你现在怎么不打扮了,变成“阿土”了?”我笑笑说,“今天我穿的这双布鞋,一是轻便,二是舒服,还有一个你知道是什么?”她想不出,我说:“还有一个叫“阿土”。”修行人嘛阿土好啊,你把一个“洋”字改为“士”字很困难,土字改为士字很简单,“士”即三士道,阿土转为修行人,很容易,洋派转为修行人就很难,因为他洋的瘾还没有过透。
人心粗了,就样样变粗了
现在中国出现了很多金发女郎,可她们不是真金,是假金。你把头发染成金色,也不见得会有一个白马王子来喜欢你(笑)。有的头发一根一根像铁丝那样,我也不知道他擦了些什么东西。头发是细柔的好,男同志的头发硬得像鸡毛那样,有什么好看?婴儿的头发很细柔。人心粗了,就样样变粗了。
享受声音的美会起贪执心,念诵是为了修行,不必求好听
话再说回来,修行不要求美,不要求时髦。念诵也是这样,不要求好听,念诵是念诵,唱歌是唱歌,两码事。唱歌为了享受,念诵是为了修行。人根据自己的爱好,想的好,但是事实往往不是那样,可是他就转不过来,这叫自得其乐,自我陶醉。我来问问你们,我这个老师讲课就是那样土里土气,假如我有一天,穿了笔挺的西装,打了血血红的领结,头发虽然没几根,也擦了油(众笑)。你们喜欢哪一种?(下答:“两个都喜欢。”)啊!你这个心理好像做新娘子那样(众笑),因为新郎个个穿西装的。念诵是为修行而念诵的,去享受声音的美,你会产生贪心,会产生执着。
眼睛要看丑,唸咒不能像唱歌
我们眼睛看人,如来说过,要看丑的人,看病人,看老人,如来不主张我们去看年少英俊的,打扮漂亮的。但众生有个习气偏偏喜欢看,因此投合众生习气的东西,众生就特别相应,特别喜欢,所以现在海外,唸佛唸咒都变音乐化了。磁带里的大悲咒,完全在唱歌。把释迦佛的传统的佛教,进行了艺术加工,搞得面目全非,这到底是有功还是有过,好好要考虑考虑。
讽诵经咒,不能世俗化
如今佛门大都在为钱做经忏,噪声实在太大。修行人要避免噪声,听多听久了要发神经病的,这是外国科学家说的。一天到晚咪里嘛拉,咚咚咣,还拉开喉咙唱得起劲,我是什么也听不懂,好不容易听懂了一句。一听,连唸一声观世音菩萨圣号,都像唱京戏、唱越剧那样,嗯啊嗯啊的,除了能拿到红包包以外,还能享受像唱戏那样的情调。社会上的人都是这样,他觉得唱得好听,他自己就会学着唱,即使他不是一个演员,也没有业余剧团,也没有行头,戏装。他也拉开喉咙唱几句,叫清唱,靠这样来获取歌舞伎乐中的快乐,我看佛门里靠拉开喉咙来高兴高兴,这也离开修行太远喽。我年轻时候听到的唱唸,跟现在不一样,那是非常和雅的,现在的唱唸听起来,不是京戏的调,就是黄梅戏的调,或者是越剧的调,统称小调,这样就变成世俗化了。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有人说现代的佛教,也在向两极分化,一个是走向世俗化,一个是走向研究佛法的道理。像你们来到佛学苑学习,是喜欢研究佛法的真理,拉开喉咙唱几句什么戏调,那就是世俗化了。
念诵、修观、达理三者作用微妙
修仪轨时,会越修越欢喜,越唸越轻松,心就逐渐安定下去了,这是靠什么力量?就是靠念诵、修观、达理。咱们好好地照仪轨的音声去唸,加上随文入观,能够起法义的作用。而且这种身心上的舒畅,就像会渗入到你全身细胞里一样,作用极其微妙。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7-4)(总第41)
◎ 傅味琴 讲于 2001.6.5
身口意无倒,不能不及,也不过分,始名般若
提要:
■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
■ “般若无体”,从空缘起
■ “显之于事”,恰到好处,即是般若
■ 身口意无倒,不能不及,也不过分,始名般若
■ 威仪也要恰到好处,太死板了,也就没生气了
■ 说话的内容、速度、语调也要做到恰到好处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初修念诵的人,虽然唸得慢,为了不唸错,他会很认真地唸,因此容易止住妄想,可是要真正做到随文入观,还是要靠唸熟了才起作用。
能海上师讲:“身口意三业,清净无倒,始名般若。般若无体,显之于事,亦犹电流无形,发之于灯。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般若无体”,从空缘起
怎么知道今天有电没电,电又看不见,一开灯,灯光亮了,就说今天有电,灯光不亮,就没电,所以电虽然看不见,你可以看灯光,般若智慧也是这样。“般若无体,显之于事。”法无定法,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法,这就是说明了一切法体性空。既然空了,就没有体。一切有都是缘生的,一切缘生的有也会分散,所以缘生的体就是空,空就是会变,不是固定不变的。般若智慧就是讲,一切法缘生,一切法体性空。缘生的体就是空,所以般若无体,成佛也是成一个空的圆满。
“显之于事”,恰到好处,即是般若
“般若无体,显之于事。”般若无体怎么看得到?“显之于事”,般若会表现在我们做的事情上,你这件事情做得非常恰到好处,没有什么漏洞,也不多也不少,刚刚好,这就是表现了般若智慧。
所以般若智慧是一个圆满的境界,你做事,不论小事还是大事,能做到圆满,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大事能体现般若,小事也能体现般若。
身口意无倒,不能不及,也不过分,始名般若
一个人的组成部分就是身口意,一个修行人能够修到身无倒转,口无倒转,意无倒转,这就是般若智慧。无倒转是根据什么标准?要以释迦佛说的法为标准。众生是颠倒,把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这才叫无倒。要把颠倒的东西转正,转偏了也不行,转过头了也不行,往那边倒不行,往这边倒也不行,要刚刚好,恰到好处,才叫般若,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分。
威仪也要恰到好处,太死板了,也就没生气了
我们没有威仪不行,但威仪也不是死板板的。例如听法,趴在桌子上,一只耳朵休息,一只耳朵听,眼睛闭起来,闭目养神,这就没有威仪。假如说法的人,坐笔直,眼睛不动,脸也不动,只是嘴巴动,这也死板得太过分了。我以前总被人家说闲话,说我这个老师讲起法来不庄严,说得我有时候心里有点砰砰跳,后来我看到好几位法师讲法时,表情动作也很自然,讲起话来也挺风趣的,就没有人说他闲话。记得有一次听法师讲,他要去开会,被看门的人挡住了,他就说,“你不让我进去,我就唸倒霉咒,让你倒霉!”就呜呜噜噜地唸了起来(众笑),可把看门的吓坏了,“别念了,别念了。”就让他进去了。学威仪也要恰到好处。
说话的内容、速度、语调也要做到恰到好处
口呢,说话也要恰到好处。有许多话,你说得太过分了,也不好,说得不够也不好,加了一些不妥当的话,更不好。这三年来,我一直说要训练口才,到现在还没开始,难怪我的学生有些当了老师,在语言方面有很多地方不恰当。有一次我听他讲课,他的“口头禅”特别多,“你们知道了吗?”“你们懂了吗?”但又不需要人家回答,这就不必要嘛。还有讲经说法,不要20个“啊”,“这个这个”,要改掉。还有的人,说话太慢了,“今天是一个……”(众笑)听得人肚肠都痒了了。还有的太快,“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们……”(众笑)。还有的快到把二字都连在一起了,“今天天冷,要穿“苗”,你的“苗”怎么破了?……”什么叫“苗”?他把“棉袄”连在一起成了“苗”。有的说话不连贯,断断续续。还有的说话没有标点,咕噜噜一口气滚下去。有的速度太快,从前有个天津来的,跟我说句话,我都来不及听清楚,他咕噜噜一转,没了。我说:“你刚才说啥?”他咕噜噜一转,又没了。
说话应该训练,有时要像小河的水静静地流,有时要像黄河之水一泄千里,想昏沉的一下子就醒了(众笑)。听得高兴了,活跃了,免得他太激动,再小河的水静静地流,今天且不谈这些技巧,只是启发一下,例如我常先不讲这个问题的中心,因为一讲你们不好懂,我就绕圈子,把这个中心包围起来,再一圈一圈收紧,收到最后自然就能显示出题目的中心来,人们就容易懂。有时候你想要知道底下一句,我又故意拐弯了,为了要听底下一句,那你就集中精力等吧。可是这一套太灵活了,要掌握好也不容易。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7-5)(总第42)
◎ 傅味琴 讲于 2001.6.5
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提要:
■ 说话要随顺法义,不说世俗贪爱话
■ 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 观察、思维,才能细心、巧妙
■ 听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说话要随顺法义,不说世俗贪爱话
但是最要紧说话不要颠倒,要随顺法义说。不能宣扬世俗情调,例如不能说,“这个女孩子虽然不漂亮,但是漂亮的也有啊。”当然说明问题可以,但不能宣扬,要多讲观身不净。一个出家…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40~4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