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也反对唱,唸佛不好好唸,偏要像唱歌那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又“嗨!嗨!”两下,真听不进去。
念诵不能讲究好听,只要声调和雅即能感人至深
念诵《文殊法》,长行要用长行的调子唸,不能唸成颂的调子。有的地方,都把长行唸成颂了,说这样唸好听,佛教不能学世间上一套讲究好听啊。以前我在能海上师身边,有的人颂唸得太好听了,能海上师就指出:“不对,不对”,他常给大家改正。只要声调和雅就可以了,尤其现在你们老同学唸经时声音太响,把我的声音压下去了,结果自成一套,经常会变调。这里有我从前唸诵的磁带,你们可以听听,声音很和雅。我那时候条件比你们差,没有人手把手地教,可我怎么学会了?今天我辛苦地教,你们还是学得不像我,因为你们我执太重了,总是要拐到自己的那一面去。仪轨唸熟了,声音非常和雅,声音一和雅,心就能逐渐静下去,连旁边的人听到了也会深深感动。 今天讲到这里。(2001.6.13第十六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9-1)(总第47)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0
修文殊法开智慧是第一步
提要:
■ 心中没有众生,你到哪里去成佛
■ 要止恶修善,但不要停留在人天乘
■ 不能带着烦恼度众生
■ 修行难成就,因执着心太重
■ 菩萨不离世间,是为了愿力度众生
心中没有众生,你到哪里去成佛
无上乘即金刚乘,是以成佛为目标,又称佛乘。我们知道佛法中有人天乘、出离乘、菩萨乘,出离乘出离生死,证罗阿汉果;菩萨乘,广行六度,广度众生;菩萨乘后面是无上乘,即金刚乘,金刚就是成佛的意思。这四种不能分开,不能以为得到修无上乘的法自己就洋洋得意,认为自己得到的法最无上。众生为成佛的父母,是成佛的基础,你心中没有众生,不修菩萨道你也成不了佛。如果不修出离乘,你到哪里去成佛?也从来没有一个没有出离生死烦恼的佛。
要止恶修善,但不要停留在人天乘
你不修人天乘的止恶修善,修起来福气不够,障碍很多,但也不能停留在人天乘就满足了。所谓“前世不修今生苦,今世不修来生苦”,这个意义太小了。修人天乘也是为了出离生死,也是为了成佛,止恶修善这个基础无论如何要有,所以不要小看了人天乘,心有大小,法无大小。我是为了成佛,为了度众生而修人天乘,这就是对。为了享福修人天乘,这就不对了,那你就停留在人天乘了。
不能带着烦恼度众生
我们修出离乘断烦恼、了生死,也是为了广度众生,只有自己断了烦恼以后,才能做到广度众生。否则你带着烦恼度众生,众生看见你害怕,怕你偷他东西,怕你让他上当。所以必须要在断烦恼的基础上去广度众生。如果你只管自己断烦恼,不度众生了,这就不好了,你停留在小乘涅槃里,佛呵斥为灰身灭智,焦芽败种。不过我们要明白,佛是站在大乘角度说话的,如果站在人天乘来看,阿罗汉是非常了不起的。
修行难成就,因执着心太重
所以要辩证看问题,什么角度说什么话,好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广州的角度看福鼎,福鼎就称北方,从南京的角度看福鼎,福鼎就称南方,同样没错。福鼎也是北方也是南方,你不能固定说福鼎是北方或南方,那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法无定法。末法的众生执着心厉害,所以不能成就,自己一执着水都泼不进。
菩萨不离世间,是为了愿力度众生
修菩萨行也不是专门为了行善而在世俗里流转。一会儿做国王,一会儿做大臣,一会儿做爸爸,一会儿做儿子,那叫流转生死。菩萨乘是乘愿再来,愿力所使。为了度众生,你做爸爸,宁愿为孩子辛苦,培养他成小菩萨。如果你做儿子,一切众生皆父母,那就广大了,没有广大的基础,没有广大的福气和智慧,是成不了佛的。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9-2)(总第48)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0
对未来要从高处想,现在修行要讲实际
提要:
■ 修行要加快速度,先把法学到手
■ 对未来要从高处想,现在修行要讲实际
■ 要持声闻律舍劣心
■ 情绪易变,定型难转,不受教的众生更难度
■ 宗派如能圆满,又何必称派
■ 把一句说成圆满的人却连戒定慧也不会讲
■ 要讲全面才能明白,要学圆满才能称圆满
修行要加快速度,先把法学到手
在这种基础上,金刚乘才能够安立得上去。如果你想快一点,快的办法就是同时修,比如修六波罗蜜,同时修就快了,既布施,又持戒,又忍辱,又精进,又禅定。如果你先修布施,把布施修到三轮体空,圆满了,再修持戒,当然没错,可是对我们来说,就太慢了。因为现时代修行不能太慢,要把速度加快。你得先抓紧时间把法学到手,这是最聪明的办法,以后假设环境有变化,你有了法可以自己慢慢修。
对未来要从高处想,现在修行要讲实际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们佛弟子志气要高一点,对我们的未来要从高处想,同时也要脚踏实地,修行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实际就是精神安慰、精神寄托、自我陶醉,那是没用的。修人天乘止恶修善就是实际,但是心要从高处想,修好人天乘是为了快快成佛;修出离法,为了了生死,断尽烦恼,可以广度众生,这叫实际。
要持声闻律舍劣心
能海上师说,要“持声闻律,舍劣心。”以戒为师,可不能把实际的、基本的、根本的东西丢掉了,好高骛远,夜郎自大。劣心就是小心,低级的心,好比从前小学老师批作业,有“超优中可劣”五个等级,劣是最低一等。如果不舍掉劣心,时间一长,会变成竖心旁的“性”,“劣心”变了“劣性”,那就麻烦了。
情绪易变,定型难转,不受教的众生更难度
你们听人格心理学也听到,心,好比人的情绪,随时随刻都在变。竖心旁的性,好比人的个性,已经定型了,要你改变,须要长期的说服教育,还要你听得进去。为什么听不进去?“道理是讲的对,不过我的道理也没错啊。”他就转变不了。要了生死就要转变这颗心。以后年代的佛教,可能越来越败坏,所以要今世抓紧修,不要等来生,今世修好了,你发愿来生度众生,或者更上一层楼,这倒可以,但是今生不能放逸。
宗派如能圆满,又何必称派
文殊法不属密法,文殊法是圆满的。宗派都称自己是圆满的,我有点想不通,既然圆满何必称派?比如练太极拳,不论陈式杨式都能使身体健康,但是都不能称圆满。宗派也是如此,你修某个宗派,就不懂另个宗派。如果各宗派都是圆满的,那你只要学一个宗派,其它全懂了。从前好学的人能通各宗,所以鼎鼎大名。这就很清楚了,如果一个宗派就圆满了,他何必学那么多?
把一句说成圆满的人却连戒定慧也不会讲
我从前在一座寺院办培训班,一天黄昏时大家在院子里谈论戒定慧,一个出家人过来说,“只要一句佛号唸好了,戒定慧全在里边了。”我是科学态度,如果你不能摆事实给我看,我不相信。我第二天就跟同学们讲:“是不是请那位出家人今天来给你们讲戒定慧?因为他说“只要一句佛号唸好了,戒定慧全在里边了。””他唸了几十年的佛号,他能讲吗?他能讲也用不着请我了。
要讲全面才能明白,要学圆满才能称圆满
每个宗派有各自修持用功的方法,你说戒定慧全在里边了,那你就在你这个宗派里,讲戒定慧修戒定慧,还要讲戒定慧的修法、作用和功德,讲明白了,众生才会懂。你不讲出来,人家又不懂,怎么叫全在里边了?举例说,如来断德、悲德、智德圆满,你必须要阐明是哪些智德、哪些断德、哪些悲德,那么一提到如来,听众马上想到如来断智悲三德圆满,一想到断智悲,就知道断德是什么、智德是什么、悲德是什么。什么都不讲,什么也不懂,“只要一句,样样不要”,怎么能叫圆满?在十年动乱里,有人拍毛主席马屁,说毛主席一句话顶一万句话。毛主席听了非常反感,说:“一句就是一句,哪能顶一万句?”一句能顶一万句,学校可以关门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9-3)(总第49)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0
师前修法供养,实为殊胜资粮
提要:
■ 释迦佛讲戒定慧,有些人却说用不着
■ 佛法显密圆融,因众生愚痴,佛只得分别而说
■ 盲修瞎练败坏了身体,增长了愚痴
■ 有法不修,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修文殊法要重视唸诵、讲解和实践
■ 师前修法供养,实为殊胜资粮
释迦佛讲戒定慧,有些人却说用不着
所以宗派到了后期就出现了弊端,强调了片面。又因为排挤其他宗派,致成诽谤,也出现了架空的语言,不切实际,夸夸其谈。这个风气很早就有。70年代初,上海有个出家人,陪我到苏州去见当地颇有威信的两位居士。一位是男居士,他对各个宗派都不执著,都赞叹,都喜欢,无论什么宗派的出家人他都恭敬。一位是女居士,我跟她谈不投机。我说:“唸佛很好,如果唸佛的人肯持戒更好。”“用不着,唸佛的人不做坏事,本身就在持戒。”我又说:“唸佛的人最好也多听经,能够广求智慧。”“用不着,一句佛号样样都在里边,只要唸佛,就能开智慧。”又用不着。第三句本想不说,想想还是说吧,“如果能修禅定,更容易一心不乱。”“用不着,唸佛就是定。”接受了这样的说法,所以唸佛的人戒定慧都不要了。后来听说她死的时候很痛苦,我想可能是她轻慢佛法造的业太重了。
佛法显密圆融,因众生愚痴,佛只得分别而说
什么叫圆满?显密圆融才圆满,不修密教只修显教也能成就。修显教真有修证的话,也自会悟到其中的密义,一部显教的经典,如果你能解如来真实义,就知道显里就有密的含义。法是路路通的,因为众生愚痴,所以佛不得不分别而说。
盲修瞎练败坏了身体,增长了愚痴
你们写的日记中有一篇:“现在很多修行人常犯盲修瞎练的毛病。我出家五年了,天天在绕圈子,搞到现在身体败坏了,心越来越愚蠢,所以一定要有个善知识才行。”盲修瞎练的结果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法不修,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还有的人很可惜,他对法不排斥,也想求法,可就是不修。这种人也是受了宗派的影响,执著于宗派的观点,法求来了也不修。
我年轻时候,上海有位居士是个老太太,受人尊敬。她女儿向我求法,我到过她家,她叫外孙女也跟我学,还要我给她外孙女取个名字。外孙女叫卫星,我说这个名字太世俗了,不改音,字改一改吧,卫改为智慧的慧,星改为欣喜的欣,叫慧欣,是法喜充满的意思。他们高兴了,说这两个字改得好,所以老太太对我印象很好,认为我是个有智慧的人。老太太悄悄对我说,“我在别人面前不敢说,在你老师面前说说,你看我年纪这么大了,我该怎么办啊?”我说:“你一辈子修净土,安心净土很好嘛。”她说:“我昨天去助唸送往生,大家都说死的人往生了,我看下来不像。我又不敢说,怕人家会看不起我,所以我很苦恼。”我说:“你修修禅定吧。”她说:“我从清定上师那里请过《三皈依观》,我有这个法,可我从来没修过。”这叫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修文殊法要重视唸诵、讲解和实践
所以修《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的人,要重视修,也要重视唸诵跟讲解。开头要修好皈依、发心、忏悔、供养、诵戒、菩提道次第修法,还有修文殊十大愿,愿愿劝众生发菩提心,还有菩萨初地至十地修法,从初地修到十地,你初地二地三地……修上去,超九地就登上佛地,还要修二十空,还有专门修忏悔业障、消除业障的百字明,是一部次第圆满的法。
师前修法供养,实为殊胜资粮
师恩难忘,天天要供养,连师都不供养,怎么肯供养众生?有的人也不供养师,也不供养众生,可是他喜欢供养佛。说句笑话,供师,师给你拿走了,供养众生,众生给你吃了,供佛,佛一点也没动你的东西,仍然是自己吃,何乐而不为呢?既能培福,又能自己吃。虽是笑话,可这种心态是有的。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40~4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