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更不能说:“哪有你们女孩子的衣服漂亮啊?”,“现在啥个时候了,还讲戒吗?”,“戒可以改变改变了。”也不能说:“末法时期啰,正法行不通了,应该用末法来度众生。”也不能说:“我到社会上去赚一大笔钱有什么不好呢?我可以修供养呀。”赚钱就是求利,为名为利全堕落。
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从前我曾对学生训话说:“你知道不知道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今天有饭就吃,明天没饭就饿死!考虑什么!”有的学生总是动脑筋去赚一笔钱来供养,只要你修行,用不着你供养,你来了,我供养你。听过我训话的人,都会信心坚固。说句笑话,你真的没饭吃要饿死的时候,你也成就了,因为你什么世俗心都没有了,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心中只有法上的觉悟。这是讲的意。
所以最要紧的,身口意无倒,不能离开佛法一步,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能做到这样,你才能显出般若智慧来。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平时生活里,你所做的事情恰到好处,这就是智慧的相貌,就是“慧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有的人不教也会,因为他看看就会了,想想就能做得很好。你不教,他也做得挺好。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媳妇,婆家很富有,客厅有红木茶几。茶几,她在娘家时从未见过。她叫不出名字来,怎么办?她到厨房里抓一把烧火的砻糠,放在茶几上,老爷出来看到了,就说,“谁把砻糠放在茶几上?”哦,她懂了,这叫“茶几”。
观察、思维,才能细心、巧妙
随时随刻细心观察,细心思考,巧妙地处理一切问题,这种人都是有智慧的。有的人呢,教了东忘了西,想出来的事情,没头没脑的。比如,这杯药冷了,该怎么办?(下答:去热)去热一热。但是有的人不这么想,“再冲点开水(众笑)”,再冲点开水嘛,药的浓度小了,作用就小了,说句笑话,喝下去小便也多了。
听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折纸,有的人不教,也折得一点不斜,有的人教了多少次,折起来还是歪了一点。有一年在苏州,学生们都热心地帮忙折油印材料,等我去看的时候,不好,全部报废,因为油墨都给擦糊涂了,他们把纸对折齐整后,再用手指一抹,去压平它,纸上的油墨擦在手上,手上的油墨擦在纸上,字都看不清楚了。还要我去教他们,我用一张白纸覆在面上,再用手指抹压就很干净。可见有些人听法听得久了,做起事情来还是没头没脑的,就是因为听了法不思不修,那怎么出智慧?所以说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能海上师说:“念诵为修般若之条件。”
修般若必须根据佛法法义去悟。念诵是唸经文里的话,经文虽是名句文身,每句话都有法义,你听了法以后,在念诵中,一边唸,一边去思维法义,这也叫随文入观,思维法义也叫观。我们现在的修定是观种种境相,但是观法义也叫观,例如我们观四谛法,也是观。观苦谛,不一定真的观一个苦的境相,是叫你去思维生老病死的苦,并非一定要观起一个弯腰白发的老人来,也并非一定要观起一个气喘叫疼的病人来。
所谓思维就包含着观,同样的道理,唸诵的时候,你去思维法义,就等于去观这个法义。至于具体境界的观法,现在因为事情很忙,学修很忙,你能做多少就是多少,你们修《文殊法》修八供,作阿刚手印时,要懂法义,阿刚是冼澡水。要观手里捧着一盆冼澡水供养如来,布白是供花,作布白手印时,就要观想成一朵花,还可以由一朵花观成无数朵花,修到文殊观的时候,“从空之中阿字转成月轮”,空中要出生阿字,阿字要放光转成月轮,月轮要观成平面的,一步步观,乃至观到宝剑里的“的”字放无量光去召请十方如来,每个光头上都有个光丝,光丝的头有位光钩,这么细的观,哪有不成就的,你们现在不必修,以后会教,什么时候教?等想走的人都走光了,可能教。(众笑)俗话说宝剑赠英雄,留下来都是英雄,这是说风趣话,鼓励大家要有雄心壮志,要有坚固的道心,一定要在今生成就的决定心,有法就有成就,没有法哪来成就,有了法成就不成就看你自己了。现在下课。(2001.6.5 第十五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8-1)(总第43)
◎ 傅味琴 讲于 2001.6.13
念诵是入定的导引
提要:
■ 文殊仪轨的组织是个圆满的法
■ 智慧表现在我们身口意动作上
■ 读经要求法义,能否解如来真实义,还得看你悟到什么程度
■ 利人不利已,始终是凡夫,利已不利人,也达不到究竟的自利
■ 修行走中道,才是恰到好处
■ 念诵是入定的必备工作
文殊仪轨的组织是个圆满的法
“般若无体,显之于事。亦犹电流无形,发之于灯,所作恰好,即是慧相。”文殊法即是修般若的法。要修般若、成就般若,其它的法也要具备,文殊法就是由其它法的基础来进入文殊般若,所以文殊仪轨的组织是个圆满的法。
智慧表现在我们身口意动作上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慧相就是智慧相,我们经常举生活上一些事情,看你做得是不是恰到好处来观察你的智慧相。这不过是举举例子罢了,更重要的智慧就是我们身语意的动作,在这方面做得好就能度得了自己,也能度得了众生,这才是真正起大作用的智慧相。真正在自利利他上起作用的智慧相就是自己能断烦恼,同时能够以善巧方便度得了众生。善巧方便大家都需要,可是真正的善巧方便是要做到恰到好处,不太重,不太轻,不太多,不太少,这就比较难。在《阿含经》里我们常能看到一些形容词,描述这个人,很庄严或者很美貌,常有这样的话,不高也不矮,不白也不黑,其实从智慧上来看,就是形容这个人的身材相貌恰到好处。
读经要求法义,能否解如来真实义,还得看你悟到什么程度
附带提醒一句,无论是看经书,或佛教的文学作品,都要追求其法义,否则,个人看法不同,结论也不同,很难悟到如来真实义。《阿含经》有的人看成是一部释迦佛当年在人间生活的记实,有的人看成是一部文学作品,其实每篇都具足佛法的意义。能海上师说《阿含经》还具足密教的密意,显教的人看《阿含经》讲的都是显教法,能海上师能看到密教法义,就看你悟到什么程度了。
利人不利已,始终是凡夫,利已不利人,也达不到究竟的自利
做到既能利己,也能利他,就是恰到好处。光是利他,而不利己,精神可嘉,可是自力不足,说到底咱们还是一个凡夫,还不圆满,要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更广大地利他。如果只利己而不利他,也不圆满,也达不到究竟的自利。如果是损人利己呢,那就变成造恶业了。损人不利己呢?那是颠倒的大愚痴。
修行走中道,才是恰到好处
在利己利他的工作上,要处处做到恰到好处,必须要修精进,不修精进,不修禅定水平就提不高,也不圆满。可是也不能过分地精进,猛力精进的人,如果你到水平了,咱们就不说了,不到水平,整天像茅山道士那样打坐,就不恰当了。外道,我们为什么要反对?第一,外道虽然有讲断七情六欲,其实真正修到后来,他们仍然断不了欲。第二,为了要达到目的,就拼着命干,这些都没有做到恰到好处。修行要针对自己的烦恼,在断烦恼过程中不偏左也不偏右,走中道,那才是恰到好处。
念诵是入定的必备工作
释迦佛教导弟子要念诵,佛弟子当年经常诵佛所说的偈,不通过念诵,修禅定难以入定。念诵就是在做入定的准备工作,怎么入定?自己对这条路线首先要搞熟,就好比要赛跑了,运动员先在原地活动活动手脚。所以不要以为念诵对修定有防碍。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8-2)(总第44)
◎ 傅味琴 讲于 2001.6.13
没有心的觉照,就成了枯定
提要:
■ 没有心的觉照就成了枯定
■ 心能按规定的路线动,就能自己做主人
■ 观一切如幻,由幻入空
■ 人不能脱离现实,佛法不过是改变一条路线
■ 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
■ 一切法都从因缘生
没有心的觉照就成了枯定
凡夫还得从动进入定。动与定是相对的,是辩证的,如果想从不动求得定,那就等于一个没有学过佛法的人,你看他坐着一动也不动,其实他是个傻傻乎乎的人。即使在修定作观时,我们的思维还是保持着动,否则没有心的觉照就成了枯定。佛讲的法是辩证的,我们修行,就要按照佛的法去修。我们修定的时候,身子不能动,连舌头也不能动,其实呼吸器官还是在动,心脏还是在跳动。如果呼吸,心脏都停止了,那你也不可能入定呀。所以,不要执着某一点,往片面去发展,这样就会搞偏了。
心能按规定的路线动,就能自己做主人
心也是如此,修定止住了妄念,如果你不让另一方面动起来,你这个定就是修止不修观的外道定。所以我们要修观,观就是心里在动,不过不是乱动、妄动,而是按照规定的路线动。最后修行人的心能自己做主人。自己做不了主的就是凡夫众生。
观一切如幻,由幻入空
我年轻时,有次到一个居士家去。夫妻俩在讨论怎样入空,一个说“由空入空”,一个说:“从有入空”,我一进门,他们就问我,我说:“由幻入空”。如果说“由空入空”,虚空只有一个,哪有从这个虚空来进入另一个虚空的?放下就是空,难道放下后再来一个放下?如果说“从有入空”,“有”对空有碍,它会破坏空,所以佛经里经常要我们观一切如幻。我们现在的动虽属有,但要观它如幻,我们修观想的境也是如幻。
人不能脱离现实,佛法不过是改变一条路线
念诵也是如此。念诵时要读文字,要作观,有时还要举腔,就是在动,这个动是你入定的前导,而不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妄动。脑子里乱想,嘴巴一动就讲世俗烦恼话,这也是动,可是动不出好结果来。佛法不过改变一条路…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40~4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