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40~49)▪P2

  ..續本文上一頁人更不能說:“哪有你們女孩子的衣服漂亮啊?”,“現在啥個時候了,還講戒嗎?”,“戒可以改變改變了。”也不能說:“末法時期啰,正法行不通了,應該用末法來度衆生。”也不能說:“我到社會上去賺一大筆錢有什麼不好呢?我可以修供養呀。”賺錢就是求利,爲名爲利全墮落。

  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

  從前我曾對學生訓話說:“你知道不知道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今天有飯就吃,明天沒飯就餓死!考慮什麼!”有的學生總是動腦筋去賺一筆錢來供養,只要你修行,用不著你供養,你來了,我供養你。聽過我訓話的人,都會信心堅固。說句笑話,你真的沒飯吃要餓死的時候,你也成就了,因爲你什麼世俗心都沒有了,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心中只有法上的覺悟。這是講的意。

  所以最要緊的,身口意無倒,不能離開佛法一步,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能做到這樣,你才能顯出般若智慧來。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平時生活裏,你所做的事情恰到好處,這就是智慧的相貌,就是“慧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有的人不教也會,因爲他看看就會了,想想就能做得很好。你不教,他也做得挺好。從前有一個聰明的媳婦,婆家很富有,客廳有紅木茶幾。茶幾,她在娘家時從未見過。她叫不出名字來,怎麼辦?她到廚房裏抓一把燒火的砻糠,放在茶幾上,老爺出來看到了,就說,“誰把砻糠放在茶幾上?”哦,她懂了,這叫“茶幾”。

  觀察、思維,才能細心、巧妙

  隨時隨刻細心觀察,細心思考,巧妙地處理一切問題,這種人都是有智慧的。有的人呢,教了東忘了西,想出來的事情,沒頭沒腦的。比如,這杯藥冷了,該怎麼辦?(下答:去熱)去熱一熱。但是有的人不這麼想,“再沖點開水(衆笑)”,再沖點開水嘛,藥的濃度小了,作用就小了,說句笑話,喝下去小便也多了。

  聽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折紙,有的人不教,也折得一點不斜,有的人教了多少次,折起來還是歪了一點。有一年在蘇州,學生們都熱心地幫忙折油印材料,等我去看的時候,不好,全部報廢,因爲油墨都給擦糊塗了,他們把紙對折齊整後,再用手指一抹,去壓平它,紙上的油墨擦在手上,手上的油墨擦在紙上,字都看不清楚了。還要我去教他們,我用一張白紙覆在面上,再用手指抹壓就很幹淨。可見有些人聽法聽得久了,做起事情來還是沒頭沒腦的,就是因爲聽了法不思不修,那怎麼出智慧?所以說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能海上師說:“念誦爲修般若之條件。”

  修般若必須根據佛法法義去悟。念誦是唸經文裏的話,經文雖是名句文身,每句話都有法義,你聽了法以後,在念誦中,一邊唸,一邊去思維法義,這也叫隨文入觀,思維法義也叫觀。我們現在的修定是觀種種境相,但是觀法義也叫觀,例如我們觀四谛法,也是觀。觀苦谛,不一定真的觀一個苦的境相,是叫你去思維生老病死的苦,並非一定要觀起一個彎腰白發的老人來,也並非一定要觀起一個氣喘叫疼的病人來。

  所謂思維就包含著觀,同樣的道理,唸誦的時候,你去思維法義,就等于去觀這個法義。至于具體境界的觀法,現在因爲事情很忙,學修很忙,你能做多少就是多少,你們修《文殊法》修八供,作阿剛手印時,要懂法義,阿剛是冼澡水。要觀手裏捧著一盆冼澡水供養如來,布白是供花,作布白手印時,就要觀想成一朵花,還可以由一朵花觀成無數朵花,修到文殊觀的時候,“從空之中阿字轉成月輪”,空中要出生阿字,阿字要放光轉成月輪,月輪要觀成平面的,一步步觀,乃至觀到寶劍裏的“的”字放無量光去召請十方如來,每個光頭上都有個光絲,光絲的頭有位光鈎,這麼細的觀,哪有不成就的,你們現在不必修,以後會教,什麼時候教?等想走的人都走光了,可能教。(衆笑)俗話說寶劍贈英雄,留下來都是英雄,這是說風趣話,鼓勵大家要有雄心壯志,要有堅固的道心,一定要在今生成就的決定心,有法就有成就,沒有法哪來成就,有了法成就不成就看你自己了。現在下課。(2001.6.5 第十五講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8-1)(總第43)

  ◎ 傅味琴 講于 2001.6.13

  念誦是入定的導引

  提要:

  ■ 文殊儀軌的組織是個圓滿的法

   ■ 智慧表現在我們身口意動作上

   ■ 讀經要求法義,能否解如來真實義,還得看你悟到什麼程度

   ■ 利人不利已,始終是凡夫,利已不利人,也達不到究竟的自利

   ■ 修行走中道,才是恰到好處

   ■ 念誦是入定的必備工作

  文殊儀軌的組織是個圓滿的法

  “般若無體,顯之于事。亦猶電流無形,發之于燈,所作恰好,即是慧相。”文殊法即是修般若的法。要修般若、成就般若,其它的法也要具備,文殊法就是由其它法的基礎來進入文殊般若,所以文殊儀軌的組織是個圓滿的法。

  智慧表現在我們身口意動作上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慧相就是智慧相,我們經常舉生活上一些事情,看你做得是不是恰到好處來觀察你的智慧相。這不過是舉舉例子罷了,更重要的智慧就是我們身語意的動作,在這方面做得好就能度得了自己,也能度得了衆生,這才是真正起大作用的智慧相。真正在自利利他上起作用的智慧相就是自己能斷煩惱,同時能夠以善巧方便度得了衆生。善巧方便大家都需要,可是真正的善巧方便是要做到恰到好處,不太重,不太輕,不太多,不太少,這就比較難。在《阿含經》裏我們常能看到一些形容詞,描述這個人,很莊嚴或者很美貌,常有這樣的話,不高也不矮,不白也不黑,其實從智慧上來看,就是形容這個人的身材相貌恰到好處。

  讀經要求法義,能否解如來真實義,還得看你悟到什麼程度

  附帶提醒一句,無論是看經書,或佛教的文學作品,都要追求其法義,否則,個人看法不同,結論也不同,很難悟到如來真實義。《阿含經》有的人看成是一部釋迦佛當年在人間生活的記實,有的人看成是一部文學作品,其實每篇都具足佛法的意義。能海上師說《阿含經》還具足密教的密意,顯教的人看《阿含經》講的都是顯教法,能海上師能看到密教法義,就看你悟到什麼程度了。

  利人不利已,始終是凡夫,利已不利人,也達不到究竟的自利

  做到既能利己,也能利他,就是恰到好處。光是利他,而不利己,精神可嘉,可是自力不足,說到底咱們還是一個凡夫,還不圓滿,要不斷提高自己,才能更廣大地利他。如果只利己而不利他,也不圓滿,也達不到究竟的自利。如果是損人利己呢,那就變成造惡業了。損人不利己呢?那是顛倒的大愚癡。

  修行走中道,才是恰到好處

  在利己利他的工作上,要處處做到恰到好處,必須要修精進,不修精進,不修禅定水平就提不高,也不圓滿。可是也不能過分地精進,猛力精進的人,如果你到水平了,咱們就不說了,不到水平,整天像茅山道士那樣打坐,就不恰當了。外道,我們爲什麼要反對?第一,外道雖然有講斷七情六欲,其實真正修到後來,他們仍然斷不了欲。第二,爲了要達到目的,就拼著命幹,這些都沒有做到恰到好處。修行要針對自己的煩惱,在斷煩惱過程中不偏左也不偏右,走中道,那才是恰到好處。

  念誦是入定的必備工作

  釋迦佛教導弟子要念誦,佛弟子當年經常誦佛所說的偈,不通過念誦,修禅定難以入定。念誦就是在做入定的准備工作,怎麼入定?自己對這條路線首先要搞熟,就好比要賽跑了,運動員先在原地活動活動手腳。所以不要以爲念誦對修定有防礙。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8-2)(總第44)

  ◎ 傅味琴 講于 2001.6.13

  沒有心的覺照,就成了枯定

  提要:

  ■ 沒有心的覺照就成了枯定

   ■ 心能按規定的路線動,就能自己做主人

   ■ 觀一切如幻,由幻入空

   ■ 人不能脫離現實,佛法不過是改變一條路線

   ■ 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

   ■ 一切法都從因緣生

  沒有心的覺照就成了枯定

  凡夫還得從動進入定。動與定是相對的,是辯證的,如果想從不動求得定,那就等于一個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你看他坐著一動也不動,其實他是個傻傻乎乎的人。即使在修定作觀時,我們的思維還是保持著動,否則沒有心的覺照就成了枯定。佛講的法是辯證的,我們修行,就要按照佛的法去修。我們修定的時候,身子不能動,連舌頭也不能動,其實呼吸器官還是在動,心髒還是在跳動。如果呼吸,心髒都停止了,那你也不可能入定呀。所以,不要執著某一點,往片面去發展,這樣就會搞偏了。

  心能按規定的路線動,就能自己做主人

  心也是如此,修定止住了妄念,如果你不讓另一方面動起來,你這個定就是修止不修觀的外道定。所以我們要修觀,觀就是心裏在動,不過不是亂動、妄動,而是按照規定的路線動。最後修行人的心能自己做主人。自己做不了主的就是凡夫衆生。

  觀一切如幻,由幻入空

  我年輕時,有次到一個居士家去。夫妻倆在討論怎樣入空,一個說“由空入空”,一個說:“從有入空”,我一進門,他們就問我,我說:“由幻入空”。如果說“由空入空”,虛空只有一個,哪有從這個虛空來進入另一個虛空的?放下就是空,難道放下後再來一個放下?如果說“從有入空”,“有”對空有礙,它會破壞空,所以佛經裏經常要我們觀一切如幻。我們現在的動雖屬有,但要觀它如幻,我們修觀想的境也是如幻。

  人不能脫離現實,佛法不過是改變一條路線

  念誦也是如此。念誦時要讀文字,要作觀,有時還要舉腔,就是在動,這個動是你入定的前導,而不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的妄動。腦子裏亂想,嘴巴一動就講世俗煩惱話,這也是動,可是動不出好結果來。佛法不過改變一條路…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