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30~39)▪P4

  ..续本文上一页,这也叫本来面目,何必装模作样呢?菩萨法修到最后就像小孩那样天真,文殊菩萨还不是显现童子相。

  我逗人笑,两次一笑,我就放心了,没事了

  有个同学当了纠察,亲身体会到纠察难做,所以她非常同情总纠察,“我过去真是错了,尽说她闲话,我现在深有体会啊,她真是了不起,现在搞的我真不想干了。”听说还哭了一个晚上。我没时间跟她个别说话啊,但我只要一开口说一句话,她哈哈哈笑,再说一句,她又笑了,两次一笑,我放心了,没事了,她再也不会哭了。善巧方便嘛。

  善巧方便,没废话,看你悟不悟

  初初开学的时候,有的同学从小在庙里长大,为什么不能适应这儿环境,经常怄气,其中也有一个原因,因为她们一本正经,我也只好一本正经了,这样心神就松不掉啊,我看见你,我心里也紧张起来,想说几句风趣话,这些风趣话,也不知道怎么就逃光了,这样就搞成死胡同了。其实我这个人是老小孩,越老越小,有时候我说起话来,会引得你哈哈笑,像在胡扯,其实是你不理解,我有时会问,你懂不懂啊?你不懂,我会从第一句,普普通通开玩笑的话,讲到最后一句话,全是法义。所以有人就说,傅老师一开口,没有一句废话,看你悟不悟,这都是善巧方便呀。

  苏州同学曾在背后提我意见,有人就传给我听,说:“傅老师讲法,讲到要紧关键的地方,忽然拐弯了,到底怎么回事,他不讲了,干脆讲讲明白。”我就朝他笑笑,“老师总要留一点东西给学生去悟啊。全听我讲出来的,你们还有什么机会悟啊。”其实我早就讲出来了,我一根肚肠通到底,怎么会保守呢?不过巧妙得很,讲出来你也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

  再回过来讲,唸诵熟了,换更繁难的,一方面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一方面是善巧方便,主要对治自己的妄想烦恼。

  仪轨有其一贯次第,学人应尊上师教授

  “此中有其一贯次第”,一贯就是不矛盾,初中后都是相通的,次第就是步骤。“学人应尊上师教授”,学文殊法的人,应该要遵照上师的教授学修,上师就是能海上师,所以我给你们讲课讲的都是上师的话,即使我有时候举例子,打比方,拐个弯,也是三句不离本行,说到后来还是回到原来地方。

  我讲法啰嗦,正好对治你心的啰嗦

  一本文殊仪轨很精要,上师的开示可多了。有人说,傅老师讲的比能海上师还要多,如果你们对能海上师的话能全懂,又何必我这么辛苦啰嗦呢?因为你们自己的心啰嗦了,所以我不得不啰嗦对啰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嘛,用法的啰嗦把你烦恼的啰嗦冲掉。如果你们喜欢告诉我你们心里的矛盾,我还要啰嗦了。别怪我啰嗦,因为你心啰嗦啊,做老师总要帮你解答心里的疑问。

  啰嗦只啰嗦一次啊,我讲过了不再重讲。老了,没时间重讲。以后来的新同学,我也不会从头开始讲了,都听磁带。现在下课。(2001.6.4 第十四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7-1)(总第38)

  ◎ 傅味琴 讲于 2001.6.5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烦恼自息

  提要:

  ■ 光学不修不能了生死

   ■ 念诵能起熟练作用

   ■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烦恼自息

   ■ 修观的人,能在念诵中随文入观

   ■ 要知佛理,就要听法,不达理,法也难起作用

   ■ 念诵能使身心舒畅

   ■ 不懂法义,法上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能海上师讲:“念诵、修观、达理,此三者为修任何仪轨所不可少,念诵既熟,其用乃兴。”

  光学不修不能了生死

  “念诵、修观、达理,此三者为修任何仪轨所不可少。”修仪轨就是修法,学了那么多法应该怎么修呢?学跟修两个都不可少。学了就要修,修了才有成就。光学不修,也能成就,不过不能了生死,只能成一个佛学专家,现在的名堂叫什么硕士、博士,那么死了仍然叫硕士、博士,来世再学佛,仍然拿个硕士、博士。我看,经书里也没有这个名堂,经书里只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么取个初果不好吗?成就阿罗汉果更好。不管你什么士,你不修,不能了生死。修要怎么修?首先学了以后不要忘记,而且要把它记熟的话,那就必须要重复,不重复是记不住的,好比学校里的背书,你不重复的读是背不出来的。

  念诵能起熟练作用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功到自然成,里边的种子成熟了,随时随刻都能起作用。如果你念诵唸熟了,在念诵上就能起熟练的作用。如果平时念诵唸得好,不大打妄想,背熟了,到那时候,哪怕不看书,只要心能够定得下去,开头一转,一直会转下去,也不大会打妄想。所以如何培养自己,训练自己,或者如何去训练学生,都要有套科学的做法。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烦恼自息

  念诵熟了,还起一个作用,当仪轨里的法句跳出来的时候,烦恼自会息下去,头脑清醒,而且带来了法喜充满。所以念诵是很重要的,八大成就中就有一个叫念诵成就。

  修观的人,能在念诵中随文入观

  第二个修观,修观的人在念诵时可随文入观,这就把念诵跟禅定合在一起,合二为一了,这种方法是非常善巧的。但要想在念诵上达到随文入观,你必须要在念诵和禅定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否则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念诵时的随文入观,内容既丰富又复杂,而学修禅定却可以从简单的基础观修起,比较容易入手。但不管修什么观,全是一个方便、一座桥梁、是利用的工具,真正的目的,是随着这样子修,心就磨细了,心就定下去了。那么在生活中,随便你遇到一个什么境,你照样能够作观。当然在念诵中,也就能够做到随文入观,随着经文而进入了观想的境界。

  要知佛理,就要听法,不达理,法也难起作用

  第三个达理,达理就要听法,佛理要懂,法义要明白。佛最反对一知半解,乃至于一懂都不懂,这很容易发生错见,很容易把修行搞错。如果不达理的话,法也很难起作用。

  念诵能使身心舒畅

  你光是唸,唸熟了,它也能起个作用,会养成你念诵的习惯。一个喜欢念诵的人,他觉得念诵后人就心情舒畅,全身舒服,如果有一天忽然不唸了,或者忙,忘记唸了,往往自我感觉,这一天会有说不出原因的不舒服,忽然想起来了,哦,我今天没念诵,马上去念诵,又恢复了念诵后的舒适和安定,这就是养成了念诵的习气。

  不懂法义,法上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当然这种习气是好的习气,能够引生身心方面良好的反应,促使身心发生变化。可是不懂法义,法上的极其殊胜的意义和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了,这是非常可惜的的事。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7-2)(总第39)

  ◎ 傅味琴 讲于 2001.6.5

  歌调美化,是修行的障碍

  提要:

  ■ 佛教的念诵是不追求好听的

   ■ 音调的美化,是修行的障碍

   ■ 动听的音声和语言,会带有迷惑性

   ■ 佛教不作虚伪的赞美

   ■ 琴棋书画进了佛门,使佛教变了颜色

   ■ 学佛法,是为了建立法幢,广度众生

   ■ 修饰名词美,不是好现象

  

  佛教的念诵是不追求好听的

  就好比,不懂佛法又特别喜欢唸佛的人,唸佛以后,也会觉得身心很舒畅。不过以前人的舒畅,跟现在人的舒畅,可能略有不同。以前人的舒畅,它很单纯,很纯洁,通过唸的声波,就能发生身心上的舒畅。再加上以前的人,追求比较少,世俗的烦恼比较轻,所以,这种舒畅应该说是念诵的效果。如今的人喜欢唸佛,可能也达到了心情的舒畅,可是其中加进去了一个东西,我看是不太好,就是追求唸起来好听,以好听来达到心情舒畅,这就与社会上人喜欢唱歌差不多。同样是念诵,由于唸的方式不同,作用就不同了。而佛教的念诵是不追求好听的,不应该有任何的艺术加工。

  音调的美化,是修行的障碍

  佛教最反对世间上的娱乐,包括歌舞伎乐,也反对以世俗的爱美来包装自己,不管是男的、女的,说话音声不要求好听,尤其是女的,要逐渐脱离女性故意做作的音调。女性姿态比较多,声音变化比较多,在修行的路上这些都是障碍,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大爱道比丘尼经》,里边讲得很清楚。

  动听的音声和语言,会带有迷惑性

  男性,也要避免追求种种美观动听的音声言语,乃至于不能说绮语,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虽然你能够把人家说得心花怒放,可是这里边带有迷惑性。讲智慧的语言,也能说得人家心花怒放,何必一定要说一些奉承的话?

  佛教不作虚伪的赞美

  像外国人,有时候也很虚伪,看见一个人,不管他心里欢喜不欢喜,即使对这个人有意见,他仍然会说,“看见你很高兴。”外国人还有一种习惯,不管你美不美,总是赞叹你很美,实在赞叹不出来,他就会说你名字很美。

  琴棋书画进了佛门,使佛教变了颜色

  佛教反对修饰名词美,名词也不能取得很美。严格地说起来,一切世俗的琴棋书画对出家人来说都是禁止的,可是由于佛教传到中国后,儒教的士大夫阶级,因为他们好学,也进入了佛门,结果把那些诗书琴画全都搬进了佛门,表示他在佛门里也是个清雅之士,这样就使佛教逐渐变了颜色。

  学佛法,是为了建立法幢,广度众生

  我们看过一部录象,名叫《走进佛门》,录像镜头放出来,在采访佛学院时,拍的人问佛学院的学生:“毕业以后,你的理想是什么?”有个佛学院里的学生回答——他是一个年轻的和尚,“毕业后,我喜欢搞一个清净的地方,每天做做诗,画画画,弹弹琴”,又去成都铁像寺的尼众佛学院,也问同样的问题,回答是说,“我要主持法幢,弘法利生,广度众生。”回答就不一样,因为她们受的影响不一样。

  修饰名词美,不是好现象

  修饰名词美,这不是好现象,修行人没这个必要。举一个名片的例子,现在佛门里的名片上头衔很多,因为排不下,只好用两层叠起来。用得着吗?我从前也印过名片,但我觉得名片毫无意义,我也懒得送。从前有人给我印了名片,金黄色的,头衔是九华山佛学院副教务长,今天时过境迁,放着有什么用?真的烧成灰,也没有一个鬼会来拿,听说隆莲法师过去从不印名片,人家问她,她就用笔写,后来年纪老了,我发现她写字时手会发抖,弟子们就劝她印张名片,方便一点,但她名片上只有两个字:“隆莲”,什么也没有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30~3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