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下篇(塵盡光生)▪P3

  ..續本文上一頁如何

  就開始要幫他助念,讓他往生。我認爲,這種做法應該再教育。我們應該鼓勵他對人生有信心和鬥志,哪怕剩下最後一口氣,也要鼓起勇氣去面對。內心不沮喪,也不畏懼,才能安詳地走完人生旅程。

   濟貧教富

   貧困的人,需要富有人家的力量,而富有與貧困的人,

   都需要佛教的精神教育。

   臺灣雖然富有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在某些角落也有不少人過著暗無天日、艱困汙穢、貧病苦難的日子。這些人所需要的是富有人家的力量,而富有的人與貧困的人都需要佛教的精神教育。

   我們必須負起這項責任,搭造貧富之間的橋梁,引導富有者救濟貧困的衆生。盡管我們的財力不足,但是只要有信心與毅力,就可以不斷地引導他們發揮力量,這樣心力與財力結合在一起,就可以救度貧苦的衆生。

   名醫與良醫

   名醫易得,但是良醫難覓;

   合良知與良能,才能成爲一個良醫。

   現在的科技教育發達,要培育名醫很簡單,普天下的名醫比比皆是,只要有心學醫,便可在科技教育下,憑借儀器的幫助來了解人體的機能,所以,成就名醫並不困難。但是要培育良醫便非常困難了;良醫必定要發揮良心、醫德。

   現在是功利的社會,每個人都不斷地追求、爭取功名利祿,因而迷失自我的良知。我們若希望醫院能延請到具有良知、良能的醫護人員,來解救天下衆生的病苦,唯有再求進步,從建醫院進入辦教育的志業,如此才能成立教學醫院。以宗教的精神來啓發、教育學醫者的良知;用醫學科技的功能來教育、引導他的良能;合良知與良能才能成爲一位良醫及白衣天使。

   凡夫與聖者

   本性是沒有生滅的,能夠反觀自照,

   光明的本性即可顯現。

   凡夫除了身體有生死之外,心靈也隨著生死不得自由;聖者只有身體的生死,而沒有心靈的生死。

   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從叁大阿僧祇劫前,就生生世世不斷地來人間,而且不曾失去其志願,身體有一生一世的分別,本性卻沒有生滅,因爲本性無生亦無死。只是一段時間結束時,就要順應世間法,方便現生死,換上另一個身軀再來。

   正因爲我們的本性是沒有生滅的,所以必須不斷地淨化自己的人生,使光明的本性得以顯現。

   借水見月

   佛性如明月,凡夫心如水;水靜而月現,水動而影亂。

   佛性如明月,凡夫心如水;水靜而月現,水動而影亂。衆生都有佛性,每一個人都有愛心與良知,而且人人平等絕無稍減。

   即使是一個犯了罪的人,他的良知善念也不比我們少;他只是一時攪動水面而破壞了月影,而我們比較幸運,水沒有受到晃動,心月才能常明。所以,能時常發揮良知的功能,處于靜態中就能顯現善念。希望我們借水見月,借凡夫之心善加修持,以達到聖者的境界。

   一心不二志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一天學一門的話,

   需花用多少時日?浪費多少人生呢?

   我們既然學佛,就要深刻體會佛陀的精神,一心不二志,實踐佛陀的教法。一心不二志就是「直心爲道場」,一心一意行于佛道上,不要叁心二意,才能很快達到目標。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一天學一門的話,找遍八萬四千法門,需花用多少時日

  浪費多少人生呢

  所謂「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這就是一心不二志。我們若能夠一心一意,就不會受周圍的環境所動搖了。

   【有感而發】

   如果要說我有一個法門,那就只有「爲佛教、爲衆生」而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要縮小自己,包容衆生。這就是我們一向的修持法門。既然沒有自我,怎麼還會去研究我要如何修

  如何守呢

  我認爲:站穩自己的腳步、修養自己的心胸、無代價地付出、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就是正確的法門。

   濁世清流

   現在的世界實在很亂,而每個人都有安定社會、

   平息亂象的責任。

   現在的世界實在很亂,不只臺灣有民衆示威遊行,世界各地都發生混亂不安的情形,而教育也亮起了紅燈,兒童從十一、二歲開始,講話都大聲叫喊,他們已經不懂得什麼是正確的說話態度與禮節了。爲什麼呢

  因爲他們所見、所聽到的各種社會或政治團體聚會以及新聞媒體、電視熒幕的畫面,每個人講話都是大聲瞋斥吶喊。人與人之間怒目相向,從來沒有看過大家以紳士的風度,心平氣和,相互尊重地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不論走在街頭巷尾的行人或在生意場中做買賣的人,也都是高聲喧嘩、大喊大叫;而學校裏教育學生的老師更是大聲斥責,所以,這些學童已經不知道人與人之間說話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他們所接觸到的都是互相叫罵、怒吼,彼此對抗,甚至動用肢體暴力……,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和平的境界。

   我們承認這個社會確實很亂,而每個人都有安定社會、平息亂象的責任。讓我們先端正自己的心思,然後實踐力行,善盡自度化他的功能吧!

   誰來成就我  讓我幫助的人,並不需要感謝我們,

   因爲沒有他們,我們就無法成就菩薩道。

   一位醫生要成爲名醫,必定要醫治很多病苦的患者,才能累積他的經驗,成就一位名醫。

   我們要圓滿布施的願,也需要有貧困、苦難的衆生才能成就。

   所以我常常以最虔誠的心勉勵大家:讓我們幫助的人並不需要感謝我們,而是我們要感謝這些貧困苦難的衆生,若沒有他們,我們就無法成就菩薩道。  隨緣立足

   因緣到時我們推不走,緣未到時則無法強求,

   我們必須隨緣立足。

   有一位年輕的比丘,出家已經有幾年的時間,當初出家本來是抱著積極的心理追求正道,並且在臺灣一處名山寶刹求學、修行。但是幾年下來,究竟學佛的目標應該何去何從

  心中仍然非常迷惘。他一來就問我,他應該朝哪一個方向去學習、精進

  我便鼓勵他「精進學佛」。他還說,他要以十年的時間用功,若十年後有所成會再回花蓮,因爲花蓮被基督教、天主教占去了大部分的地方。

   我便告訴他:「學佛應該有無常觀,要隨緣立足;因緣到時我們推不走,緣未到時則無法強求,時間並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必須存著隨緣立足的心念。還有,既然我們學佛,就必須具有宗教者的心量來包容一切,所有的山溪小湖、河流溝渠之水,最後都流入大海,大海的容量沒有限量。基督教、天主教都是利益人生的宗教,我們應該尊重包容一切宗教,時時贊美有益人群的組織,絕對不可畫分是非的界限,一旦産生一條條的界溝,就無法寬容一切衆生了。」

   這位比丘聽了我的話,覺得這幾分鍾所得到的心得,不但清晰而且深刻。他說,他已知道該做的事了。

   靜思再叁

   一、禅定

   二、理想與現實

   叁、空談與實行

   禅宗說:擔柴挑水無不是禅、舉止動作無不是禅。並不一定要靜靜地打坐才是禅定,那稱爲「坐禅」。

   禅的最高境界是一切舉止行動、工作休息……都不離開禅的功夫,也就是心無雜念、意無他想。

   理想與現實常常遙遙相對,但是不管兩者之間的距離有多遙遠,只要具足信心、毅力與勇氣,再長再遠的路途也能到達目的地,再遙遠的距離也能連結在一起。這些都需要時間,而在這段時間之內所需要的是信心,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建立自己的信心與毅力。

   學佛重在實行,如果缺乏實行的步驟,即使學問再高,也不過是在口頭上空談高論,如此反而會造成宗教的損失,因爲論調多則問題也多。

   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做一個老實的修行人,安分守己,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時間多多付出,愛惜自己的秉賦,莫讓時間空過,使自己平白地失去磨練的機會。

  

《下篇(塵盡光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