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打击,才能真正完成历练的过程。
【有感而发】
我们要好好把握现在,利用环境、时间及健康的条件,除了自性的启发之外,还要赶紧发挥我们的良能,以无牵挂、无污染的感情,奉献给人类一分爱心。
别让生命睡着
让时间空过,浪费人生,将使我们不知何去何从?
人要尽量发挥自己生命的价值,能多付出一个钟头或几十分钟去做有益的事,就是在应用生命价值。
年轻时总是觉得时日还很多,等到年纪稍长时,才会警觉时光不多了,尤其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耗损时,想多利用时间,却已所剩无几了!
我年轻时非常爱惜时间,分分秒秒、点点滴滴都不敢任它随意流逝;尤其是现在这个年龄,更感到时光的可贵,过去已经不敢浪费了,现在我更爱惜它。
当我疲累得坐立不住时,总想躺一躺休息一下
但是一到床上时,我就想到:不对!这个时候不是休息的时间,于是又马上起来。
不但年纪稍长的人要爱惜时间,年纪轻的人,更要把握时间,不要借口:「已忙碌几天了,就要休息几天」应该好好利用人生,发挥生命的良能。
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苦有物质、精神、环境、身体上的苦,和许多不能如意的苦,「苦」完全是由日常生活的人我是非累积而成。除了感情挫折的苦,还有时日空过的苦,总是留给我们一分空虚的遗憾。
人生世间,如果任由时间空过,浪费人生,带给我们的将是不知何去何从的彷徨,这种失落感比什么都苦啊!
【有感而发】
我们要好好做一个耕耘良田的农人,不要浪费时间任良田荒芜。田地不播撒种子就会杂草丛生,杂草一生就变成荒野之地,等明年要耕耘时,就很困难了。
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好好地耕耘我们的田地——心田,不要让它杂草丛生。
蜘蛛与蚕
蚕为利益人群而吐丝,蜘蛛却吐丝以捕杀他命,
两者相较,何者可爱呢?
我看了王端正先生的一篇社论,写得很好、举例譬喻恰当,这是一只蚕和蜘蛛的故事。
蜘蛛对蚕说:「你和我虽然都会吐丝,但是我的丝,帮我建立王国,纵横天地之间,而你却作茧自缚,丝尽而死。哈!我的丝有价值多了。」
蚕就回答:「我的丝能够供给人们织布,上至皇帝百官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有衣可穿,我是牺牲自己、利益社会人群。
而你吐的丝,虽然经纬分明、形状美丽,但是这些丝网只能捕捉蚊蝇小虫。为了自己果腹求生,不惜捕杀他命,这些损人利己的丝,价值何在
」
蚕与蜘蛛两者,一个是为社会人群之利益,不断地吐丝而牺牲自己;另一个则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损害他人,两者比较,哪一个可爱呢
蜘蛛捕食时是一副青面獠牙的模样,而蚕却是如此温顺可爱。
人生也是如此,同样是过日子,何不牺牲享受,利益人群呢!
手脑并用
做事应该手脑并用,觉得某件事需要改善,
就要用心恩考,合力推动。
一件工作,在动手苦干的时候,也要同时动脑,将复杂与浪费时间的工作程序简化,使其一目了然。
有力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心,因为只靠体力是不够的,还要凭借心力。所谓「四两拨千斤」,有时候用心地动一下脑筋,就可以轻易将事情解决,若不肯用脑思考,只想靠两只手来硬推,不但很辛苦,而且效率不大。做事应该手脑并用,觉得某件事需要改善,就要用心思考,提出建议来互相检讨,合力推动。
【有感而发】
一项事业成功的主因在于带动、领导他人,若只是不断地辛苦工作,却不负起带动的责任,便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这就像一盘散沙一样,无法凝聚力量。因此,我们除了自己努力工作外,还要培养人事上的和睦,带动其它人一起做。
职业与志业
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会消逝;
应该多为人群服务,开拓大事业。
人生不要抱着「职业」的心理来工作,而要秉持「志业」的精神来服务,将身心投入,不要怕麻烦,把所有的事情都整理妥当,打好基础。
人生并非只为个人眼前立竿见影的事业而努力,应该为将来的目标和大众着想。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会消逝,何不发广大心,多为人群服务,开拓大事业呢
【社会传真】
假日,我在慈济医院「社会服务部」看到一位在供应部服务的年轻人,就问他:「你今天怎么在这里帮忙
」
他说:「今天是休假日,我必须利用时间来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这种不计较物质上的报酬,只希望发挥良能的愿心,多么可爱又可敬啊!
最有成就感的人
只要有垃圾车经过的地方,所有大街小巷都收拾得一干二净;所以,清洁员最有成就感。
什么样的人最有成就感呢
我觉得在街道收垃圾的人最有成就感!
第一是他们不贡高我慢,又守本分;
第二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优越感及超越的希望。
凭这两样,他们就能安分守己的每天与垃圾为伍,随着垃圾车前进;只要有垃圾车经过的地方,所有大街小巷都收拾得一乾二净,所以我觉得清洁员最有成就感。
植树者的精神
我们不要妄想在树下乘凉享受,只希望树大成荫,
使后代能遮荫乘凉。
我常常告诉弟子们:「你们既然不怕辛苦,跟随师父,就是知道自己不能轻松安闲,所以要有种树人的精神,不论树苗多么幼小,仍然要继续不断地栽种、浇水。」不要妄想树大成荫时在树下乘凉享受,我们唯一的责任是小心栽培,让树木生长茁壮,使后代能遮荫乘凉,这就是种树人的精神。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该以服务的精神,奉献我们的能力和时间,致力于利益人群的志业。
时间可以成就一切事业,与其无所事事地空过时间,倒不如从事有意义的工作。
君子慎其独
与人相处时,固然要谨慎言行;在独处时,更不能疏忽懈怠。
孔子的弟子颜回,是我很景仰的贤人,他是一位安贫乐道、不争取名利地位而自得其乐的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最受孔子的赞美。平常他对老师的教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但是他私下的生活举止,却能遵循师教,并能闻一知十,发扬老师的精神教育,这就是学以致用。
《论语》中有一段孔子描述颜回的话——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常常和颜回面对面谈论一整天,他都只是默默地听受,从不曾发言问我一句不了解之处,也从未发言表示领会,或在老师及众人的面前炫耀。老师传授多少,他就领受多少,看起来似乎毫无反应、全无领会,好像一个愚人。但是他离开之后,仔细地观察他的行动,不但平时用功,而且与人交谈时,都能够把老师所讲的道理阐扬得淋漓尽致;他不但在众人之前,将老师的道理以言行阐扬,独处时也非常谨慎,态度丝毫不敢散漫。颜回,实在并不愚笨啊!」
所谓君子者,必须慎其独。与人相处时固然要谨慎言行,在独处时更不能稍有疏忽懈怠,仍要自我警惕,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人生在世,所表现的声与色,会形成一个人的人格,若在言行举止上稍不注意,人格就很容易败坏。所以,我们不但在群众中必须谨言慎行,就是独处时,也不可松懈。
【有感而发】
讲话和举动都是很重要的,虽然说话只是启动唇舌,发出声音,但是有人说出一句话后,可以完成历史上的伟大事业;有的人却因一句话而破坏了修持数十年的形象。有时候一个举动,可以减轻许多人的精神与体力负担;有时却也可能因一个举动,造成许多不可收拾的灾难。总而言之,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言语或举动,都必须非常谨慎注意。
心安的时刻
人生哪一天没有烦恼,哪一刻没有病痛呢?
只要能付出良能,就是幸福。
生老病死、生离死别的情况,不断在人生舞台上演出。不一定是七、八十岁的老者才会生病,即使是年轻人也随时会遭受病苦。
病魔缠着她
我在台中见到一位病痛缠身多年的小姐,她只有三十岁,发病之初,只是眼下长出一颗小瘤而已,现在已经严重到半边的脸肿胀得垂到胸前来,眼睛也因为大肿瘤的影响而不能睁开了。这几年来,可以想象得出她的父母是如何辛苦地照顾她
而病者又是如何过日子
我想,如果她卧病在床、完全不省人事,可能会好过一些。但是她的意识却很清醒,并且一再表示她唯一的心愿是想见证严法师。于是,我和几个人一起去看她,见到这么多人,她很激动也很不满。我就告诉她:「大家来看你都是好意啊!」她回答:「世间有几个人像您一样慈悲呢
世间又有谁像我一样悲惨呢
」接着又说:「人们来看我,大都是抱持一分好奇心而已。」言下之意,忿忿不平。
世间苦难的众生何其可悯
她才三十岁,遭遇竟然这么悲惨!尽管这样,她仍然具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并且发愿病好时,要到医院当志工。但是有些佛教徒,不明就里,每天都去帮她念佛,希望她早日往生西方,这让她觉得很困惑。这个例子,让我们深深体会,救度众生除了要有慈悲,还要有智能。
人有生老病死,有身体就有病痛,有爱就有烦恼,人生哪一天没有烦恼
哪一刻没有病痛呢
我认为,只要每一天都能尽量付出我们的良能,为社会、为人群奠定爱的基础,这就是幸福。
人生不是有物质享受就能快乐,也不是有某种力量做我们安全的保障就是幸福。只有良能的付出才是最心安的时刻,我们能使社会幸福,就会得到快乐。如果只是为了自身了脱生死而用功,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受益呢
【有感而发】
有些佛教徒,一听到某人罹患绝症,没考虑到当事人的心态…
《下篇(尘尽光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