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打擊,才能真正完成曆練的過程。
【有感而發】
我們要好好把握現在,利用環境、時間及健康的條件,除了自性的啓發之外,還要趕緊發揮我們的良能,以無牽挂、無汙染的感情,奉獻給人類一分愛心。
別讓生命睡著
讓時間空過,浪費人生,將使我們不知何去何從?
人要盡量發揮自己生命的價值,能多付出一個鍾頭或幾十分鍾去做有益的事,就是在應用生命價值。
年輕時總是覺得時日還很多,等到年紀稍長時,才會警覺時光不多了,尤其身體的各項機能逐漸耗損時,想多利用時間,卻已所剩無幾了!
我年輕時非常愛惜時間,分分秒秒、點點滴滴都不敢任它隨意流逝;尤其是現在這個年齡,更感到時光的可貴,過去已經不敢浪費了,現在我更愛惜它。
當我疲累得坐立不住時,總想躺一躺休息一下
但是一到床上時,我就想到:不對!這個時候不是休息的時間,于是又馬上起來。
不但年紀稍長的人要愛惜時間,年紀輕的人,更要把握時間,不要借口:「已忙碌幾天了,就要休息幾天」應該好好利用人生,發揮生命的良能。
人生本來就是苦多樂少,苦有物質、精神、環境、身體上的苦,和許多不能如意的苦,「苦」完全是由日常生活的人我是非累積而成。除了感情挫折的苦,還有時日空過的苦,總是留給我們一分空虛的遺憾。
人生世間,如果任由時間空過,浪費人生,帶給我們的將是不知何去何從的彷徨,這種失落感比什麼都苦啊!
【有感而發】
我們要好好做一個耕耘良田的農人,不要浪費時間任良田荒蕪。田地不播撒種子就會雜草叢生,雜草一生就變成荒野之地,等明年要耕耘時,就很困難了。
所以我們要好好利用時間,好好地耕耘我們的田地——心田,不要讓它雜草叢生。
蜘蛛與蠶
蠶爲利益人群而吐絲,蜘蛛卻吐絲以捕殺他命,
兩者相較,何者可愛呢?
我看了王端正先生的一篇社論,寫得很好、舉例譬喻恰當,這是一只蠶和蜘蛛的故事。
蜘蛛對蠶說:「你和我雖然都會吐絲,但是我的絲,幫我建立王國,縱橫天地之間,而你卻作繭自縛,絲盡而死。哈!我的絲有價值多了。」
蠶就回答:「我的絲能夠供給人們織布,上至皇帝百官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有衣可穿,我是犧牲自己、利益社會人群。
而你吐的絲,雖然經緯分明、形狀美麗,但是這些絲網只能捕捉蚊蠅小蟲。爲了自己果腹求生,不惜捕殺他命,這些損人利己的絲,價值何在
」
蠶與蜘蛛兩者,一個是爲社會人群之利益,不斷地吐絲而犧牲自己;另一個則是爲了自己的生存而損害他人,兩者比較,哪一個可愛呢
蜘蛛捕食時是一副青面獠牙的模樣,而蠶卻是如此溫順可愛。
人生也是如此,同樣是過日子,何不犧牲享受,利益人群呢!
手腦並用
做事應該手腦並用,覺得某件事需要改善,
就要用心恩考,合力推動。
一件工作,在動手苦幹的時候,也要同時動腦,將複雜與浪費時間的工作程序簡化,使其一目了然。
有力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要有心,因爲只靠體力是不夠的,還要憑借心力。所謂「四兩撥千斤」,有時候用心地動一下腦筋,就可以輕易將事情解決,若不肯用腦思考,只想靠兩只手來硬推,不但很辛苦,而且效率不大。做事應該手腦並用,覺得某件事需要改善,就要用心思考,提出建議來互相檢討,合力推動。
【有感而發】
一項事業成功的主因在于帶動、領導他人,若只是不斷地辛苦工作,卻不負起帶動的責任,便只有苦勞,而沒有功勞;這就像一盤散沙一樣,無法凝聚力量。因此,我們除了自己努力工作外,還要培養人事上的和睦,帶動其它人一起做。
職業與志業
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會消逝;
應該多爲人群服務,開拓大事業。
人生不要抱著「職業」的心理來工作,而要秉持「志業」的精神來服務,將身心投入,不要怕麻煩,把所有的事情都整理妥當,打好基礎。
人生並非只爲個人眼前立竿見影的事業而努力,應該爲將來的目標和大衆著想。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會消逝,何不發廣大心,多爲人群服務,開拓大事業呢
【社會傳真】
假日,我在慈濟醫院「社會服務部」看到一位在供應部服務的年輕人,就問他:「你今天怎麼在這裏幫忙
」
他說:「今天是休假日,我必須利用時間來從事社會服務工作。」這種不計較物質上的報酬,只希望發揮良能的願心,多麼可愛又可敬啊!
最有成就感的人
只要有垃圾車經過的地方,所有大街小巷都收拾得一幹二淨;所以,清潔員最有成就感。
什麼樣的人最有成就感呢
我覺得在街道收垃圾的人最有成就感!
第一是他們不貢高我慢,又守本分;
第二是因爲他們沒有任何優越感及超越的希望。
憑這兩樣,他們就能安分守己的每天與垃圾爲伍,隨著垃圾車前進;只要有垃圾車經過的地方,所有大街小巷都收拾得一乾二淨,所以我覺得清潔員最有成就感。
植樹者的精神
我們不要妄想在樹下乘涼享受,只希望樹大成蔭,
使後代能遮蔭乘涼。
我常常告訴弟子們:「你們既然不怕辛苦,跟隨師父,就是知道自己不能輕松安閑,所以要有種樹人的精神,不論樹苗多麼幼小,仍然要繼續不斷地栽種、澆水。」不要妄想樹大成蔭時在樹下乘涼享受,我們唯一的責任是小心栽培,讓樹木生長茁壯,使後代能遮蔭乘涼,這就是種樹人的精神。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應該以服務的精神,奉獻我們的能力和時間,致力于利益人群的志業。
時間可以成就一切事業,與其無所事事地空過時間,倒不如從事有意義的工作。
君子慎其獨
與人相處時,固然要謹慎言行;在獨處時,更不能疏忽懈怠。
孔子的弟子顔回,是我很景仰的賢人,他是一位安貧樂道、不爭取名利地位而自得其樂的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最受孔子的贊美。平常他對老師的教誨,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特殊的表現,但是他私下的生活舉止,卻能遵循師教,並能聞一知十,發揚老師的精神教育,這就是學以致用。
《論語》中有一段孔子描述顔回的話——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常常和顔回面對面談論一整天,他都只是默默地聽受,從不曾發言問我一句不了解之處,也從未發言表示領會,或在老師及衆人的面前炫耀。老師傳授多少,他就領受多少,看起來似乎毫無反應、全無領會,好像一個愚人。但是他離開之後,仔細地觀察他的行動,不但平時用功,而且與人交談時,都能夠把老師所講的道理闡揚得淋漓盡致;他不但在衆人之前,將老師的道理以言行闡揚,獨處時也非常謹慎,態度絲毫不敢散漫。顔回,實在並不愚笨啊!」
所謂君子者,必須慎其獨。與人相處時固然要謹慎言行,在獨處時更不能稍有疏忽懈怠,仍要自我警惕,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人生在世,所表現的聲與色,會形成一個人的人格,若在言行舉止上稍不注意,人格就很容易敗壞。所以,我們不但在群衆中必須謹言慎行,就是獨處時,也不可松懈。
【有感而發】
講話和舉動都是很重要的,雖然說話只是啓動唇舌,發出聲音,但是有人說出一句話後,可以完成曆史上的偉大事業;有的人卻因一句話而破壞了修持數十年的形象。有時候一個舉動,可以減輕許多人的精神與體力負擔;有時卻也可能因一個舉動,造成許多不可收拾的災難。總而言之,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言語或舉動,都必須非常謹慎注意。
心安的時刻
人生哪一天沒有煩惱,哪一刻沒有病痛呢?
只要能付出良能,就是幸福。
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的情況,不斷在人生舞臺上演出。不一定是七、八十歲的老者才會生病,即使是年輕人也隨時會遭受病苦。
病魔纏著她
我在臺中見到一位病痛纏身多年的小姐,她只有叁十歲,發病之初,只是眼下長出一顆小瘤而已,現在已經嚴重到半邊的臉腫脹得垂到胸前來,眼睛也因爲大腫瘤的影響而不能睜開了。這幾年來,可以想象得出她的父母是如何辛苦地照顧她
而病者又是如何過日子
我想,如果她臥病在床、完全不省人事,可能會好過一些。但是她的意識卻很清醒,並且一再表示她唯一的心願是想見證嚴法師。于是,我和幾個人一起去看她,見到這麼多人,她很激動也很不滿。我就告訴她:「大家來看你都是好意啊!」她回答:「世間有幾個人像您一樣慈悲呢
世間又有誰像我一樣悲慘呢
」接著又說:「人們來看我,大都是抱持一分好奇心而已。」言下之意,忿忿不平。
世間苦難的衆生何其可憫
她才叁十歲,遭遇竟然這麼悲慘!盡管這樣,她仍然具有強烈的求生欲望,並且發願病好時,要到醫院當志工。但是有些佛教徒,不明就裏,每天都去幫她念佛,希望她早日往生西方,這讓她覺得很困惑。這個例子,讓我們深深體會,救度衆生除了要有慈悲,還要有智能。
人有生老病死,有身體就有病痛,有愛就有煩惱,人生哪一天沒有煩惱
哪一刻沒有病痛呢
我認爲,只要每一天都能盡量付出我們的良能,爲社會、爲人群奠定愛的基礎,這就是幸福。
人生不是有物質享受就能快樂,也不是有某種力量做我們安全的保障就是幸福。只有良能的付出才是最心安的時刻,我們能使社會幸福,就會得到快樂。如果只是爲了自身了脫生死而用功,到底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受益呢
【有感而發】
有些佛教徒,一聽到某人罹患絕症,沒考慮到當事人的心態…
《下篇(塵盡光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