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下篇(尘尽光生)

  下篇(尘尽光生)

  合抱之木发于毫芒

   一棵高耸的大树,其根源只是一粒种子。

   时间可以使人完成事业,也可以成就个人的道业。每个人自呱呱落地后,历经幼年、少年、中年、老年的人生历程;从幼年开始是学习的阶段,到了中年便是奋斗的时期,而老年时就能享受这段人生的成果,所以说:「时间」可以完成人生的学业、道业与事业。

   「慈济功德会的发展,是源自最初的六个人,一针一线地缝制婴儿鞋、累积善款开始,而后呼吁三十个会员组成「慈济」团体。多年来,慈济这个队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拓了济贫教富的道路。我们已经走了这么长的路途,蓦然回首,慈济队伍竟是如此浩荡,如此长远;会员人数由少增多,道路距离从近渐远,这都是岁月所累积的。

   一棵生长在山中的大树也是一样,必须好几个人手牵手才能合抱,它也是靠时间所养成的,「合抱之木发于毫芒」,而这棵大树的「因」却小得有如毫芒。

   你们知道「毫芒」是什么

  毫芒是比喻最渺小、最细微之物的形容词。一棵巨大高耸的大树,其根源只是一粒微小的种子,这颗渺小细微如毫芒的种子(因),在山林中慢慢生长,渐渐茁壮,终于成为高耸巍峨的大树(果)。这要经过多少个酷暑严冬、多少岁月的累积呢

  从「因到「果」,都需要时间来完成啊!

   【有感而发】

   任何一件事业的成就,都是发自毫芒,从非常细小的事物、最贴近的行为中发迹,经过时间的累积而成。

   因是非常细微的种子,果是很庞大的事实。我们的一念心就如一粒种子,所谓「因缘果报」,若要看现在的成果,就必须追究从前播下的那颗种子。所以,务必要警惕当下这一念,多注意自己的心和自己目前的举动。

   形直影端

   要引领人走正路,自己绝不可走歪斜的路。

   我们做事或引领人,绝对不能有差错,有一句话说:「形直无不影端」。

   世间一切万物皆有物的形态,阳光或灯光照射下的「影」子,就是那件物的「形」。就像人,人若是直挺,照出来的形影也一定是直的。

   要引领人走直路、走正路,自己绝不可走歪斜的路。我们的一念心就如一粒种子,起了一心学佛的动念,即能成佛;但是有的心一动念就可能毁灭世间的一切;这都在于一念之间。「心念」是看不出来的,但是所做出来的事,有时却会惊天动地。

   人与事的约束

   每一个人除了约束自己外,也要受别人约束。

   当年我出戒场时,在台北建国北路的寺院挂单,与慧日讲堂距离不远。有一天慧瑞法师邀我与他到邮局,我正好有一些事情要办,我们就从建国北路走到慧日讲堂,跟师父请假。

   到邮局办完事后,我说要顺便到某一个地方,慧瑞法师就说:「刚才你怎么没有跟师父说呢

  你没有向师父请假就不能去。弟子不远游,游必有方。」于是我就和他回来,先向师父销假,然后再请假,禀报师父我要去哪里,才又出门。

   我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是出家人修行的规矩。我们若为所欲为,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反正我已经跟你说要出门就是了,不必管我去东西南北。」这就错了!我们要守时、守方向,除了约束自己之外,也要受别人约束,这是「人与事」规则。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对人有交代;这是修行的规矩。

   不灭的光芒

   一盏烛火点燃其它的烛光后,它本身的光芒会减少吗?

   在《四十二章经》中有一段经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

   佛言:「譬喻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陀常常告诉他的弟子:要培养宽大的心胸,而且要身体力行于正道。所谓「道」就是菩萨道,要赶紧发菩提心,好好地行菩萨道。不只自己要行菩萨道,看到有人行菩萨道,也要随喜助人,所以说「助之欢喜」。不只自己做了之后有所得而欢喜,帮助人家行道也能得到欢喜心。

   帮助他成就

   慈济功德会成立以来,委员们与我同甘共苦,同甘的是享受「为善最乐」这分心灵充实的喜悦;共苦的就是他们不怕辛苦、不断付出。慈济每个月的发放日,花莲委员必须大清早就出去买菜;采买回来,又到厨房里工作。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让全省各地来的大德安心拜佛、听法;拜佛、听法之后,能安心用餐,以尽地主之谊。这就是见人施道,助之欢喜;看到别人做善事,不但生欢喜心,并发心帮助他完成,这就是「助之欢喜,得福甚大」,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

   佛陀这样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但是佛陀的弟子听了之后,觉得非常疑惑——有人说:「他修的功德,我见了之后生欢喜心,我也会有功德吗

  」也有人说:「他人看到我所做的功德而心生欢喜,我的功德会不会被他分走

  」

   吉祥的地方

   于是,有人问佛:「此福尽乎

  (我做了功德,他生欢喜心也有功德,我的功德会不会减少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是。」佛陀的智慧很高,因为弟子不能了解,佛陀就举个例子说:「比如一支蜡烛,只要你将烛火点着,不论有几千几百人手持蜡烛,都靠你的烛火点燃,当这些蜡烛都点着后,你的烛火会减少吗

  不会的,不但不会减少,还会增加光明。因为一支蜡烛有一分的光明,千百支蜡烛有千百分的光明」。

   世间的灾难与吉祥,都是众生的共业所造成的,我们居住的世间有越多的好人,则此地越吉祥,好人少而坏人多,则此地的灾难就多了。多鼓励人做好事,这样比我们自己做的功德更大,自己做好事自己得功德,即使自己功德很大,而周围坏人多,也会被拖累下去,所以若想住在吉祥地——安稳、多福的地方,就必须鼓励他人共同造福人群。

   只有点燃更多的烛光,才有大放光明的喜悦。

   【有感而发】

   学佛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明心」就是我们的心地能够光明磊落,本性光辉自然能显现出来。就像点燃心地里面这支蜡烛的烛光一样,不只可以照耀自己、了解自己,还能够照耀别人、了解别人。

   年轻、健康、贫穷

   年轻能拥有多一点的时间来完成心愿;健康则有饱满的精神,可发挥人生的智慧;贫穷则斗志高而易有成就。

   时日推移,回顾一下人生的过程,可以知道「人」生活在空间,消逝于时间。每一个人的生命、事业都是在空间与时间中完成的,所以,人人都需要把握时间、利用时间,从时间的累积中成就学业、事业、道业。

   如果有来生

   美国有一位非常博学多闻的学者,在八十多岁时,慨叹宇宙之间有无穷尽的道理,尽管他以数十年的时间从事研究工作,仍然觉得所学不周;而最遗憾的是他还不能透彻生命的奥泌。他说了一句话:「如果能有来生,我只求三个愿望——一是年轻,二是健康,三是贫穷。「年轻与健康是人人企求的,为什么这位学者还求贫穷呢

  当然有他的道理。

   求年轻是希望拥有更多的时间。人的身体和精神总是受到岁月的磨损而衰弱,人过了中年以后,就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体力弱、脑力差。年轻时有着无穷的希望及冲劲,也有长久的时间来完成心愿,所以,人到了年老时才知道年轻的宝贵,总希望自己年轻一点,能够有较长久的人生。

   第二项是健康。一个人即使年轻,如果身体不健康,则智慧、脑力也无法充足。人一定要善加调节日常生活,不论是睡眠或食量都要有适度的调节,有好的身体就有饱满的精神,才可以发挥人生的智慧效用。

   佛陀说:「诸苦患中,病苦为最。」病比老更痛苦、比死更难过,所以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接着,他所求的就是贫穷。

   这一点使我们感到非常困惑,每个人都要求事事如意、生活富有,为什么这位学者却要求贫穷呢

  

   原来富有的人生容易使人丧失斗志。有很多成功的学者、伟大的人物,都是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中产生斗志而有所成就的。例如释迦牟尼佛,他虽然生活在富有的环境中,但是为了完成道业、透彻宇宙的道理,他毅然舍弃荣华富贵的享受,自愿择取常人无法忍受的贫穷——苦行生活。

   德雷莎修女

   不只是这位学者,就是其它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也有同样的情形。譬如近代的德雷莎修女,她可谓是天主教的光荣,我个人也非常敬仰。她只是一位修女,为什么能够得到国际人士的称赞、敬重

  那是因为她真正守持天主教的三条教戒——贞洁、奉献与守贫。

   贞洁方面,她也一样舍弃了小家庭,出家走入修道院,保持身心的贞洁,这就是他们的规戒。

   其次是奉献。我常说,真正的修行人是没有自我的,佛陀就是为了众生而修行、为众生而成佛;德雷莎修女也是为人类而奉献,她把心献给天主、人民,并且走入最艰苦、最困顿的地方,在贫病饥饿的处所,献出她的心力,救济那些穷苦的众生,这就是救贫。

   三者守贫,因为身边一无所有,所以她的心一无挂碍。没有事业的牵绊,没有物质的累积,我们的心灵自然没有挂碍。这就是圣者所持有的规戒,也是学者所追求的境界。

   看到他们如此致力于入世的志业,我们更应以出世者的精神,坚强而超脱,抱持着只要有一口气存在,就贡献一分力量;一天能够行动,就做一天志业的信念,绝对不可有逃避的心态,要生活在贫而乐道的境况中。孔子称赞颜渊,就是因为他能够安贫乐道。

   所以,有智慧的人并不要求财富,也不求享受。他勇于接受各种磨练的环境,因为有磨练的环境才能升华人格。铁块一旦丢入洪炉里,就会被熔化,但光在洪炉里烧熔,仍然无法成器,必须再经过几番锤炼,才能够造就各式各样的器具。所以要成就精纯的人生,除了接受一番磨练,还要再经过无数次的挫折…

《下篇(尘尽光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