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下篇(塵盡光生)

  下篇(塵盡光生)

  合抱之木發于毫芒

   一棵高聳的大樹,其根源只是一粒種子。

   時間可以使人完成事業,也可以成就個人的道業。每個人自呱呱落地後,曆經幼年、少年、中年、老年的人生曆程;從幼年開始是學習的階段,到了中年便是奮鬥的時期,而老年時就能享受這段人生的成果,所以說:「時間」可以完成人生的學業、道業與事業。

   「慈濟功德會的發展,是源自最初的六個人,一針一線地縫製嬰兒鞋、累積善款開始,而後呼籲叁十個會員組成「慈濟」團體。多年來,慈濟這個隊伍,筚路藍縷、披荊斬棘,開拓了濟貧教富的道路。我們已經走了這麼長的路途,蓦然回首,慈濟隊伍竟是如此浩蕩,如此長遠;會員人數由少增多,道路距離從近漸遠,這都是歲月所累積的。

   一棵生長在山中的大樹也是一樣,必須好幾個人手牽手才能合抱,它也是靠時間所養成的,「合抱之木發于毫芒」,而這棵大樹的「因」卻小得有如毫芒。

   你們知道「毫芒」是什麼

  毫芒是比喻最渺小、最細微之物的形容詞。一棵巨大高聳的大樹,其根源只是一粒微小的種子,這顆渺小細微如毫芒的種子(因),在山林中慢慢生長,漸漸茁壯,終于成爲高聳巍峨的大樹(果)。這要經過多少個酷暑嚴冬、多少歲月的累積呢

  從「因到「果」,都需要時間來完成啊!

   【有感而發】

   任何一件事業的成就,都是發自毫芒,從非常細小的事物、最貼近的行爲中發迹,經過時間的累積而成。

   因是非常細微的種子,果是很龐大的事實。我們的一念心就如一粒種子,所謂「因緣果報」,若要看現在的成果,就必須追究從前播下的那顆種子。所以,務必要警惕當下這一念,多注意自己的心和自己目前的舉動。

   形直影端

   要引領人走正路,自己絕不可走歪斜的路。

   我們做事或引領人,絕對不能有差錯,有一句話說:「形直無不影端」。

   世間一切萬物皆有物的形態,陽光或燈光照射下的「影」子,就是那件物的「形」。就像人,人若是直挺,照出來的形影也一定是直的。

   要引領人走直路、走正路,自己絕不可走歪斜的路。我們的一念心就如一粒種子,起了一心學佛的動念,即能成佛;但是有的心一動念就可能毀滅世間的一切;這都在于一念之間。「心念」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所做出來的事,有時卻會驚天動地。

   人與事的約束

   每一個人除了約束自己外,也要受別人約束。

   當年我出戒場時,在臺北建國北路的寺院挂單,與慧日講堂距離不遠。有一天慧瑞法師邀我與他到郵局,我正好有一些事情要辦,我們就從建國北路走到慧日講堂,跟師父請假。

   到郵局辦完事後,我說要順便到某一個地方,慧瑞法師就說:「剛才你怎麼沒有跟師父說呢

  你沒有向師父請假就不能去。弟子不遠遊,遊必有方。」于是我就和他回來,先向師父銷假,然後再請假,禀報師父我要去哪裏,才又出門。

   我對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這是出家人修行的規矩。我們若爲所欲爲,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反正我已經跟你說要出門就是了,不必管我去東西南北。」這就錯了!我們要守時、守方向,除了約束自己之外,也要受別人約束,這是「人與事」規則。

   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對人有交代;這是修行的規矩。

   不滅的光芒

   一盞燭火點燃其它的燭光後,它本身的光芒會減少嗎?

   在《四十二章經》中有一段經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

   佛言:「譬喻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陀常常告訴他的弟子:要培養寬大的心胸,而且要身體力行于正道。所謂「道」就是菩薩道,要趕緊發菩提心,好好地行菩薩道。不只自己要行菩薩道,看到有人行菩薩道,也要隨喜助人,所以說「助之歡喜」。不只自己做了之後有所得而歡喜,幫助人家行道也能得到歡喜心。

   幫助他成就

   慈濟功德會成立以來,委員們與我同甘共苦,同甘的是享受「爲善最樂」這分心靈充實的喜悅;共苦的就是他們不怕辛苦、不斷付出。慈濟每個月的發放日,花蓮委員必須大清早就出去買菜;采買回來,又到廚房裏工作。他們的工作主要是讓全省各地來的大德安心拜佛、聽法;拜佛、聽法之後,能安心用餐,以盡地主之誼。這就是見人施道,助之歡喜;看到別人做善事,不但生歡喜心,並發心幫助他完成,這就是「助之歡喜,得福甚大」,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

   佛陀這樣語重心長地鼓勵大家,但是佛陀的弟子聽了之後,覺得非常疑惑——有人說:「他修的功德,我見了之後生歡喜心,我也會有功德嗎

  」也有人說:「他人看到我所做的功德而心生歡喜,我的功德會不會被他分走

  」

   吉祥的地方

   于是,有人問佛:「此福盡乎

  (我做了功德,他生歡喜心也有功德,我的功德會不會減少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是。」佛陀的智慧很高,因爲弟子不能了解,佛陀就舉個例子說:「比如一支蠟燭,只要你將燭火點著,不論有幾千幾百人手持蠟燭,都靠你的燭火點燃,當這些蠟燭都點著後,你的燭火會減少嗎

  不會的,不但不會減少,還會增加光明。因爲一支蠟燭有一分的光明,千百支蠟燭有千百分的光明」。

   世間的災難與吉祥,都是衆生的共業所造成的,我們居住的世間有越多的好人,則此地越吉祥,好人少而壞人多,則此地的災難就多了。多鼓勵人做好事,這樣比我們自己做的功德更大,自己做好事自己得功德,即使自己功德很大,而周圍壞人多,也會被拖累下去,所以若想住在吉祥地——安穩、多福的地方,就必須鼓勵他人共同造福人群。

   只有點燃更多的燭光,才有大放光明的喜悅。

   【有感而發】

   學佛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明心」就是我們的心地能夠光明磊落,本性光輝自然能顯現出來。就像點燃心地裏面這支蠟燭的燭光一樣,不只可以照耀自己、了解自己,還能夠照耀別人、了解別人。

   年輕、健康、貧窮

   年輕能擁有多一點的時間來完成心願;健康則有飽滿的精神,可發揮人生的智慧;貧窮則鬥志高而易有成就。

   時日推移,回顧一下人生的過程,可以知道「人」生活在空間,消逝于時間。每一個人的生命、事業都是在空間與時間中完成的,所以,人人都需要把握時間、利用時間,從時間的累積中成就學業、事業、道業。

   如果有來生

   美國有一位非常博學多聞的學者,在八十多歲時,慨歎宇宙之間有無窮盡的道理,盡管他以數十年的時間從事研究工作,仍然覺得所學不周;而最遺憾的是他還不能透徹生命的奧泌。他說了一句話:「如果能有來生,我只求叁個願望——一是年輕,二是健康,叁是貧窮。「年輕與健康是人人企求的,爲什麼這位學者還求貧窮呢

  當然有他的道理。

   求年輕是希望擁有更多的時間。人的身體和精神總是受到歲月的磨損而衰弱,人過了中年以後,就會覺得時間不夠用,體力弱、腦力差。年輕時有著無窮的希望及沖勁,也有長久的時間來完成心願,所以,人到了年老時才知道年輕的寶貴,總希望自己年輕一點,能夠有較長久的人生。

   第二項是健康。一個人即使年輕,如果身體不健康,則智慧、腦力也無法充足。人一定要善加調節日常生活,不論是睡眠或食量都要有適度的調節,有好的身體就有飽滿的精神,才可以發揮人生的智慧效用。

   佛陀說:「諸苦患中,病苦爲最。」病比老更痛苦、比死更難過,所以身體的健康非常重要。

   接著,他所求的就是貧窮。

   這一點使我們感到非常困惑,每個人都要求事事如意、生活富有,爲什麼這位學者卻要求貧窮呢

  

   原來富有的人生容易使人喪失鬥志。有很多成功的學者、偉大的人物,都是在貧窮、困苦的環境中産生鬥志而有所成就的。例如釋迦牟尼佛,他雖然生活在富有的環境中,但是爲了完成道業、透徹宇宙的道理,他毅然舍棄榮華富貴的享受,自願擇取常人無法忍受的貧窮——苦行生活。

   德雷莎修女

   不只是這位學者,就是其它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也有同樣的情形。譬如近代的德雷莎修女,她可謂是天主教的光榮,我個人也非常敬仰。她只是一位修女,爲什麼能夠得到國際人士的稱贊、敬重

  那是因爲她真正守持天主教的叁條教戒——貞潔、奉獻與守貧。

   貞潔方面,她也一樣舍棄了小家庭,出家走入修道院,保持身心的貞潔,這就是他們的規戒。

   其次是奉獻。我常說,真正的修行人是沒有自我的,佛陀就是爲了衆生而修行、爲衆生而成佛;德雷莎修女也是爲人類而奉獻,她把心獻給天主、人民,並且走入最艱苦、最困頓的地方,在貧病饑餓的處所,獻出她的心力,救濟那些窮苦的衆生,這就是救貧。

   叁者守貧,因爲身邊一無所有,所以她的心一無挂礙。沒有事業的牽絆,沒有物質的累積,我們的心靈自然沒有挂礙。這就是聖者所持有的規戒,也是學者所追求的境界。

   看到他們如此致力于入世的志業,我們更應以出世者的精神,堅強而超脫,抱持著只要有一口氣存在,就貢獻一分力量;一天能夠行動,就做一天志業的信念,絕對不可有逃避的心態,要生活在貧而樂道的境況中。孔子稱贊顔淵,就是因爲他能夠安貧樂道。

   所以,有智慧的人並不要求財富,也不求享受。他勇于接受各種磨練的環境,因爲有磨練的環境才能升華人格。鐵塊一旦丟入洪爐裏,就會被熔化,但光在洪爐裏燒熔,仍然無法成器,必須再經過幾番錘煉,才能夠造就各式各樣的器具。所以要成就精純的人生,除了接受一番磨練,還要再經過無數次的挫折…

《下篇(塵盡光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