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何
就开始要帮他助念,让他往生。我认为,这种做法应该再教育。我们应该鼓励他对人生有信心和斗志,哪怕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要鼓起勇气去面对。内心不沮丧,也不畏惧,才能安详地走完人生旅程。
济贫教富
贫困的人,需要富有人家的力量,而富有与贫困的人,
都需要佛教的精神教育。
台湾虽然富有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在某些角落也有不少人过着暗无天日、艰困污秽、贫病苦难的日子。这些人所需要的是富有人家的力量,而富有的人与贫困的人都需要佛教的精神教育。
我们必须负起这项责任,搭造贫富之间的桥梁,引导富有者救济贫困的众生。尽管我们的财力不足,但是只要有信心与毅力,就可以不断地引导他们发挥力量,这样心力与财力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救度贫苦的众生。
名医与良医
名医易得,但是良医难觅;
合良知与良能,才能成为一个良医。
现在的科技教育发达,要培育名医很简单,普天下的名医比比皆是,只要有心学医,便可在科技教育下,凭借仪器的帮助来了解人体的机能,所以,成就名医并不困难。但是要培育良医便非常困难了;良医必定要发挥良心、医德。
现在是功利的社会,每个人都不断地追求、争取功名利禄,因而迷失自我的良知。我们若希望医院能延请到具有良知、良能的医护人员,来解救天下众生的病苦,唯有再求进步,从建医院进入办教育的志业,如此才能成立教学医院。以宗教的精神来启发、教育学医者的良知;用医学科技的功能来教育、引导他的良能;合良知与良能才能成为一位良医及白衣天使。
凡夫与圣者
本性是没有生灭的,能够反观自照,
光明的本性即可显现。
凡夫除了身体有生死之外,心灵也随着生死不得自由;圣者只有身体的生死,而没有心灵的生死。
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从三大阿僧祇劫前,就生生世世不断地来人间,而且不曾失去其志愿,身体有一生一世的分别,本性却没有生灭,因为本性无生亦无死。只是一段时间结束时,就要顺应世间法,方便现生死,换上另一个身躯再来。
正因为我们的本性是没有生灭的,所以必须不断地净化自己的人生,使光明的本性得以显现。
借水见月
佛性如明月,凡夫心如水;水静而月现,水动而影乱。
佛性如明月,凡夫心如水;水静而月现,水动而影乱。众生都有佛性,每一个人都有爱心与良知,而且人人平等绝无稍减。
即使是一个犯了罪的人,他的良知善念也不比我们少;他只是一时搅动水面而破坏了月影,而我们比较幸运,水没有受到晃动,心月才能常明。所以,能时常发挥良知的功能,处于静态中就能显现善念。希望我们借水见月,借凡夫之心善加修持,以达到圣者的境界。
一心不二志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一天学一门的话,
需花用多少时日?浪费多少人生呢?
我们既然学佛,就要深刻体会佛陀的精神,一心不二志,实践佛陀的教法。一心不二志就是「直心为道场」,一心一意行于佛道上,不要三心二意,才能很快达到目标。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一天学一门的话,找遍八万四千法门,需花用多少时日
浪费多少人生呢
所谓「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这就是一心不二志。我们若能够一心一意,就不会受周围的环境所动摇了。
【有感而发】
如果要说我有一个法门,那就只有「为佛教、为众生」而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要缩小自己,包容众生。这就是我们一向的修持法门。既然没有自我,怎么还会去研究我要如何修
如何守呢
我认为:站稳自己的脚步、修养自己的心胸、无代价地付出、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就是正确的法门。
浊世清流
现在的世界实在很乱,而每个人都有安定社会、
平息乱象的责任。
现在的世界实在很乱,不只台湾有民众示威游行,世界各地都发生混乱不安的情形,而教育也亮起了红灯,儿童从十一、二岁开始,讲话都大声叫喊,他们已经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说话态度与礼节了。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所见、所听到的各种社会或政治团体聚会以及新闻媒体、电视荧幕的画面,每个人讲话都是大声瞋斥吶喊。人与人之间怒目相向,从来没有看过大家以绅士的风度,心平气和,相互尊重地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不论走在街头巷尾的行人或在生意场中做买卖的人,也都是高声喧哗、大喊大叫;而学校里教育学生的老师更是大声斥责,所以,这些学童已经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说话应有的礼貌与态度。他们所接触到的都是互相叫骂、怒吼,彼此对抗,甚至动用肢体暴力……,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和平的境界。
我们承认这个社会确实很乱,而每个人都有安定社会、平息乱象的责任。让我们先端正自己的心思,然后实践力行,善尽自度化他的功能吧!
谁来成就我 让我帮助的人,并不需要感谢我们,
因为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成就菩萨道。
一位医生要成为名医,必定要医治很多病苦的患者,才能累积他的经验,成就一位名医。
我们要圆满布施的愿,也需要有贫困、苦难的众生才能成就。
所以我常常以最虔诚的心勉励大家:让我们帮助的人并不需要感谢我们,而是我们要感谢这些贫困苦难的众生,若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成就菩萨道。 随缘立足
因缘到时我们推不走,缘未到时则无法强求,
我们必须随缘立足。
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出家已经有几年的时间,当初出家本来是抱着积极的心理追求正道,并且在台湾一处名山宝刹求学、修行。但是几年下来,究竟学佛的目标应该何去何从
心中仍然非常迷惘。他一来就问我,他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去学习、精进
我便鼓励他「精进学佛」。他还说,他要以十年的时间用功,若十年后有所成会再回花莲,因为花莲被基督教、天主教占去了大部分的地方。
我便告诉他:「学佛应该有无常观,要随缘立足;因缘到时我们推不走,缘未到时则无法强求,时间并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必须存着随缘立足的心念。还有,既然我们学佛,就必须具有宗教者的心量来包容一切,所有的山溪小湖、河流沟渠之水,最后都流入大海,大海的容量没有限量。基督教、天主教都是利益人生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包容一切宗教,时时赞美有益人群的组织,绝对不可画分是非的界限,一旦产生一条条的界沟,就无法宽容一切众生了。」
这位比丘听了我的话,觉得这几分钟所得到的心得,不但清晰而且深刻。他说,他已知道该做的事了。
静思再三
一、禅定
二、理想与现实
三、空谈与实行
禅宗说:担柴挑水无不是禅、举止动作无不是禅。并不一定要静静地打坐才是禅定,那称为「坐禅」。
禅的最高境界是一切举止行动、工作休息……都不离开禅的功夫,也就是心无杂念、意无他想。
理想与现实常常遥遥相对,但是不管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多遥远,只要具足信心、毅力与勇气,再长再远的路途也能到达目的地,再遥远的距离也能连结在一起。这些都需要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之内所需要的是信心,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建立自己的信心与毅力。
学佛重在实行,如果缺乏实行的步骤,即使学问再高,也不过是在口头上空谈高论,如此反而会造成宗教的损失,因为论调多则问题也多。
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做一个老实的修行人,安分守己,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时间多多付出,爱惜自己的秉赋,莫让时间空过,使自己平白地失去磨练的机会。
《下篇(尘尽光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