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首先要曉文
講經有曉文,從文字上來解說;也有從科判來解說,這一本念誦法也有科判。等開示講完了,咱們就把科判略微來提一下。但是初學的人還必須要照經文上來講,否則你經文還是搞不懂。
觀點不同不一定是錯誤
“觀點不同而科判異”。佛教傳到今天,曆代祖師、各位法師由于對佛法理解的觀點不同,所列的科判亦有不同。而這個不同,並不是觀點錯誤,如果觀點錯誤就應該照佛法的觀點來改正。
引錯了路會誤人子弟
所以在自己沒有學到家的時候,最好不要講經說法,不要寫書,免得誤人子弟。引錯路了,會背很大罪過。如果初進佛門,你想寫寫講講,最好講一點勸人爲善也就可以了,佛法你沒有深透時,不要信口開河地隨便講。
不懂佛法的修行,佛最反對
“程度高者,即以科判解釋,不必文釋也。”對這部文殊念誦法裏的內容,你過去已經很熟悉了,比如你對經文裏的二十空、十地頌都很了解了,像有這樣水平的人,你只要對他提一提科判就可以了,否則的話就必須要先曉文了。曉就是明白,明白經文,不明白不起效果的。修行人最重要的是依法修,依照佛法修,你必須要懂佛法。所以對于不懂佛法的所謂修行,如來是最反對的。釋迦佛說過,“雖誦千句”,你雖然每天念一千句經,“不解何益”,你不理解哪能得好處?以這樣話來看,現在末法時期,普遍都是這樣現象。念經的人不懂經文,認爲念經就是修行,所以煩惱習氣脾氣一點都沒改。
修行不能單靠吃素、唸佛、放生
我年輕時常聽說他們以叁個標准來看你是不是修行人。第一,“你吃素了沒有,如果沒有吃素,你就不是修行人。”在明朝、清朝的時候,民間修道的也主張吃素,所以就和佛教合在一起了,對吃素是特別重視。後來就出現了佛法不懂,專門吃素,或叫吃菜的菜姑、菜公、菜婆。沒有法只有菜,佛教豈不成了菜教?師父首先關心徒弟的事,不是要學佛法而是吃素,當然幾十年以前可能也是這樣,首先看你吃素沒有。
吃素是妙行,不殺生是戒行
吃素是妙行,妙是好,應該贊歎、提倡。不殺生是戒行,戒要止住的。這有區別的,妙行做到有功德,做不到但能不殺生仍然不算犯戒。
不吃素算犯戒,五戒成了六戒了
如果你沒有吃素,但五戒持得很好,能不殺生,這些不懂佛法的人卻認爲你犯戒了,你吃葷不是犯戒了嗎?五戒裏只有不殺生,不吃素算犯戒,那豈不變了六戒了?戒有戒條的,要根據戒條說話,吃素是一件好事情,應該提倡。但是佛法不能不懂,法不能講錯。
淨口是指口業清淨,口不造四惡
哪怕你這個人確實在修行,進步很快,智慧也很大,但沒有做到完全吃素,馬上會被人否定,“這個人還早哩,他還沒有淨口呢。”喏,這個又搞錯了,淨口照佛法來說是口業清淨,你不要造口業的四種惡,造了四種惡就口業不淨,所謂兩舌、惡口、绮語、妄語,是那麼解說的,跟吃不吃素有什麼關系?那些人自己創立了一些不是佛門的理論觀念,佛門就大變樣了。
爲斷煩惱,是真修行
第二個,看你念佛不念佛。你不念佛(指口念阿彌陀佛),哪怕你智慧很大,你不算修行人,說起來,“他不念佛,不知道他在修些啥?”其實真正修行是根據斷煩惱不斷煩惱,佛教修行人只有一件工作:斷自己的煩惱,了脫生死。
佛教對動物慈悲,更要對人慈悲
還有第叁件事情,叫放生。那麼什麼是佛教?吃素,念佛,放生,這就是佛教。佛教刊物也經常報道某寺某人放生多少。放生是好事,是修慈悲心,但是佛教不完全只講對動物的慈悲啊,更要講對人的慈悲。還要講智慧。
悲智雙全,才不會好心沒好報
沒有智慧的慈悲心,有時會起反作用,好心辦壞事。好心是肯定的,可是結果不好。人們常說:“現在好心沒好報啊。”往往由于你這個好心是你自說自話的好心,後果不好,反把別人搞苦了,有苦說不出,當然也就沒有報答的心了。所以佛教修慈悲心,還要修智慧,要悲智雙全的。
爲了供應放生,小販抓得更多
如今每到佛菩薩生日,尤其是觀世音菩薩生日,放生的多啊,錢越多買得越多。放鳥,要二千只,放魚,放什麼,市場供應不上,先訂貨,做生意的人只知道賺錢,生意越做大越好,說定了,魚多少,黃鳝多少,螺蛳多少。到那天要交貨,就雇工去抓,這叫滿足供應啊。結果,你出了錢,他叫別人去抓,這不是放生了,這變了捕生了。半路裏總有死掉的,其實你不抓,也用不著放,它本來就生存在虛空裏、海水裏的。這樣放生,性質也變了,不去勸人不要抓反成了我給你錢,你去抓,我來放,這個功德怎麼算?這就有點離譜了,歸根結底還是貪功德,也太沒有智慧了。
有法的存在,才有佛教的存在
你有慈悲心,沒有智慧,叁惡道也難免,跳出叁惡道不是憑悲心,而是憑智慧。有智慧沒有悲心,你也不願度衆生,有悲心沒有智慧盡做錯事。如果佛教變成僅僅是吃素,念佛,放生,佛教就不存在了。有法的存在,才有佛教的存在。佛教是指佛的教言,佛教引導衆生的話沒有了,佛教就沒有了。
經文不懂稱寶,經書成古董了
寺院裏的佛像不叫佛教,叫佛像。有經書,你不懂,也不叫佛教,叫法寶,稀有難得,將來經書越來越少了,有的人把法寶當古董了。
這樣下去想想可怕不可怕?所以希望大家發菩提心,不能讓寺廟變成文物館,不能把佛像、菩薩像變了藝術品。
佛教沒有法,成了佛教文物
有個佛學院學生在黑板上就寫了“把我們出家人當花瓶”。花瓶懂嗎?成了裝飾品了,所以大家要發發菩提心啊,挽救佛教。再這樣下去,寺院賣門票,因爲這兒有文物,菩薩是唐朝的、宋朝的,藝術價值高,變成參觀古董了。
佛法僧全在佛法裏
佛弟子不懂佛法,天天磕頭,也了不脫生死。拿禅宗的話來說,這是泥塑木雕。那麼佛在哪裏啊?佛在法裏。有法才有佛,沒有法就沒有佛。佛名覺,覺在法裏,懂法的人才叫真正信佛,才叫真正皈依佛。
叁皈依看上去是分開來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是不能分割的,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的覺,皈依法就是皈依僧的清淨。四衆弟子以出家人爲主,都要以清淨爲體。那麼法呢?法就是教導我們怎麼覺悟,怎樣走上清淨的道路,所以法寶裏叁寶都全了。
有瞋有愛就不是清淨道
你只皈依佛不學法,叁寶都不全。你不懂法,做出來的事情都不清淨,憑貪瞋癡煩惱,搞歪風邪氣。在家人首先要修掉瞋恨心,出家人呢,要斷愛,不光要斷男女的愛,還要斷對可愛的東西所起的愛心,否則了不脫生死。有部《清淨道論》,寫得非常好,我們女衆專修班也把這部論作爲我們的必修課。
對法要曉文、作觀、有修行經驗,叁者合一
剛才講到,我們佛弟子必須要懂法,必須要把經文一個字一個字地解說清楚。講經說法有好幾種方式,一種照文字解說叫曉文,有一種講修行經驗,還有一種講如何觀想。我往往把這叁種合起來講,有人往往聽不習慣,聽不習慣嘛卻又喜歡聽,喜歡聽又總覺得心裏有點意見,什麼意見?講了那麼多時候,經書上的話只講了一兩句,說浪費時間。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不破不立才是科學的辯證態度。邪的不破,正的是立不起來的。辯證地來說止惡修善,惡如果止不了,你這個修善是大有問題的。所以一方面要告訴大家什麼是好事,也要告訴大家什麼是壞事,好壞都要明白。聽法的人應該有這樣一個觀念: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治病救人,應該是知無不言,言者無罪,何況話並沒有說錯。
能如法修行,證道者多
佛住世時證道者多,以弟子能如法修行也。漸及後世,證道日稀,以學修無方便善巧,法緣不及,故力微也。(能海上師)
佛住世時,有一萬六千四百人證阿羅漢
佛住世,就是佛在人間的時候,那個時候跟佛修行的人,聽了法以後,就去思惟,修禅定,證道的很多。經書裏就常有看到“千二百五十人俱,皆大阿羅漢”,有1250人都是證阿羅漢果的弟子,是經常在如來身邊,而遍布其它各個地方的證果弟子那就更多了,有一萬六千四百人。你看佛當年證果弟子這麼多,連一個最最笨的,叫愚路,就是周利槃陀,也證了阿羅漢果。可見證果證道並不難,問題是如今我們佛弟子不聽佛的話。學生不聽老師話,是很難學成的。
猴子學禅坐,竟然也得了初禅
《阿含經》裏記載有一只猴子,看到佛弟子經常在禅定,猴子模仿性很大,它也裝模作樣,天天這麼坐,佛說這個猴子也進入初禅了。連個猴子學學修行人的榜樣也會入定進入初禅,怎麼猴子這麼容易,我們這些人卻這麼難啊?猴子學修行學得很像啊,我們學得怎麼樣?說句實在話,如果我學能海上師學得很像,今天的我也不會現在這個模樣了,就是沒有學像呀!猴子學像了呀,哪怕它修禅定的方法不懂,就學這個樣子,也能夠起作用了。
在家向出家學,師要做個好榜樣
出家弟子要廣度衆生,要對居士慈悲。要做個好榜樣,讓居士學,居士是跟出家人學的。四衆弟子裏在家弟子看見出家弟子稱師父,不跟師父學,那跟誰學啊?出家人一舉一動要有威儀,可讓居士們學習;出家人該講什麼話,不該講什麼話,也可讓居士學習。
要入滅受想定,才能超出叁界
佛在人間的時候,證道者多,因爲他們認真地向佛學習。這個猴子呢裝模作樣地學,證初禅已經算了不起了,我想可能證不到阿羅漢果,因爲猴子不懂什麼叫煩惱,它聽不懂人話。學禅定得初禅升初禅天,我們佛弟子修四禅八定,再要進入滅受想定,才能超脫叁界。
能如法修行,佛弟子必須要學法
“弟子能如法修行”,這一句很重要。修行不懂法你怎麼修?修行是照法來修的,要如法修,你修得不如法,也很難成就啊。邪…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