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講記(11)
◎ 傅味琴 講于 2001.4.18
法力不足煩惱難去掉
本次提要:
■ 法力不足煩惱難去掉
■ 學佛法不難,只要聽得懂
■ 能海上師的話簡短明了,都是精密攝持
■ 佛法能廣開,靠你廣學多聞
■ 念頭在法上,就能把妄想排除
■ 思維正法,念念無間,久即相應
法力不足煩惱難去掉
“法緣不及,故力微也。”煩惱是病,法是藥,藥的力量不夠,病治不好,法的力量不足,煩惱就難去掉。有人雖發大心,力量用足,但用法不恰當,一天磕五百個頭,昏倒在柱子上,頭撞出血,用紗布包了起來(衆笑)。這不叫法力,叫頭力,用頭去拼可不是法,證果成道是靠法的力量。你不聽法、不思維、不實踐,同學之間也不討論,吃不深吃不透,過一天算一天,這個法力就不足。
能海上師說:學法貴精密攝持,深印于心,念念無間,久即相應,名诠熟,則能隨文入觀。
學佛法不難,只要聽得懂
“學法貴精密攝持,深印于心。”法太廣了,心力也攝持不起來,所以要精密攝持。學科學開頭容易,後來就繁雜了,學佛法開頭難,越學越容易。凡事開頭難,因爲你樣樣都陌生。昨天接到廣東來的電話,有位同學這次要來常住,她跟我說:“書我看不懂,別人講的法我也聽不懂,唯有傅老師講的法,我句句聽得懂,所以我一定要來。”不要怕廣大,不要怕難學,法聽懂了就不難了,天天聽,天天聽得懂,這有什麼難的?難就難在聽不懂。不論別人怎麼樣說,乃至取笑我講來講去不過戒定慧,我還是保持我的風格,爲你們消除學佛法開頭的難。我做老師的幫幫你,一開口就讓你懂,那不是更好嗎?慢慢學廣了,再收,越收越小,精密攝持。
能海上師的話簡短明了, 都是精密攝持
今天我沒有遲到吧,我在房裏抓緊抄寫能海上師講過的話來作爲提綱,怕准備少了不夠講,可是今天只講了提綱上的兩叁句話。你們聽了一個小時的課,攝持起來就是能海上師的兩叁句話,這就叫精密攝持。以後你們再看到這兩句話就懂了,用不著再回憶老師過去怎麼講的,我給你們講了這麼多,還不是抓住這兩叁句話?所以這兩叁句話就成了我講一個小時課的精密攝持。
佛法能廣開,靠你廣學多聞
由于我年輕時學多學廣,所以我就能把上師的兩叁句話作廣大的解說。說這怎麼訓練出來?訓練不出來,功到自然成。就像婆婆急産房裏的孫子怎麼還沒有下來,急也沒用,等到你聽見“哇哇……”,就下來了,自己會下來的。文殊智慧全是自然出生,學不過是一個橋梁,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你的東西,開了智慧才是自己的東西。
念頭在法上,就能把妄想排除
“學法貴精密攝持。”既然有精密,自然有廣大,因爲廣大,爲方便起見,所以攝持起來。“深印于心”,容易在心裏深刻記憶。“念念無間”,念頭都在法上,沒有間斷,法的念頭不叫妄想。無間斷地去思維法義,就能排除妄念,妄念起不來了,就開智慧了。昨天你們的輔導老師跟我說:“老師總是叫我們討論,還叫我們說呀,想呀,叫我們去想、想、想,那我們不是沒時間打妄想了?”
思維正法,念念無間,久即相應
聞思修,思很重要,思維正法,能排除雜念,“念念無間,久即相應,名诠熟,則能隨文入觀。”名相熟悉了,在這個時候,你就能夠隨著經文而進入觀想。
(第七講完 2001.4.18)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1-1)(總第12)
◎ 傅味琴 講于 2001.4.25
從廣大中縮成叫精密攝持
本次提要:
■ 重複才能熟,熟才能深印于心
■ 抛棄了全面,就得不到全面的成就
■ 一下子去求高,十倒有九個半落空
■ 從廣大中縮成,叫精密攝持
■ 前世有根機,才能一觸即發
■ 速成畢業不頂事
■ 把塔頂放在地上,豈不笑話
■ 把經文攝頌,深印于心,不是方便了嗎
■ 能背出能海上師的話就行了
重複才能熟,熟才能深印于心
爲什麼要精密攝持?精密攝持是便于深印于心,法義必須要熟,不熟你怎麼印得進去?要熟那就必須要重複,重複是很重要的。
抛棄了全面,就得不到全面的成就
有人說現在人比從前人聰明,那是指某一點,並不是全面,從全面的發展看,現在人遠遠比不上從前人。把十分力量都集中在一點上,當然這一點會突出,哪怕集中八九分,這一點也會突出。修行可不能那麼幹,修行應該在全面的基礎上,然後再集中一點。如果你抛棄了全面,集中于一點,只在這一點上成就,那算什麼成就?對初進佛門的人說些似是而非的話,強調他那一點包括全面,說起來挺好聽,結果耽誤了人家。
一下子去求高,十個倒有九個半落空
我年輕時上海有個地方講密教,我問去聽的人聽到些什麼,說:“這個法好比牛奶提純成奶油,奶油再提煉成酥油。”這種話聽起來很動人,但你必須要有牛奶啊,沒有牛奶,奶油哪裏來?沒有奶油,酥油哪裏來?根子還在牛奶上。這是利用衆生追求快高神奇的心態來吸引人往那裏跑。所以不懂佛法,一下子去求高,在我看來,十個倒有九個半落空的,除非有特殊根機。
從廣大中縮成,叫精密攝持
要精密攝持,首先要有一個廣大的基礎,原始材料都沒有,哪來高級的精密攝持?就算有個別得到殊勝的加持,開了智慧,也不過是小智慧,而且加持作用還離不開前世的根機。佛教不可能無中生有的,都是現實主義。
前世有根機,才能一觸即發
如果確實能這樣的話,爲什麼別人得不到,就他得到了?不承認叁世因果不叫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文盲,開悟後能講《金剛經》,如果沒有前世的種子,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六祖在前世唸《金剛經》、聽《金剛經》,不知多少回了,所以一觸即發,這是他的根機啊。
速成畢業不頂事
好比沒有小學,沒有中學,這個大學頂什麼用?以前出現過速成中學,速成大學。如今公司聘人,速成大學畢業的不要,爲什麼?不頂事。
把塔頂放在地上,豈不笑話
所以精密攝持,必須在廣大的基礎上。好比建寶塔,寶塔建得高,關鍵在底下大,越上去越小,假如底下小,上面大,行嗎?你去試試,把一個玩具寶塔,寶塔頂放在底下,它安立得起來嗎?再說,你不要塔身,只要最高的塔頂,你把塔頂放在地上,它仍然這麼矮啊,光是一個頂嘛。別人就要笑話你:怎麼寶塔頂不放在寶塔上,卻放在地上?佛法是全面的,一抓片面就錯,不要把這種脫離實際的最快最高最圓滿作宣揚,末法時期不能成就,就是這個毛病。
把經文攝頌,深印于心,不是方便了嗎
精密攝持有什麼優點呢?基礎都已經熟了,不精密攝持,你搞得完嗎?拿背誦來說,你不精密攝持,每天從早晨背到晚上,也只能保持你不忘記。所以佛經裏長行完了,後面都有頌子,就是把長行裏廣大的法義歸結在頌子裏。比如《金剛經》如此廣大、深奧,最後歸結成四句話:“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話把《金剛經》的道理,《金剛經》的修法全部說完了,這就是精密攝持。所以不僅僅密教是精密攝持,顯教也有精密攝持。一聽到《金剛經》裏的一個偈,就想起《金剛經》的法義,你把這四句話通過重複,唸得很熟,心裏刻得很深,那不是很方便嗎?
能背出能海上師的話就行了
如果你越學越廣,卻不能精密攝持,講起來就沒有系統,所以一定要精密攝持,而且還要重複,不重複怎能背得出來?我把能海上師的話抄在黑板上,怕你們不太懂,再廣大地給你們講,往往能海上師一句話,我要講一個小時,如果要你把我所有的話都背出來,能背得完嗎?那怎麼辦?你只要把能海上師的話背出來就行了,至于我的解說,你們理解了就可以了。我從前背能海上師講法的筆記,早晨走出門,全上海繞一圈,一面走一面背,背到家裏已經天黑,我一面洗澡一面還在背,連這些要緊的話都來不及背,再背我講的話,那背得完啊?所以精密攝持是很重要的。
(第八講未完 2001.4.25)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1-2)(總第13)
◎ 傅味琴 講于 2001.4.25
不會觀想,談不上隨文入觀
本次提要:
■ 攝總須知廣義,並非懶惰,越少越好
■ 把法深印于心,一想就抓起來
■ 念念無間,雜念插不進來
■ 不會觀想,談不上隨文入觀
■ 不聽釋迦佛教導,不會有成就
攝總須知廣義,並非懶惰,越少越好
如果要把能海上師講的話再精密攝持,也可以縮成四句一個偈,但有原則,要全都明白,你不明白,豈不是開玩笑嗎?譬如有人聽說《金剛經》所有的法義就在四句裏,心想我何必去聽講《金剛經》?我只要念這四句就圓滿了,那你能懂嗎?說我有文化,我能懂,要你解說,你說:“一切有爲法,皆夢幻泡影,道教講清淨無爲,佛教也講無爲,所以道教、佛教本是一家,“如夢幻泡影”,泡是泡泡,夢是做夢,幻是變幻。”再問你:“《金剛經》裏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怎麼解說?”你說:“我這四句裏沒有,問我幹什麼?”豈不笑話?這四句你也該懂啊。“這裏邊已經圓滿了呀,我還要懂別的幹什麼?”末法時期就是這樣,無知、傲慢、好高骛遠、追求神奇、懶惰、越少越好。
把法深印于心,一想就抓起來
重複能夠深印于心,照標准我們每天要修四座儀軌六次定,因爲天天修,重複了,就能深印于心,然後才能起以後的作用,你前面的工作都沒有做,以後的作用咋起來?有人聽我講法,就討厭我講話重複,重要的話不重複,難道你真能一聽就不忘,你有這樣根機嗎?這個例子以前講過今天又講了,也不能說…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