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3-1)(總第20)
◎ 傅味琴 講于 2001.5.3
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爲上法
提要:
■ 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爲上法
■ 度衆生的種種法,還得從聞思修中得來
■ 念誦能排除世間的妄想雜念
■ 修行人念誦種子一起,會自動轉下去
■ 經唸熟,心輪轉動,即能攝持法義
■ 平靜的水面能反映出本來面目
能海上師說:“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爲上法,當其澄神靜慮,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淨智自然出生。”
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爲上法
“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爲上法”。修定跟念誦兩個都要,念誦久了,心細了,修起定來就容易入定,這是一個很善巧的方便。如果不通過念誦,光修定,開發了根本智,可是不懂得世間上的種種相貌,沒有世俗谛的智慧,也很難度衆生。念誦、聽法、修定,能使我們智慧圓滿。戒定慧,你只抓一種,都是不圓滿。有人光抓念誦,開發不了根本智,有人光抓修定,其實他佛法的智慧並不廣大。
度衆生的種種法,還得從聞思修中得來
在禅定中用功,拿禅宗來說,能夠開悟,可是開悟了以後,你度起衆生來,也只能說些開悟的話。一般凡夫衆生誰懂啊?禅師某幾句畫龍點睛的話,只有修行有水平的才能理解,六祖是開悟的人,可是六祖對世俗上的學問也不大清楚,尤其不懂英語。所以開悟只是開悟一條了生死的通道,開悟並不能緣起種種度衆生的法。度衆生的法,你還得通過聞思修去得來,如果我們有廣大的佛法的基礎,再從修禅定上開發根本智,那才叫圓滿。
念誦能排除世間的妄想雜念
我們念的經雖然全是文字語言,可是世俗谛不能否定啊。從用功來說,念誦能排除你世間的妄想雜念,因爲一打妄想,這經就唸不下去了,或者唸錯了,你爲了不唸錯,心也就在念誦上了,妄想雜念也就自然少了,所以念誦是很重要的。
修行人念誦種子一起,會自動轉下去
“當其澄神靜慮,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這是用功的方法,心在念誦上,慢慢成爲習慣了,世間雜亂的念頭就不大容易起來。修行人應該跟世俗人兩樣,世俗人走在路上,眼睛東看西看,耳朵東聽西聽,心裏在打買東西的主意,或者把聽到的、看到的,作爲話題,講個不完。而一個修行人念誦念熟了,只要心裏的種子一起來,這些經書上的話,自己會一直轉下去。
經唸熟,心輪轉動,即能攝持法義
唸經唸佛同樣能止住妄念,同樣能夠切斷生死的念頭,當然唸經比唸佛更殊勝。世俗人空下來盡打妄想,唸經唸熟的人,拿《心經》來說,只要引個頭,種子一發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心輪轉動一直會轉下去,轉一遍就把《心經》的法義重新攝受一遍。唸佛呢?只有佛的名號,可沒法義啊。我鼓勵你們要有偉大的理想,將來個個當法師。假如只唸佛不學法怎麼當法師上座說法呢?用你們的事實來證明,你們今天不是來聽法嗎?因爲聽法殊勝,所以你來聽法,聽法的人懂得唸佛,唸佛的人不懂得佛法,哪個殊勝啊?
平靜的水面能反映出本來面目
念誦能夠“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淨智自然出生”,熟能生巧嘛。經書上的法義,首先要求懂,再念熟它,種子下去,越來越深,成熟以後,雜念、妄念、不清淨的念就自然會下去,般若智慧就體現出來。怎麼體現啊?很簡單,一盆水或一缸水裏邊混雜的泥沙和水的波動慢慢靜下去了,平靜水面的反映中就有你一個本來面目,它是自然體現的,製造不出來的。水裏的肮髒下去了,你自然就看見。要見本來面目,要靠生滅雜染之念切斷了,才能見得到,功到自然成。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3-2)(總第21)
◎ 傅味琴 講于 2001.5.3
恰到好處就是般若智慧
提要:
■ 體現不出般若智慧來,就因爲昏沈和妄想
■ 信佛人中有人才,卻不肯辦佛的事業
■ 要培養成人才,你就要主動
■ 修行被動就出不了智慧
■ 當法師可不能照筆記讀
■ 恰到好處就是般若智慧
■ 越簡單越唸熟,越易打妄想
體現不出般若智慧來,就因爲昏沈和妄想
般若智慧沒有形相,抓也抓不著,它既不是方,又不是圓,沒有一個相,可是能在事上表現出來。看你水平,你能夠有始有終,從第一步能看到最後一步,並會出現種種善巧方便,而且恰到好處,這就體現了般若智慧。體現不出般若智慧來,是兩個原因:一個遲鈍,腦子昏昏沈沈,懶得不想動腦筋,想到哪裏算哪裏;還有一個腦子打妄想,剛想到這一步,打妄想了,想不下去了。
信佛人中有人才,卻不肯辦佛的事業
說句實在話,信佛的人不是沒有人才,現在有許多大老板,事業辦得很大,他們也信佛的。這些人才都在當老板、董事長。那麼在佛教裏辦事業的是誰啦?老板也當不成,董事長也當不成,跑到佛門來了,所以佛教的人才就空掉了。
要培養成人才,你就要主動
要培養出人才,被動跟主動就兩樣,被動的人培養起來很困難,主動的人他自己會動腦筋的。說句世俗話,你要娶老婆還要主動一點。吃飯被動,怎麼吃得飽?吃一口,不動了,要旁人說:“你吃了一口還得再吃第二口。”再吃一口,又不動了,可是你們每個人都會主動吃飯,懂得第一口完了,再吃第二口,第叁口。有的人做工作就不這樣,做了第一步,不知道做第二步,不知道做第叁步,成了吃飯主動,工作被動。尤其下圍棋,圍棋分幾段幾段,憑誰算得遠,你算到對方下一步怎麼下,我該怎麼下,你算到九步算不下去了,他算到十步,結果他勝利了。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句話是不錯的。
修行被動就出不了智慧
有人奇怪,傅老師修《文殊法》,我也修《文殊法》,傅老師怎麼想得出來這麼多?我怎麼想來想去想不出來?告訴你: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修行被動就出不了智慧。
當法師可不能照筆記讀
說件好笑的事,以前應邀去外地講法,有個學生臨時照顧我生活,有人告訴他,老師每天早晨要坐在床上修定、唸經,你給他床上的位置鋪好,沖杯牛奶。可是他鋪位子不管距離,坐墊放在這頭,經書就放在那頭疊起來的被子上,可是我手沒有這麼長啊!在我修定時,牛奶就給我沖好了,等我修定完了,牛奶冷了。杯子裏的袋裝中藥,很早就給我沖了開水燙熱,等要吃的時候,已經冷了。本來只要把杯子裏冷水換開水就可以再燙一次,他卻把塑料袋裏冷的藥倒在碗裏,再往藥裏沖開水,這藥就不濃了。不動腦子怎麼開得出智慧呢?還有一種,做了第一步就打妄想,一想別的事情,腦子拐彎了,反正你一撥我一動。再過10年,你們仍然這個樣子,培養人才就落空了。你們筆記記得很多,將來當法師,“傅老師說……”(衆笑)照筆記唸一遍,這叫讀筆記了。所以前面一種叫遲鈍,懶得動腦筋;後面一種,半途打妄想了,話就連貫不下去了。
恰到好處就是般若智慧
你們都想幫傅老師做點事情,你培福再帶修行不更好嗎?要在法義上運轉呀,昏沈妄想去掉,靈敏度高一點,做起事情來,自然而然就會恰到好處,恰到好處就是般若智慧。
能海上師說:“讀生書,尤能攝心入定。”
越簡單越唸熟,越易打妄想
“讀生書,尤能攝心入定。”這一句很重要,讀生書心容易定得下去。唸佛的居士常向我訴苦:“老師啊,我唸佛唸了這麼多年,妄想特別多,但是我唸起經來妄想就少,這是什麼道理?”豈不證明唸經比唸佛容易止住妄想?唸經不容易打妄想,因爲逼著你一個字一個字看著唸,心就不容易飄出去,但等這本經唸得很熟了,也會邊唸邊打妄想,經唸完,妄想打完。老話說“小和尚唸經,口唸心不念。”沒有用。所以經念熟了,要再換一本。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3-3)(總第22)
◎ 傅味琴 講于 2001.5.3
法義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提要:
■ 法義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 唸經要記誦經文,無有脫漏
■ “心複明照”,不打妄想的習慣就能養成
■ 如今修行沒人管,形成聽其自然
■ 年輕人求知欲消失了,無知會成無想,下世會成白癡
■ 佛弟子愚圓滿,也不可能成“愚如來”
法義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這是說修行人的偏向,衆生的老習氣喜歡打妄想。如果唸佛能做到一心一意唸,那當然是好。你有這本事,那唸經更可以一心一意啊,而且種種法義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能海上師說:“若能記誦《金剛經》,于其文句無有脫漏,心複明照,無有散亂,功夫則到純一之境。”
唸經要記誦經文,無有脫漏
“若能記誦《金剛經》”,假如你能夠把《金剛經》記住,天天念誦。“于其文句無有脫漏”,能夠認真到文字、句子上沒有漏掉,這是要認真才能完成。
“心複明照”,不打妄想的習慣就能養成
更要“心複明照”,開始很認真,文字也沒有脫漏。如能一直保持用功狀態,不打妄想的習慣就會形成,但是很少人會這樣子一絲不苟。
如今修行沒人管,形成聽其自然
你在學校,考試合格就可以發你畢業證書。你要在佛門修行上拿到畢業證書,可不容易了,爲什麼?佛門裏沒人管你,要你自願,自己用功,基本上是聽其自然。所以現在的社會,科學越來越發達,有許多的工藝很細致,照樣能完成。
年輕人求知欲消失了,無知會成無想, 下世會成白癡
不肯學佛法,腦子會越來越遲鈍。年輕人都有個特點,喜歡問個爲什麼,求知欲很強,慢慢只要愚不要智的話聽久了,神經也麻痹了,無知就變了無想。無想的人入定了,叫無想定,有福氣就升無想天,天福享完掉下來成白癡,因爲他早就種下了白癡的種子,種下了白癡的根…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20~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