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3-1)(总第20)
◎ 傅味琴 讲于 2001.5.3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
提要:
■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
■ 度众生的种种法,还得从闻思修中得来
■ 念诵能排除世间的妄想杂念
■ 修行人念诵种子一起,会自动转下去
■ 经唸熟,心轮转动,即能摄持法义
■ 平静的水面能反映出本来面目
能海上师说:“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般若净智自然出生。”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修定跟念诵两个都要,念诵久了,心细了,修起定来就容易入定,这是一个很善巧的方便。如果不通过念诵,光修定,开发了根本智,可是不懂得世间上的种种相貌,没有世俗谛的智慧,也很难度众生。念诵、听法、修定,能使我们智慧圆满。戒定慧,你只抓一种,都是不圆满。有人光抓念诵,开发不了根本智,有人光抓修定,其实他佛法的智慧并不广大。
度众生的种种法,还得从闻思修中得来
在禅定中用功,拿禅宗来说,能够开悟,可是开悟了以后,你度起众生来,也只能说些开悟的话。一般凡夫众生谁懂啊?禅师某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只有修行有水平的才能理解,六祖是开悟的人,可是六祖对世俗上的学问也不大清楚,尤其不懂英语。所以开悟只是开悟一条了生死的通道,开悟并不能缘起种种度众生的法。度众生的法,你还得通过闻思修去得来,如果我们有广大的佛法的基础,再从修禅定上开发根本智,那才叫圆满。
念诵能排除世间的妄想杂念
我们念的经虽然全是文字语言,可是世俗谛不能否定啊。从用功来说,念诵能排除你世间的妄想杂念,因为一打妄想,这经就唸不下去了,或者唸错了,你为了不唸错,心也就在念诵上了,妄想杂念也就自然少了,所以念诵是很重要的。
修行人念诵种子一起,会自动转下去
“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这是用功的方法,心在念诵上,慢慢成为习惯了,世间杂乱的念头就不大容易起来。修行人应该跟世俗人两样,世俗人走在路上,眼睛东看西看,耳朵东听西听,心里在打买东西的主意,或者把听到的、看到的,作为话题,讲个不完。而一个修行人念诵念熟了,只要心里的种子一起来,这些经书上的话,自己会一直转下去。
经唸熟,心轮转动,即能摄持法义
唸经唸佛同样能止住妄念,同样能够切断生死的念头,当然唸经比唸佛更殊胜。世俗人空下来尽打妄想,唸经唸熟的人,拿《心经》来说,只要引个头,种子一发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心轮转动一直会转下去,转一遍就把《心经》的法义重新摄受一遍。唸佛呢?只有佛的名号,可没法义啊。我鼓励你们要有伟大的理想,将来个个当法师。假如只唸佛不学法怎么当法师上座说法呢?用你们的事实来证明,你们今天不是来听法吗?因为听法殊胜,所以你来听法,听法的人懂得唸佛,唸佛的人不懂得佛法,哪个殊胜啊?
平静的水面能反映出本来面目
念诵能够“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般若净智自然出生”,熟能生巧嘛。经书上的法义,首先要求懂,再念熟它,种子下去,越来越深,成熟以后,杂念、妄念、不清净的念就自然会下去,般若智慧就体现出来。怎么体现啊?很简单,一盆水或一缸水里边混杂的泥沙和水的波动慢慢静下去了,平静水面的反映中就有你一个本来面目,它是自然体现的,制造不出来的。水里的肮脏下去了,你自然就看见。要见本来面目,要靠生灭杂染之念切断了,才能见得到,功到自然成。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3-2)(总第21)
◎ 傅味琴 讲于 2001.5.3
恰到好处就是般若智慧
提要:
■ 体现不出般若智慧来,就因为昏沉和妄想
■ 信佛人中有人才,却不肯办佛的事业
■ 要培养成人才,你就要主动
■ 修行被动就出不了智慧
■ 当法师可不能照笔记读
■ 恰到好处就是般若智慧
■ 越简单越唸熟,越易打妄想
体现不出般若智慧来,就因为昏沉和妄想
般若智慧没有形相,抓也抓不着,它既不是方,又不是圆,没有一个相,可是能在事上表现出来。看你水平,你能够有始有终,从第一步能看到最后一步,并会出现种种善巧方便,而且恰到好处,这就体现了般若智慧。体现不出般若智慧来,是两个原因:一个迟钝,脑子昏昏沉沉,懒得不想动脑筋,想到哪里算哪里;还有一个脑子打妄想,刚想到这一步,打妄想了,想不下去了。
信佛人中有人才,却不肯办佛的事业
说句实在话,信佛的人不是没有人才,现在有许多大老板,事业办得很大,他们也信佛的。这些人才都在当老板、董事长。那么在佛教里办事业的是谁啦?老板也当不成,董事长也当不成,跑到佛门来了,所以佛教的人才就空掉了。
要培养成人才,你就要主动
要培养出人才,被动跟主动就两样,被动的人培养起来很困难,主动的人他自己会动脑筋的。说句世俗话,你要娶老婆还要主动一点。吃饭被动,怎么吃得饱?吃一口,不动了,要旁人说:“你吃了一口还得再吃第二口。”再吃一口,又不动了,可是你们每个人都会主动吃饭,懂得第一口完了,再吃第二口,第三口。有的人做工作就不这样,做了第一步,不知道做第二步,不知道做第三步,成了吃饭主动,工作被动。尤其下围棋,围棋分几段几段,凭谁算得远,你算到对方下一步怎么下,我该怎么下,你算到九步算不下去了,他算到十步,结果他胜利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句话是不错的。
修行被动就出不了智慧
有人奇怪,傅老师修《文殊法》,我也修《文殊法》,傅老师怎么想得出来这么多?我怎么想来想去想不出来?告诉你: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修行被动就出不了智慧。
当法师可不能照笔记读
说件好笑的事,以前应邀去外地讲法,有个学生临时照顾我生活,有人告诉他,老师每天早晨要坐在床上修定、唸经,你给他床上的位置铺好,冲杯牛奶。可是他铺位子不管距离,坐垫放在这头,经书就放在那头叠起来的被子上,可是我手没有这么长啊!在我修定时,牛奶就给我冲好了,等我修定完了,牛奶冷了。杯子里的袋装中药,很早就给我冲了开水烫热,等要吃的时候,已经冷了。本来只要把杯子里冷水换开水就可以再烫一次,他却把塑料袋里冷的药倒在碗里,再往药里冲开水,这药就不浓了。不动脑子怎么开得出智慧呢?还有一种,做了第一步就打妄想,一想别的事情,脑子拐弯了,反正你一拨我一动。再过10年,你们仍然这个样子,培养人才就落空了。你们笔记记得很多,将来当法师,“傅老师说……”(众笑)照笔记唸一遍,这叫读笔记了。所以前面一种叫迟钝,懒得动脑筋;后面一种,半途打妄想了,话就连贯不下去了。
恰到好处就是般若智慧
你们都想帮傅老师做点事情,你培福再带修行不更好吗?要在法义上运转呀,昏沉妄想去掉,灵敏度高一点,做起事情来,自然而然就会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就是般若智慧。
能海上师说:“读生书,尤能摄心入定。”
越简单越唸熟,越易打妄想
“读生书,尤能摄心入定。”这一句很重要,读生书心容易定得下去。唸佛的居士常向我诉苦:“老师啊,我唸佛唸了这么多年,妄想特别多,但是我唸起经来妄想就少,这是什么道理?”岂不证明唸经比唸佛容易止住妄想?唸经不容易打妄想,因为逼着你一个字一个字看着唸,心就不容易飘出去,但等这本经唸得很熟了,也会边唸边打妄想,经唸完,妄想打完。老话说“小和尚唸经,口唸心不念。”没有用。所以经念熟了,要再换一本。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3-3)(总第22)
◎ 傅味琴 讲于 2001.5.3
法义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提要:
■ 法义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 唸经要记诵经文,无有脱漏
■ “心复明照”,不打妄想的习惯就能养成
■ 如今修行没人管,形成听其自然
■ 年轻人求知欲消失了,无知会成无想,下世会成白痴
■ 佛弟子愚圆满,也不可能成“愚如来”
法义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这是说修行人的偏向,众生的老习气喜欢打妄想。如果唸佛能做到一心一意唸,那当然是好。你有这本事,那唸经更可以一心一意啊,而且种种法义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能海上师说:“若能记诵《金刚经》,于其文句无有脱漏,心复明照,无有散乱,功夫则到纯一之境。”
唸经要记诵经文,无有脱漏
“若能记诵《金刚经》”,假如你能够把《金刚经》记住,天天念诵。“于其文句无有脱漏”,能够认真到文字、句子上没有漏掉,这是要认真才能完成。
“心复明照”,不打妄想的习惯就能养成
更要“心复明照”,开始很认真,文字也没有脱漏。如能一直保持用功状态,不打妄想的习惯就会形成,但是很少人会这样子一丝不苟。
如今修行没人管,形成听其自然
你在学校,考试合格就可以发你毕业证书。你要在佛门修行上拿到毕业证书,可不容易了,为什么?佛门里没人管你,要你自愿,自己用功,基本上是听其自然。所以现在的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有许多的工艺很细致,照样能完成。
年轻人求知欲消失了,无知会成无想, 下世会成白痴
不肯学佛法,脑子会越来越迟钝。年轻人都有个特点,喜欢问个为什么,求知欲很强,慢慢只要愚不要智的话听久了,神经也麻痹了,无知就变了无想。无想的人入定了,叫无想定,有福气就升无想天,天福享完掉下来成白痴,因为他早就种下了白痴的种子,种下了白痴的根…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20~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