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以不可以金光?”(众笑)他还要跟我讲,我就说:“你这种问题就等于在问,为什么如来是三十二相不是三十三相?”(众笑)
刚学佛法的人,有个老习惯,思想尽开小差弯到别的地方去。佛法还没有学通,已经在研究三十二相跟三十三相有什么区别。有的是好奇心问,有的是故意刁难。我有这种经验,读小学时,开学第一天发了那么厚的一本书,老师还没有讲课,我翻到最后,找个笔划最多的字问老师:“这个什么字啊?”(众笑)这种心态是胡闹呀。看我问题提得多高,看你这个老师能回答出来吗?所以我建议你们佛法的头脑多一点,钻牛角尖的头脑少一点。下课。(2001.5.3 第十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4-1)(总第26)
◎ 傅味琴 讲于 2001.5
念诵乃止观之门,每个法门都是在定中成就
提要:
■ 念诵乃止观之门,每个法门都是在定中成就
■ 外道不学佛法,不断烦恼,跟他们有理说不清
■ 偏外一步,成了佛门里的外道
■ 要站稳佛教的立场,不要让魔王钻进佛门来
■ 不修禅定,戒定慧、六波罗蜜都不全了
■ 佛法被你一改,就不像佛法了
念诵乃止观之门,每个法门都是在定中成就
念诵乃止观之门,修止观就是修禅定,每个法门都是在定中成就的。佛教的定要止观双运。修行的方法有方便,可是修行的内容不能缺不能偏。以前听老一辈讲,外道跟佛教,距离只有一板之隔。外道劝人为善,佛教讲五戒十善人天道,区别只有一板之隔,也就是说,你很容易偏到外道那里去。有人说我这个老师开口外道,闭口外道。我就给他们解说,这不过是把区别说清楚罢了,佛教外面的道路叫外道,是为了说明问题啊。如果说“外”字是骂人,那你为什么小时候叫外婆啦?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人也称外国人,这生什么气呢?
外道不学佛法,不断烦恼,跟他们有理说不清
旁门外道,不讲断烦恼,练气功的肚皮里练出一肚子气,稍微怄怄气,肚子里就难受,本来已经有气了,现在气上加气。如果他虚心一点,给他讲佛法,他还听得进去,否则的话,大都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
偏外一步,成了佛门里的外道
佛教讲佛教话,一只脚稍微迈出佛教一步,就叫外道。从这些道理来理解,外道并不完全是在巫婆神汉,张天师抓鬼,狐大仙这里。一个佛弟子,如果脚步往外偏了一步,就成了佛门里的外道。
理论也不能偏出去一步。如来说过,“离经一字,就是魔说”说得这么严格。现在有人简直是变本加厉,不光是离开了,而且还在佛门里把佛讲的话反过来说,对着干。就算不把释迦佛的道理推翻,你只要朝佛教外面伸出一步,这一步就成外道了。
要站稳佛教的立场,不要让魔王钻进佛门来
有句话叫“立场”,你立在什么地方?立在释迦佛这条道路上,那是佛弟子应该走的道路;立在外面一步,你就没有站稳立场。在释迦佛规定的道路上,你立场不稳,容易发展成反佛教。佛门里反佛教,比在佛门外面反佛教,厉害得多。好比挂了佛旗反佛教。有句话,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所以魔王波旬要钻进佛门来。
不修禅定,戒定慧、六波罗蜜都不全了
佛教的禅定就是止观,人们称为如来禅,是如来讲法四十九年中讲的戒定慧三学的定学,是六波罗蜜中的第五波罗蜜,叫禅定波罗蜜,或称静虑波罗蜜。它不成为一个宗派,宗派是修这个宗可以不修那个宗。可是禅定一定要修,因为是戒定慧之一,你不学禅定,非但错了,而且戒定慧、六波罗蜜都不全了。即使你不想修改佛法,也形成了修改的事实,罪过一样。
佛法被你一改,就不像佛法了
佛是佛,你是你,你即使智慧再大,也比不上佛的智慧圆满,你能修改吗?现在佛法被这个改一点,那个改一点,改得不像样了。说法的人,有的用自说自话代替了佛说的话,变得不像佛法了。连宗派也不像原来的宗派了,不论达摩祖师也好,净土宗的初祖也好,都不像现在某些人这么说的。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4-2)(总第27)
◎ 傅味琴 讲于 2001.5
成就般若智慧关键在禅定
提要:
■ 有人把三宝变成二宝一宝了
■ 佛门清净,怎能在佛前拍结婚照
■ 出家人去证婚,岂不为他生死流转作证明
■ 法没有什么不好的
■ 修大乘法门,眼前就要为众生着想
■ 要成就般若智慧,关键在禅定
■ 世间禅达不到出三界的水平
■ 不断尽烦恼,修止不修观,有福生天,后果成白痴
有人把三宝变成二宝一宝了
有人现在皈依三宝变成皈依两宝了,甚至变成皈依一宝了,有人连一宝也不全了。就说皈依两宝吧,把“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这条抽掉了,代替成法可以不皈依,但要皈依外道典籍。给人家授三皈依的人,却在大讲《太上老君感应篇》!皈依法以后要做到,“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有些人不是这么说,改成:“三藏十二部,我们用不着学,让别人去学吧。”也就是说皈依三宝后,可以抛弃“皈依法”,但他在说皈依的时候,仍然在说,“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行动上破了戒,一个罪,说法上骗了佛,又是一个罪。把佛门清净、僧团清净全破坏了。
佛门清净,怎能在佛前拍结婚照
最近痛心地看到一件事情,本来佛教讲男女淫欲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是最不清净的。比如有两种花不能供佛,一种是玫瑰花,因为有刺,一种是桃花,桃花是象征男女。我虽然不懂比丘戒,但从前听老法师讲经提到,世间上的婚丧喜事,出家人一律不参加,出家人不到生死流转的场所去,出家人的脚不踩在不清净的地方。最近有一本佛教刊物封面上有一张新郞新娘在释迦佛面前拍的结婚照片,据说是来自国外的新花招。
出家人去证婚,岂不为他生死流转作证明
佛门变质,哪一种知见影响最大,就该由他负责。人们听了他的话,所以知见改变了,以为这样做,能得福报,这岂不让如来给你证婚了?有的还请“法师”去证婚,岂不为你决定继续流转生死作证明?佛教演变到这等地步,够伤心的了!什么清净,什么戒律,如来知见、众生的希望,全被扫光,某人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他说一句这样好,许多人都盲目崇拜跟着走,太可怕了。
法没有什么不好的
宗派都是佛法,都应该说好,不能说唯有我这个宗派好,那就等于说其它宗派不好了,法有什么不好的?那释迦佛何必说一个不好的法来自找麻烦呢?谤宗就是谤法。《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讲当初由于韦提希夫人恨她的儿子太坏,因此对娑婆世界的众生发不起菩提心,所以佛才满她所愿——离开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去。如果众生能听释迦佛的话,发心要今生了脱生死,证阿罗汉果,有什么不好?所以佛法都好,不能认为末法时期,别的法门不行了,唯有我这个宗最好。
修大乘法门,眼前就要为众生着想
有人说阿罗汉是小乘,释迦佛自己还说我是大阿罗汉,是发大心的阿罗汉。法无大小,心有大小,大乘经典,每本经都叫你为众生。如果你的行动、你的知见,只为自己不为众生,你唸的大乘经典也变了小乘。如果你为了度众生而修出离生死的法,那么四谛法、十二因缘,全成了大乘。四谛法的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种菩提的支分,菩提就是能到成佛。
要成就般若智慧,关键在禅定
戒定慧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必须要学的,没有一个宗派能例外。拿六波罗蜜来说,般若智慧才是真正能够使我们成就的智慧。般若智慧是第六度,第五度就是禅定波罗蜜,如果你把禅定度抽掉了,般若智慧就出生不了。这里讲的禅定不是禅宗的禅,禅宗的禅叫一心禅,俗称祖师禅,因为中国禅宗是从达摩祖师开始的,禅定是如来规定每个佛弟子都要修的,戒定慧不可缺一。否则的话,你的修行没希望了。戒是为禅定打基础,慧是从禅定中开发的根本智,关键还在禅定。
世间禅达不到出三界的水平
佛教的禅定要遵照佛教的方法。印度外道也修禅定,不过他们修的是世间禅,最高的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天,不能出三界。印度外道修四禅八定,佛教也修四禅八定,路同果不同。一个不出世间,一个出世间。所以佛教的四禅八定后面还有一个定叫灭受想定,外道的四禅八定永远也达不到灭受想定的水平,只有佛教的智慧才能达到出世间。
不断尽烦恼,修止不修观,有福生天,后果成白痴
外道为什么不能出三界?为什么跳不出生死?第一他们无法断尽烦恼,第二他们修止不修观,贪图修止的舒服。止就是止住妄念。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外道定,就是脑子里什么也不想,空空洞洞,叫无想定。得无想定的人死后升无想天,福气享完,掉到人间就是白痴,俗称傻瓜,上海人叫“戆大”,愚蠢的傻瓜以自己为最了不起,所以叫“戆大”,以“戆”为大。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4-3)(总第28)
◎ 傅味琴 讲于 2001.5
佛弟子应该继承释迦佛老家风
提要:
■ 每本经都有观,哪能只止不观
■ 临终时最重要的是能观得起来
■ 只有止没有观,也能入定,但不是出世间的定
■ 从念诵进入止观是最好的办法
■ 念诵、修定两者可以相互调剂
■ 不要把佛像当作纪念品掛在胸前
■ 佛弟子应该继承释迦佛老家风
每本经都有观,哪能只止不观
不修观开不了智慧,修止不修观脑子会迟钝,脑子灵活靠运转,动物哪可以不动?佛教叫你定而不动,是指不动妄念,不动贪瞋痴,不等于说正确的动也都不要动。在禅定中是怎么动?照释迦佛规定的动,就是修观。所以修观是很重要的。每本经都提到观,《心经》“观自在…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20~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