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20~29)▪P3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不可以金光?”(衆笑)他還要跟我講,我就說:“你這種問題就等于在問,爲什麼如來是叁十二相不是叁十叁相?”(衆笑)

  剛學佛法的人,有個老習慣,思想盡開小差彎到別的地方去。佛法還沒有學通,已經在研究叁十二相跟叁十叁相有什麼區別。有的是好奇心問,有的是故意刁難。我有這種經驗,讀小學時,開學第一天發了那麼厚的一本書,老師還沒有講課,我翻到最後,找個筆劃最多的字問老師:“這個什麼字啊?”(衆笑)這種心態是胡鬧呀。看我問題提得多高,看你這個老師能回答出來嗎?所以我建議你們佛法的頭腦多一點,鑽牛角尖的頭腦少一點。下課。(2001.5.3 第十講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4-1)(總第26)

  ◎ 傅味琴 講于 2001.5

  念誦乃止觀之門,每個法門都是在定中成就

  提要:

  ■ 念誦乃止觀之門,每個法門都是在定中成就

   ■ 外道不學佛法,不斷煩惱,跟他們有理說不清

   ■ 偏外一步,成了佛門裏的外道

   ■ 要站穩佛教的立場,不要讓魔王鑽進佛門來

   ■ 不修禅定,戒定慧、六波羅蜜都不全了

   ■ 佛法被你一改,就不像佛法了

  

  念誦乃止觀之門,每個法門都是在定中成就

  念誦乃止觀之門,修止觀就是修禅定,每個法門都是在定中成就的。佛教的定要止觀雙運。修行的方法有方便,可是修行的內容不能缺不能偏。以前聽老一輩講,外道跟佛教,距離只有一板之隔。外道勸人爲善,佛教講五戒十善人天道,區別只有一板之隔,也就是說,你很容易偏到外道那裏去。有人說我這個老師開口外道,閉口外道。我就給他們解說,這不過是把區別說清楚罷了,佛教外面的道路叫外道,是爲了說明問題啊。如果說“外”字是罵人,那你爲什麼小時候叫外婆啦?外國人稱我們中國人也稱外國人,這生什麼氣呢?

  外道不學佛法,不斷煩惱,跟他們有理說不清

  旁門外道,不講斷煩惱,練氣功的肚皮裏練出一肚子氣,稍微怄怄氣,肚子裏就難受,本來已經有氣了,現在氣上加氣。如果他虛心一點,給他講佛法,他還聽得進去,否則的話,大都是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

  偏外一步,成了佛門裏的外道

  佛教講佛教話,一只腳稍微邁出佛教一步,就叫外道。從這些道理來理解,外道並不完全是在巫婆神漢,張天師抓鬼,狐大仙這裏。一個佛弟子,如果腳步往外偏了一步,就成了佛門裏的外道。

  理論也不能偏出去一步。如來說過,“離經一字,就是魔說”說得這麼嚴格。現在有人簡直是變本加厲,不光是離開了,而且還在佛門裏把佛講的話反過來說,對著幹。就算不把釋迦佛的道理推翻,你只要朝佛教外面伸出一步,這一步就成外道了。

  要站穩佛教的立場,不要讓魔王鑽進佛門來

  有句話叫“立場”,你立在什麼地方?立在釋迦佛這條道路上,那是佛弟子應該走的道路;立在外面一步,你就沒有站穩立場。在釋迦佛規定的道路上,你立場不穩,容易發展成反佛教。佛門裏反佛教,比在佛門外面反佛教,厲害得多。好比挂了佛旗反佛教。有句話,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所以魔王波旬要鑽進佛門來。

  不修禅定,戒定慧、六波羅蜜都不全了

  佛教的禅定就是止觀,人們稱爲如來禅,是如來講法四十九年中講的戒定慧叁學的定學,是六波羅蜜中的第五波羅蜜,叫禅定波羅蜜,或稱靜慮波羅蜜。它不成爲一個宗派,宗派是修這個宗可以不修那個宗。可是禅定一定要修,因爲是戒定慧之一,你不學禅定,非但錯了,而且戒定慧、六波羅蜜都不全了。即使你不想修改佛法,也形成了修改的事實,罪過一樣。

  佛法被你一改,就不像佛法了

  佛是佛,你是你,你即使智慧再大,也比不上佛的智慧圓滿,你能修改嗎?現在佛法被這個改一點,那個改一點,改得不像樣了。說法的人,有的用自說自話代替了佛說的話,變得不像佛法了。連宗派也不像原來的宗派了,不論達摩祖師也好,淨土宗的初祖也好,都不像現在某些人這麼說的。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4-2)(總第27)

  ◎ 傅味琴 講于 2001.5

  成就般若智慧關鍵在禅定

  提要:

  ■ 有人把叁寶變成二寶一寶了

   ■ 佛門清淨,怎能在佛前拍結婚照

   ■ 出家人去證婚,豈不爲他生死流轉作證明

   ■ 法沒有什麼不好的

   ■ 修大乘法門,眼前就要爲衆生著想

   ■ 要成就般若智慧,關鍵在禅定

   ■ 世間禅達不到出叁界的水平

   ■ 不斷盡煩惱,修止不修觀,有福生天,後果成白癡

  

  有人把叁寶變成二寶一寶了

  有人現在皈依叁寶變成皈依兩寶了,甚至變成皈依一寶了,有人連一寶也不全了。就說皈依兩寶吧,把“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這條抽掉了,代替成法可以不皈依,但要皈依外道典籍。給人家授叁皈依的人,卻在大講《太上老君感應篇》!皈依法以後要做到,“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有些人不是這麼說,改成:“叁藏十二部,我們用不著學,讓別人去學吧。”也就是說皈依叁寶後,可以抛棄“皈依法”,但他在說皈依的時候,仍然在說,“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行動上破了戒,一個罪,說法上騙了佛,又是一個罪。把佛門清淨、僧團清淨全破壞了。

  佛門清淨,怎能在佛前拍結婚照

  最近痛心地看到一件事情,本來佛教講男女淫欲是生死流轉的根本,是最不清淨的。比如有兩種花不能供佛,一種是玫瑰花,因爲有刺,一種是桃花,桃花是象征男女。我雖然不懂比丘戒,但從前聽老法師講經提到,世間上的婚喪喜事,出家人一律不參加,出家人不到生死流轉的場所去,出家人的腳不踩在不清淨的地方。最近有一本佛教刊物封面上有一張新郞新娘在釋迦佛面前拍的結婚照片,據說是來自國外的新花招。

  出家人去證婚,豈不爲他生死流轉作證明

  佛門變質,哪一種知見影響最大,就該由他負責。人們聽了他的話,所以知見改變了,以爲這樣做,能得福報,這豈不讓如來給你證婚了?有的還請“法師”去證婚,豈不爲你決定繼續流轉生死作證明?佛教演變到這等地步,夠傷心的了!什麼清淨,什麼戒律,如來知見、衆生的希望,全被掃光,某人喜歡怎麼說就怎麼說,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只要他說一句這樣好,許多人都盲目崇拜跟著走,太可怕了。

  法沒有什麼不好的

  宗派都是佛法,都應該說好,不能說唯有我這個宗派好,那就等于說其它宗派不好了,法有什麼不好的?那釋迦佛何必說一個不好的法來自找麻煩呢?謗宗就是謗法。《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裏講當初由于韋提希夫人恨她的兒子太壞,因此對娑婆世界的衆生發不起菩提心,所以佛才滿她所願——離開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去。如果衆生能聽釋迦佛的話,發心要今生了脫生死,證阿羅漢果,有什麼不好?所以佛法都好,不能認爲末法時期,別的法門不行了,唯有我這個宗最好。

  修大乘法門,眼前就要爲衆生著想

  有人說阿羅漢是小乘,釋迦佛自己還說我是大阿羅漢,是發大心的阿羅漢。法無大小,心有大小,大乘經典,每本經都叫你爲衆生。如果你的行動、你的知見,只爲自己不爲衆生,你唸的大乘經典也變了小乘。如果你爲了度衆生而修出離生死的法,那麼四谛法、十二因緣,全成了大乘。四谛法的叁十七道品,又稱叁十七菩提分,叁十七種菩提的支分,菩提就是能到成佛。

  要成就般若智慧,關鍵在禅定

  戒定慧是每一個佛弟子都必須要學的,沒有一個宗派能例外。拿六波羅蜜來說,般若智慧才是真正能夠使我們成就的智慧。般若智慧是第六度,第五度就是禅定波羅蜜,如果你把禅定度抽掉了,般若智慧就出生不了。這裏講的禅定不是禅宗的禅,禅宗的禅叫一心禅,俗稱祖師禅,因爲中國禅宗是從達摩祖師開始的,禅定是如來規定每個佛弟子都要修的,戒定慧不可缺一。否則的話,你的修行沒希望了。戒是爲禅定打基礎,慧是從禅定中開發的根本智,關鍵還在禅定。

  世間禅達不到出叁界的水平

  佛教的禅定要遵照佛教的方法。印度外道也修禅定,不過他們修的是世間禅,最高的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天,不能出叁界。印度外道修四禅八定,佛教也修四禅八定,路同果不同。一個不出世間,一個出世間。所以佛教的四禅八定後面還有一個定叫滅受想定,外道的四禅八定永遠也達不到滅受想定的水平,只有佛教的智慧才能達到出世間。

  不斷盡煩惱,修止不修觀,有福生天,後果成白癡

  外道爲什麼不能出叁界?爲什麼跳不出生死?第一他們無法斷盡煩惱,第二他們修止不修觀,貪圖修止的舒服。止就是止住妄念。有一個很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外道定,就是腦子裏什麼也不想,空空洞洞,叫無想定。得無想定的人死後升無想天,福氣享完,掉到人間就是白癡,俗稱傻瓜,上海人叫“戆大”,愚蠢的傻瓜以自己爲最了不起,所以叫“戆大”,以“戆”爲大。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4-3)(總第28)

  ◎ 傅味琴 講于 2001.5

  佛弟子應該繼承釋迦佛老家風

  提要:

  ■ 每本經都有觀,哪能只止不觀

   ■ 臨終時最重要的是能觀得起來

   ■ 只有止沒有觀,也能入定,但不是出世間的定

   ■ 從念誦進入止觀是最好的辦法

   ■ 念誦、修定兩者可以相互調劑

   ■ 不要把佛像當作紀念品掛在胸前

   ■ 佛弟子應該繼承釋迦佛老家風

  

  每本經都有觀,哪能只止不觀

  不修觀開不了智慧,修止不修觀腦子會遲鈍,腦子靈活靠運轉,動物哪可以不動?佛教叫你定而不動,是指不動妄念,不動貪瞋癡,不等于說正確的動也都不要動。在禅定中是怎麼動?照釋迦佛規定的動,就是修觀。所以修觀是很重要的。每本經都提到觀,《心經》“觀自在…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20~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