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例子只能在一個地方用。譬如我編寫材料,戴了一副眼鏡,現在講課了,又戴這副眼鏡。要知道戴這副眼鏡我編材料也合適,現在講課,戴這副眼鏡也恰當啊。一個例子只要放的地方恰當,都可以嘛。有人說我講法會舉例子,會打比方,即使如此,假定有一百個例子,用到後來也要用完的。沒例子好舉了,過去舉過的例子又不讓我用,那我還要告假兩個月,再到經書裏去找例子,況且我重複的例子很難忘記,一想就能抓起來。
念念無間,雜念插不進來
如果你是偶然來隨喜聽經的,那麼隨你聽一次也可以,聽兩次也可以。你們將來要講經說法,想培訓成才的話,不重複是不行的,否則你搞不清楚,搞不全面,也記不住啊。只有重複才能熟練,所以說“念念無間,久即相應,名诠熟。”把聽來的法義一直放在心裏,念念無間,思考法義,不讓世俗的念頭插進來,妄想雜念插不進來,本身就是一個修行的方法。修行人必須要通過聞思修,聞了以後,心裏思維,思維什麼?思維法義,這樣才能把法義搞熟。
不會觀想,談不上隨文入觀
譬如這本《文殊念誦法》,天天要念,念就是複習,心想法義,搞熟了能隨文入觀,隨著經文進入觀想。有人只會念經,不會觀想,就談不上隨文入觀了。你不修觀沒辦法成就,臨終一刹那靠什麼成就?靠觀想。末法時期的修行人,不作觀想,所以極少成就,這也是自己搞的,佛又沒有叫你這樣做。前幾年,我到寺廟去,臨別時,請一位懂佛法的師父給我開示,臨終最重要的是什麼?他說:“臨終最重要的是能觀得起來,觀得起來就有把握,觀不起來沒有把握。”
不聽釋迦佛教導,不會有成就
否則佛爲什麼叫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修《十六觀經》啊?現在修念佛法門的人,哪一個在修《十六觀經》?一個佛弟子無論修什麼法門,我不相信不聽釋迦佛的教導會有成就。有人還理直氣壯地說:“這是唐朝、明朝或者什麼朝代某某大德說的。”大德沒錯?他是佛還是人?我從來也沒有說過我這個老師沒錯,我只說佛的法沒有錯。很多人盲目崇拜,搞個人迷信,樹立心中的偶像,即使錯了,他也認爲不可能錯,因爲這個偶像倒不下去。碰到這種人,一句話就駁倒他,連阿羅漢都有錯,何況你說的大德可能煩惱都沒有斷盡,難道沒有錯的地方?阿羅漢沒有錯,當年佛爲什麼呵斥不發大心的阿羅漢是“焦芽敗種”?就是錯了嘛。一個凡夫高高在上,竟有不少人盲目相信他絕對不會錯。
(2001.4.25 第八講未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1-3)(總第14)
◎ 傅味琴 講于 2001.4.25
只要佛不要教,佛陀成了偶像
提要:
■ 不講標准,不講實際,度得了衆生嗎
■ 不懂法義,這個法就不存在了
■ 愚人的虔誠來自對神秘的信仰
■ 只要佛不要教,佛陀成了偶像
■ 經都唸不好,還談什麼“隨文入觀”
■ 得少爲足,怎能有大成就
不講標准,不講實際,度得了衆生嗎
不講人的差異,也不講成就的標准,都能去極樂世界嗎?如果說念佛功夫不深,當然去不了;有人到臨終不能一心不亂,當然也去不了,那怎能說只要唸就能往生呢?一只手伸出來五個指頭還有長短,老師從來不保證學生個個升級。學生回家不做功課,天天打遊戲機,你也保證他升級?現在唸佛的人已經不知道修觀的必要,認爲唸佛不用修觀,那麼佛叫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修《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多此一舉了?
不懂法義,這個法就不存在了
有的法師不講經,不講經能稱法師嗎?法師不講經,怎麼引導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呢?有的以儒教思想來指導佛弟子,大方向就錯了。你沒有正法的理論哪來正確的實踐呢?還有人提出唸經不必求懂,不懂經文怎麼隨文入觀呢?不要懂,不要觀,不按佛的教義去做,法的作用就不存在了。
愚人的虔誠來自對神秘的信仰
很多人信佛的虔誠來自對佛教的神秘感。有的老太太唸《心經》特別虔誠,因爲她不懂經文,只覺得有神奇的力量。以前有個年輕人捧著一本書來我家,他拉長聲音說:“這是經——書——啊,”好像經書有天書那樣的神。你跟有些老太太講《心經》的法義,她會對《心經》不感興趣,或者說:“《心經》怎麼講沒有眼睛,沒有耳朵的?不對吧!《心經》是死了以後當錢用的。”愚癡的人聽到佛法,他反而不要佛法了,“《心經》講到後來什麼也沒有了,那我不是白唸了?”
只要佛不要教,佛就成了偶像
現在人信佛信得很神,神已經神了,佛比神還要神。我甯願信佛,也不信神。不懂佛的教導,沒有佛的教言,怎麼叫佛教?法沒有了,教也沒有了,成了只要佛,不要教。好比一看見老師就高興,老師坐著從不教書,這個老師也變偶像了,末法時期爲什麼證果的人極稀少?看看現在現象,能證果成道嗎?卻不知道這種現象是佛弟子自己搞出來的,佛看到這樣子,心裏難過。
經都唸不好,還談什麼“隨文入觀”
怎樣“隨文入觀”?比如念到“南無皈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菩薩”時,把文殊菩薩觀起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把叁皈依的境觀起來,自己面前釋迦佛,釋迦佛前面法寶,釋迦佛兩側八大菩薩、十六尊者。真能這麼用功去修,成就很快。現在念經的人根本不談修觀,有人唸經有氣無力,斷斷續續,有人開頭特別高興,不久就低沈無聲,唸都唸不好,還談什麼隨文入觀?
得少爲足,怎能有大成就
我發願培養人才,真正要有成就,十年還不夠,只有有志氣的人,才接受得了這麼高的要求。現在末法時期很多人得少爲足,你要他來學習,他認爲我已學得夠多了,這怎麼能有大成就呢?
唸誦不能歌調,贊佛慶祝可開許
提要:
■ 修定從念誦入手
■ 沒有幹擾叫“靜”,思維法義叫“慮”,出聲叫“誦”,“念”是心誦
■ 唸誦不能歌調,贊佛慶祝可開許
■ 唱唸不要世俗化
能海上師說: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爲上法,當其澄神靜慮,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淨智自然出生。
修定從念誦入手
“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爲上法。”修定跟念誦是分不開的,能海上師說“念誦是粗的禅定,禅定是細的念誦”,看你怎麼用功了。像現在的念誦叫妄想念誦,禅定叫妄想定,怎麼了生死?法法圓融,法法相通,念誦跟禅定也是相通的,比如遊泳的人,沒有跳下水的時候,先在地上蹦蹦跳跳,這雖與遊泳的動作不同,可是四肢活動活動,再下水遊泳就靈活了。念誦雖不是禅定,禅定也不是念誦,可是念誦裏有禅定,禅定裏有念誦,念誦是粗的,禅定是細的,從粗入細,這是最好的方便。
沒有幹擾叫“靜”,思維法義叫“慮”,
出聲叫“誦”,“念”是心誦
“當其澄神靜慮,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這講的是唸誦,唸到妄想越來越少,全神貫注,沒有妄想幹擾了,就叫靜,唸的時候思維法義叫慮。靜慮就是禅定,所以說唸誦裏也有禅定。唸到這個程度,“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諷誦是唸出聲音來,持是在心裏保持。念佛名號唸出聲音來,叫誦佛號。念是在心裏,佛經裏的念,全是指心裏念,所以真正的念,不是口裏唸,而是心裏念。諷呢,我們修儀軌,有舉腔,用非常和雅的聲音表示贊美,一般不用唱腔,唸就是唸。比如唸“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這麼唸。爲什麼要唸得均勻?以便唸起來省力。後來人想出一個辦法,敲一下木魚唸一個字,大家不會亂,其實唸熟了,何必敲木魚?
唸誦不能歌調,贊佛慶祝可開許
在贊佛時,唱歌調配點音樂,這是開許,平時唸,不必唱。好比老師叫小學生唸課本:“東方紅太陽升。”他唱起“東——方——紅”的歌來了,老師說:“我叫你唸,不叫你唱。”初進佛門對拈香還不熟悉,聽到唱“摩诃薩”,不知要摩幾個摩,才聽到“诃薩”,偷偷看跪在前面的法師衣服,衣服一動,哦,要起來了。這樣的唱念我並不反對,只是有點太花時間,這也帶有點風俗。中國古時候唸書人也唸出調來,講究平平仄仄,這些我可不懂,老先生唸起來還搖頭晃腦,“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也蠻好聽的,我在中學讀書時,聽語文老師搖著頭唸,“乾隆丁亥冬葬叁妹于上元之羊山,當時雖绮夢幻想,甯知此爲歸骨所耶……”他頭搖得起勁,我遲到他一點沒看見,我偷偷地溜進去(衆笑)。明天文殊菩薩聖誕,咱們會供可開許唱一段,爲了慶祝佛菩薩聖誕,平時不准唱,爲什麼?沒有必要嘛,修行不能求好聽。
唱唸不要世俗化
現在海外唸佛唸咒配西洋音樂,那就世俗化了。以前有個僧伽培訓班的學僧,有人聽到他在寮房唸佛,開始唸得慢,後來越唸越快,本來唸六個字,最後唸四個字,最後突然高聲把每字都拖長:“阿——彌——陀——佛”(衆笑),這樣像演唱歌曲那樣唸佛,總覺得有點離譜了。
雖然諷持經咒、唸儀軌要有一定的腔,但要平和,不要像世間歌曲那樣,變化多端,持,就是能拿得起來,能專心地念。(第八講完 2001.4.25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2-1)(總第15)
◎ 傅味琴 講于 2001.4.26
念誦有定的作用
提要:
■ 文殊菩薩聖誕要發歡喜心,求加持開智慧
■ 念誦有定的作用,修定也有念誦的作用
■ 戒定慧叁學以定爲主,佛全在定中
■ 有願力還要有定力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是要修觀
■ 十方如來說法一個樣,何必等待留學東西方再學法
■ 有定就有決定性
■ 有定力就不會迷
文殊菩薩聖誕要發歡喜心,求加持開智慧
今天四月初四,文殊菩薩的聖誕,你們從各地遠道而來聽法,咱們都要發歡喜…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