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喜歡、適合念佛。而念佛總比雜念好得多,所以,念佛只是要讓你消除雜念,多培養一些好的念頭,不要胡思亂想,念佛只是引導你入門,或是培養善念的一個法門而已。
問:人一出生,八字是不是就已經寫好了?
答:人是不是出生就有八字呢?其實人的生死是一定的,非由八字來定命。所謂八字可以說就是「業力」,過去世造了什麼業,就會牽引他出生在有緣的父母家裏,之後,本身的業力會一直延續,跟著他一輩子。所以,凡夫受業力的轉動,有好緣就能轉業,就能轉命,但是凡夫總是起起落落,因而被業所轉,聖賢人則能轉業。
問:我的父親他們有叁兄弟,在奶奶生前,除了糾纏要奶奶拿出私房錢外,並不關心奶奶的身體。奶奶往生後,我對叔嬸們一直有個心結,無法解惑,我觀察現在社會上很多人也都是這樣。請問上人現世報的因果?
答:當然我們要很重視因果,我所說的因果是長輩要做給晚輩看。人家說「父母是孩子的模」、「養兒防老」,我也常說「父母是我們的堂上活佛」,將來期待自己的孩子用什麼形態對待我們,現在就要做模範讓孩子看。
要去哪裏拜佛才會靈驗,其實我們堂上就有活佛,譬如祖父母或父母都是我們的堂上活佛,要供養佛菩薩,買很豐富的東西去拜,名稱上是在拜,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在用。佛菩薩不需要我們供養,但是我們要接受佛菩薩的教育。而父母是我們堂上的活佛,能供養父母是我們的福。
你有父母,父母還有媽媽,即使叔叔們不想孝順,能多去關心、照顧奶奶,這是你的福。大家把福讓給你,你可以供養上兩代的長輩,讓下一輩的子孫看,這就是福,也才是真正的「養兒防老」。不要計較,做就對了,對叔叔等長輩我們不要有怨心與恨心,那是他們無福、做不到。怨是一顆種子,不要怨,只能跟他們說:「很可惜!」
問:念哪一尊佛的佛號功德最大?
答:不管是念阿彌陀佛或釋迦牟尼佛,目的是要念到心很寂靜。有人以爲人往生時才念阿彌陀佛,或念阿彌陀佛這個人才能往生,其實,念阿彌陀佛會往生,沒有錯:念釋迦牟尼佛同樣會往生,也沒有錯:念觀世音菩薩也會往生,就是念彌勒菩薩也會往生,這都沒有錯。如果念什麼佛號後可以不會往生,那麼大家都想念。
往生是「舍此生,投彼生」之意。有人說:「我爲他念佛念兩、叁天了,他怎麼還沒有往生?」這是時辰未到啊!新的父母緣還未成熟,就一直要他離絕舊緣趕快往生,這樣不是很無情嗎?我們應該要順其自然。至于念什麼佛號的功德最大?告訴大家,念得虔誠歡喜的功德最大。
問:六道輪回很可怕,希望往生後不要再來人間,只願從此解脫六道輪回。
答:事實上,真正的佛法要落實在人群中,必須發弘願、立大志,爲普天下衆生付出,才是真正的菩薩道。以衆生爲念,就沒有自己的煩惱,這才是真解脫,只爲自己打算,就會自我墮落在煩惱中。
問:病人往生的時候,能否爲他皈依?對他是不是能有幫助?
答:皈依需要病人平時就有皈依的意願,如此才有意義,而不是病危了才皈依。真正的皈依是心靈上的契合,爾後發揮功能,皈依者才會有感
問:見病人未往生,不敢爲他念「阿彌陀佛」,而改念「觀世音菩薩」,這樣對嗎?
答:不要執著未往生時要念什麼,不能念什麼,這就不對啦!其實念什麼都沒關系,只要往生者聽到佛號聲時,彷徨恐懼的心能轉爲安詳自在,就是對的。
問:如何辦理喪事?
答:喪禮簡單隆重即可,過度鋪張對往生者沒有任何意義。在喪葬期間,家屬最好全部茹素,也用素食來祭拜,以慈悲護生之心來祝福往生者。
傳統的觀念,認爲人往生後應該入土爲安,並且要聲勢浩大、熱熱鬧鬧的辦場喪事。可是,我們有位委員卻將先生火化處理,這是家族中有始以來的首例,她起初擔心會招來反對聲浪,沒想到簡單莊嚴的告別式之後,整個家族都非常歡喜,有些長輩有感而發:「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喪禮應該像這樣辦得簡單隆重,以前那種吵吵鬧鬧的方式真的沒必要!」
問:「拜天公」的意義在哪裏?
答:記得小時候,大人們會在數天前就准備好祭祀用物,還特別交代小孩子不可隨便亂摸、跨越或是先偷吃等等,定了很多規矩,都是爲了拜天公。所以,在我小小的心靈中,對「天公」非常敬畏,認爲天公很偉大!進入佛門,從經文中發現天公會向佛陀頂禮,再繼續研究,才知道天公在佛教中稱爲「釋提桓因」,是忉利天宮的天主,而「叁界公」就是「梵天王」。
天公與叁界公都皈依了佛陀,因爲佛的智慧超越叁界,宇宙萬物的真理都在佛陀的智慧中,佛陀才是最超越者。我們對天公、叁界公是不需「畏懼」的,不論拜天公或其它神祇,意義都在表達尊重,教人下忘民俗禮儀,也就是道德的存在。所以,我並不反對拜天公,但是不要殺生祭祀,只要以素果、清茶敬拜即可,以前的人伯得罪天公,所以對天公很恭敬。而佛陀心量大,普天之下沒有不愛、不信任、不原諒的人,所以我們不須畏懼佛,而應禮佛、敬佛。
生命的對話
之一:每天對自己負責,每天都毫無憾恨,如此就不會帶業往生。
之二:凡事不悲觀,就能學得自在,學得能放下一切。
之叁: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親人的世緣已盡,我們就該歡喜的送他走,切莫用悲苦的心牽絆他。
之四:生命在呼吸間,要深入探討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以及如何死得無所挂礙。
之五:當下能超越人與事的煩惱,當下即是「了生脫死」。真正的生死自在就在當下,而非往生後的解脫。
之六:人生無常,要好好把握寶貴的生命去付出良能。
之七「草露風霜閃電光,堪歎人生不久長,有生有死皆有命,無來無去亦無生。」
之八:生死是不自由的,誰都不知道我們來人間何時會往生,所以要把握人生的使用權,好好的利用有限的生命。
之九:我們要有無常觀,居安思危,時時將心照顧好,做任何事都要謹慎、警覺,減少因疏忽而發生不幸事件。生命只有在使用時才有價值。
之十:人要能透視「生之悲苦,死之解脫」。
之十一:人生要有使命感,才不會空過人生,還要立願不斷回入娑婆,淨化世間。娑婆世界苦樂參半,但能體會人生之苦,才有機會去關懷別人。
之十二:聚散皆是緣,與其哀傷悲淒,不如虔誠祝福往生者迎向新生。「覺情」才是菩薩的深緣。
之十叁:往生,往生!生是死的起點,死也是生的開頭。
之十四:學佛路上要多結好緣,多做好事,否則一旦世緣盡了,將何去何從?「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多造福緣,善業就會帶著自己往生善處,繼饋走在菩薩道上。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願得清淨樂——生死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