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P6

  ..续本文上一页是喜欢、适合念佛。而念佛总比杂念好得多,所以,念佛只是要让你消除杂念,多培养一些好的念头,不要胡思乱想,念佛只是引导你入门,或是培养善念的一个法门而已。

   问:人一出生,八字是不是就已经写好了?

   答:人是不是出生就有八字呢?其实人的生死是一定的,非由八字来定命。所谓八字可以说就是「业力」,过去世造了什么业,就会牵引他出生在有缘的父母家里,之后,本身的业力会一直延续,跟着他一辈子。所以,凡夫受业力的转动,有好缘就能转业,就能转命,但是凡夫总是起起落落,因而被业所转,圣贤人则能转业。

   问:我的父亲他们有三兄弟,在奶奶生前,除了纠缠要奶奶拿出私房钱外,并不关心奶奶的身体。奶奶往生后,我对叔婶们一直有个心结,无法解惑,我观察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也都是这样。请问上人现世报的因果?

   答:当然我们要很重视因果,我所说的因果是长辈要做给晚辈看。人家说「父母是孩子的模」、「养儿防老」,我也常说「父母是我们的堂上活佛」,将来期待自己的孩子用什么形态对待我们,现在就要做模范让孩子看。

   要去哪里拜佛才会灵验,其实我们堂上就有活佛,譬如祖父母或父母都是我们的堂上活佛,要供养佛菩萨,买很丰富的东西去拜,名称上是在拜,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在用。佛菩萨不需要我们供养,但是我们要接受佛菩萨的教育。而父母是我们堂上的活佛,能供养父母是我们的福。

   你有父母,父母还有妈妈,即使叔叔们不想孝顺,能多去关心、照顾奶奶,这是你的福。大家把福让给你,你可以供养上两代的长辈,让下一辈的子孙看,这就是福,也才是真正的「养儿防老」。不要计较,做就对了,对叔叔等长辈我们不要有怨心与恨心,那是他们无福、做不到。怨是一颗种子,不要怨,只能跟他们说:「很可惜!」

   问:念哪一尊佛的佛号功德最大?

   答:不管是念阿弥陀佛或释迦牟尼佛,目的是要念到心很寂静。有人以为人往生时才念阿弥陀佛,或念阿弥陀佛这个人才能往生,其实,念阿弥陀佛会往生,没有错:念释迦牟尼佛同样会往生,也没有错:念观世音菩萨也会往生,就是念弥勒菩萨也会往生,这都没有错。如果念什么佛号后可以不会往生,那么大家都想念。

   往生是「舍此生,投彼生」之意。有人说:「我为他念佛念两、三天了,他怎么还没有往生?」这是时辰未到啊!新的父母缘还未成熟,就一直要他离绝旧缘赶快往生,这样不是很无情吗?我们应该要顺其自然。至于念什么佛号的功德最大?告诉大家,念得虔诚欢喜的功德最大。

   问:六道轮回很可怕,希望往生后不要再来人间,只愿从此解脱六道轮回。

   答:事实上,真正的佛法要落实在人群中,必须发弘愿、立大志,为普天下众生付出,才是真正的菩萨道。以众生为念,就没有自己的烦恼,这才是真解脱,只为自己打算,就会自我堕落在烦恼中。

   问:病人往生的时候,能否为他皈依?对他是不是能有帮助?

   答:皈依需要病人平时就有皈依的意愿,如此才有意义,而不是病危了才皈依。真正的皈依是心灵上的契合,尔后发挥功能,皈依者才会有感

   问:见病人未往生,不敢为他念「阿弥陀佛」,而改念「观世音菩萨」,这样对吗?

   答:不要执着未往生时要念什么,不能念什么,这就不对啦!其实念什么都没关系,只要往生者听到佛号声时,彷徨恐惧的心能转为安详自在,就是对的。

   问:如何办理丧事?

   答:丧礼简单隆重即可,过度铺张对往生者没有任何意义。在丧葬期间,家属最好全部茹素,也用素食来祭拜,以慈悲护生之心来祝福往生者。

   传统的观念,认为人往生后应该入土为安,并且要声势浩大、热热闹闹的办场丧事。可是,我们有位委员却将先生火化处理,这是家族中有始以来的首例,她起初担心会招来反对声浪,没想到简单庄严的告别式之后,整个家族都非常欢喜,有些长辈有感而发:「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丧礼应该像这样办得简单隆重,以前那种吵吵闹闹的方式真的没必要!」

   问:「拜天公」的意义在哪里?

   答:记得小时候,大人们会在数天前就准备好祭祀用物,还特别交代小孩子不可随便乱摸、跨越或是先偷吃等等,定了很多规矩,都是为了拜天公。所以,在我小小的心灵中,对「天公」非常敬畏,认为天公很伟大!进入佛门,从经文中发现天公会向佛陀顶礼,再继续研究,才知道天公在佛教中称为「释提桓因」,是忉利天宫的天主,而「三界公」就是「梵天王」。

   天公与三界公都皈依了佛陀,因为佛的智慧超越三界,宇宙万物的真理都在佛陀的智慧中,佛陀才是最超越者。我们对天公、三界公是不需「畏惧」的,不论拜天公或其它神祇,意义都在表达尊重,教人下忘民俗礼仪,也就是道德的存在。所以,我并不反对拜天公,但是不要杀生祭祀,只要以素果、清茶敬拜即可,以前的人伯得罪天公,所以对天公很恭敬。而佛陀心量大,普天之下没有不爱、不信任、不原谅的人,所以我们不须畏惧佛,而应礼佛、敬佛。

  生命的对话

   之一:每天对自己负责,每天都毫无憾恨,如此就不会带业往生。

   之二:凡事不悲观,就能学得自在,学得能放下一切。

   之三: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亲人的世缘已尽,我们就该欢喜的送他走,切莫用悲苦的心牵绊他。

   之四:生命在呼吸间,要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死得无所挂碍。

   之五:当下能超越人与事的烦恼,当下即是「了生脱死」。真正的生死自在就在当下,而非往生后的解脱。

   之六:人生无常,要好好把握宝贵的生命去付出良能。

   之七「草露风霜闪电光,堪叹人生不久长,有生有死皆有命,无来无去亦无生。」

   之八:生死是不自由的,谁都不知道我们来人间何时会往生,所以要把握人生的使用权,好好的利用有限的生命。

   之九:我们要有无常观,居安思危,时时将心照顾好,做任何事都要谨慎、警觉,减少因疏忽而发生不幸事件。生命只有在使用时才有价值。

   之十:人要能透视「生之悲苦,死之解脱」。

   之十一:人生要有使命感,才不会空过人生,还要立愿不断回入娑婆,净化世间。娑婆世界苦乐参半,但能体会人生之苦,才有机会去关怀别人。

   之十二:聚散皆是缘,与其哀伤悲凄,不如虔诚祝福往生者迎向新生。「觉情」才是菩萨的深缘。

   之十三:往生,往生!生是死的起点,死也是生的开头。

   之十四:学佛路上要多结好缘,多做好事,否则一旦世缘尽了,将何去何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多造福缘,善业就会带着自己往生善处,继馈走在菩萨道上。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