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P5

  ..续本文上一页生死?

   答:放下现在的烦恼,就是最大的解脱。面对烦恼时能善解、知足、感恩、包容,如此自然远离烦恼,而得欢喜自在。

   问:我们何时才能解脱,往生净上?

   答:学佛就是要学「当下就是净土」,现在能解脱,现在就是净土!《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既然缺少善根福德因缘,就无法生在净土,则因缘就在我们面前,不好好把握,却使其空过,如此要往生净土怎有可能?

   问:往生者的相片放在家里是否会不吉祥?为祖先超度消灾是否有效?一般寺庙的点灯及点眼是什么意义?

   答:往生亲人的相片是一种纪念,也有慎终追远的意义,当然可以放在屋内。对祖先要尊重,不要迷信,超度若真有效,一次就够了,为何又要每年都做,消灾也是让自己感到心安而已。人往生四十九天之内,就已投胎到他方去了,灵魂不会一直停在那里等你超度,所以心要定,心定才能选择正确的信仰。

   人生就像一个舞台,业力是自己的导演,每个人都依自己的脚本来演自己的人生。戏演完了,也就下台了,不要再去执着舞台上的角色,要舍此投彼,因为还有下一场的戏等着你。把握当下好好的去做好事,业力将随着你的善恶而变化。

   点灯是因为佛陀时代没有电,点灯才能看得见佛陀,道场有灯才会庄严,所以才有贫婆点灯供佛的故事,表示她无比的虔诚。至于点眼那就真奇怪啊!凡夫如何替何点眼呢?信佛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智慧,不要反求迷惑。

   神鬼同道,神又称福德鬼,等于现代的官与流氓。只要你正正当当,就不会去与流氓勾结,他也不会找你麻烦:只要你堂堂正正,也不用去求官府。胡涂人都是迷失在先,之后才觉悟,贪得一时的快乐,待失意时才来后悔,真觉悟的人则是当下就能觉悟。

   凡夫迷失于现在,又后悔过去:圣人则觉悟现在,解脱未来。

   人常是处在困境时才懂得反省,才知要惜福,但境界消失后,这分警觉心也随之消失,内心时时又为外境所转。我常说要「定」,定不是指打坐的时候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要不被境转才是真定。

   问:人往生应以何种方式处理后事?

   答:各个宗教都有不同的仪式。其实,人死已矣,仪式不过是让在世者追思,在安在世者的心而已。至于丧葬日期,也无须执着,「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吉时」,不要忌讳时间犯冲这类的事,所说的犯冲,也不过是心理作祟,根本无有此事。

   问:佛教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常要我们发愿,到底是要随缘还是随愿?我两、三年前发愿,此生结束后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近又想去弥勒净土,可是想到自己习气很多,可能还没度别人,自己就先到地狱了,所以很困惑。

   答:怎么这么想不开呢?发愿就是立志,人一定要立志,修行一定要发愿,至于发什么愿,必须多用心。其实西方极乐世界只在于「心」,弥勒菩萨的「菩萨训练场」即在人间,只要用心,当下就是西方:只要立志去做救人的工作,慈济就是菩萨训练场。

   问:人将往生时,如何才能心无惶恐,很自在的谈论死亡?

   答:逃避谈论死亡议题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为什么一般人怕谈死,是因为不明白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开始。不过,要对生死很自在,书面理论是一回事,真正的体会又是一回事。一般人常有一种恒常的习惯,以为眼前所见水远都会如此,其实世间万物都不断在变迁中,只是有的变化很细微,难以察觉罢了。人的生命也是一样,不可能停顿不变,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

   已往生的慈诚队长林徽堂,他在生病时,仍不放弃生命的使用权,不只口头上说说,是真正身体力行。当人家问他:「你以后要去哪里?」他说:「回来慈济!」他说得很轻松,一点都不挂碍。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临命终时,心无贪恋,意不颠倒」,活着时尽力付出,到了最后该走就走,没有惶恐,这样的生命多有价值!

   问:上人往生后,慈济怎么办?

   答:人人都问我这个问题,好像我大限将至似的。其实每个人都会定到人生终点,但是不要去想什么时候会死,而是要常警觉人生无常,随时都可能会死,所以要警惕自己,时时刻刻将生命良能充分发挥。

   问:「舍利」到底是什么?

   答:「舍利」其实就是骨头。之所以有一粒粒的「舍利子」,或如一朵朵花似的「舍利花」,是因亡者体质不同于常人,故在火化后会遗下不同形状的骨头。

   问:一位资深老师姊的老伴往生了,她极力为他诵经做法事,但不知这样是否就已足够,内心实在凄惶不安。

   答:一句佛号彻底不断,如此简单就好了。事实上,你心安,他就灵安,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啊!你们夫妻俩生活了大半辈子,长久以来你一直柔顺夫婿,在他卧病期间,始终悉心陪伴照顾,可说已尽人事,而今先生先走一步,就祝福他快去快回吧!

   我曾看过一位大姊头似的老妇人,在她七十多岁时,先生离开人间,丧事期间她就戴上红花,既不请法师诵经,也对前来的客人说:「他时候已到,向我们说再见,我们就对他说好好的走,快点去啊!不要吵吵闹闹的吵死人,要让他安静的走。」老妇人的潇洒,令我印象深刻,他们是对恩爱夫妻,感情很好,当时她已七十多岁,又是距今二十多年前的保守社会,这位老妇人能对至亲的死看得那么开,这使我十分敬佩。

   人天两隔时,各人走各人的路就是了。他生前的作为,决定他的去处,我们自己的心要看得开,舍不得之类的各种烦恼都要放下。倘若你的心一直放不下,嘴里念的经却都是教你要放下,这样的矛盾,如同你一直教他放心、好好的走,但同时却又用线拉住他,这到底要教他如何是好?因此,不要沉浸在爱别离的痛苦中,应该出于理智之爱,好好看待、处理夫婿辞世之事,这才是学佛本色。

   问:泰国师兄师姊因有一会员在普吉岛往生,慈济人前往助念后得到很大的回响,并经由当地一家报社大幅报导,所以很多人认识了慈济,成为慈济会员。故此师姊请示上人:不知助念的方式是否可行?

   答:助念可以,但是要懂得如何做,不能没有原则。助念最重要的涵意是彼此的情感关怀,而且大家要了解念佛的意义,在启发人人的悲心,体会世间的苦。

   问:听人说必须求生净土,才不会有隔世之迷?

   答:就因怕有隔世之迷,所以「现在」就要立定道心,才能心无退转。据《阿弥陀经》所说,要往生净土,必须七日之间心无杂念,但这谈何容易!

   所谓「心净即土净」,净土就在我们心中,离开心并无净土可言。学佛不离世间法,离世如何觅菩提?苦难的众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能好好在人事上用心,将内心的污染去除,没有贪瞋痴慢疑,如此心就清净,心净则无处不净土。 

   问:人将往生的那一剎那,会见到许多亲人及冤亲债主,或变为菩萨的形象来接引他,到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辨别,是否真是菩萨来接引呢?

   答:佛陀在「金刚经」中,明白的开示我们「不要着相」。人在临终时会见到一些境界,那都是因为内心不自在的缘故。但是,有时候我们会遇见病危的人,在不甚清醒的情况下自言自语:「某某人来接我……。」等一类的话,这并不代表真的有什么样的境界出现,只是因为他本身无法接受死亡的来临,使得身心处在游离的空间中,而有幻相产生。只要心中没有杂念和执着,人的往生应该是件很自然的事,唯有自己在内心惶恐的情况下,才会因此感到痛苦。  

   问:涅槃是指人已经往生了吗?

   答:涅槃是寂静光明的意思。我常说「静寂清澄」,静寂就是寂然无声,心很静的境界。就像一面很清楚的镜子,不论外面是什么样的境界,都不会影响到这面镜子,都是一样山来照山,水来照水,永远明明白白,这就叫做「静寂清澄」。

   寂光的境界,也就是安然自在、光明的境界,不受烦恼所困扰,就叫「寂光」,也可以说是涅槃的境界,不受世间种种来影响我们的心态和生活,是一种解脱的境界。

   问:守孝期可否剪指甲、头发或刮胡子?为什么为亡者助念后,亡者脸部的表隋会改变?

   答:在守孝期间可以修剪胡子、指甲和头发。民间会有这种习俗,主要是以前的人,将父母往生的忧伤表现在外表,以此不修边幅来让人知道自己的伤痛,表达出对父母的报恩之心。守孝或守墓三年,都是表达孝思的一种方式,不过基本上是着眼于从前的农业社会,生活较悠闲。

   生活在现在,应依着现代的生活型态而有所演变,如果只执着过去,社会的运转可能就无法顺畅。佛教是正知正见的宗教信仰,引导人走向积极的人生。现代宗教强调哀思,哀思是用虔诚的心,积极安慰往生者的意识灵魂,称为安灵。至于往生者脸上表情难看或是身体僵硬,这是由于心里害怕,因为舍不去爱别离、贪、瞋、痴、埋怨、疑惑和惶恐,这些习气一下子表达在往生后的剎那,因此内心呈现复杂的意识,所以身体会僵硬。

   如果在这个时候为往生者念佛,不要有其它声音吵他,就能使往生者慢慢进入状况,此时他的意识就很容易接受,所以有人对往生者说眼睛闭上,往生者就真的闭上,嘴巴要合起比较庄严,他也会慢慢合起来,因为他心安自在,全身就会软软的像睡着一样,安详长眠。  问:有人说除了吃斋念佛,还要多了解《无量寿经》,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答:一般佛教徒都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觉得要等到往生就太迟了,我们现在就可以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人间,只要你所听所看到的都是法,这就是极乐世界。在慈济世界里,所看到的哪一件不是法,哪一件不是让我们很欢喜的事情,此即「立地是佛」。

   佛法里所说的「念佛」,其实是念佛的法门,并非所有佛教徒都是修念佛法门,这是要看他的根机、根性,是不…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